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1(2)(3 / 3)

太湖圩田建設鼎盛時期是在五代的吳越時期。吳越是五代時期偏安於江南的一個封建小國,其統治地區主要是在今太湖平原。吳越王錢鏐為了鞏固其統治,對於太湖地區的農田水利進行了大力的修建、改造,經過80多年的努力,終於使太湖地區變成了一個低田不怕澇,高田不怕旱,旱澇保豐收的富饒地區。這充分反映了吳越時期太湖地區的水利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太湖地區是一個四周高,中部低的碟形窪地。中部的陽澄湖、澱泖湖等地,處於全地區的最低處,非築堤圍不能耕種。沿江、沿海的地區,又是全區的高田地帶,非進行修渠灌溉難於獲得豐收。針對這一特點,吳越在治理太湖水利上,采取的措施有:①開浚出海幹河,建立排灌係統,以三江為綱,提絜橫塘縱浦的河網。所謂三江,是指吳淞江、婁江和小官浦,這是太湖地區三條出海的幹河。在三江之間,布置了秩序井然的河網,“或五裏七裏而為一縱浦,又七裏十裏而為橫塘”,使其流通於高田和低田之間,這樣就保證了在幹旱時有足夠的灌溉用水。在受澇時,又可充分發揮排水作用。②普遍設置堰閘,隨時調節水位,這樣既可以控製旱澇,同時又能防止海潮的侵襲。③興建海塘防禦工程,保證內陸水係安全。④創設撩淺軍,建立分區負責的養護製度。其職責有疏浚塘浦,罱泥肥田,修堤,種樹,養護航路等等。這是一支因地製宜,治水治田相結合的專業隊伍。⑤製訂法令,嚴禁破壞水利。這是一個治水與治田結合,治澇與治旱並舉,興建與管理兼重的水利規劃。在這個水利規劃的基礎上,太湖地區的農田水利,基本上達到了湖網有綱,港浦有閘,水係完整,堤岸高厚,塘浦深闊,形成了塘浦位位相承,圩田方方成列的圩田體係,從而有效地抗禦了旱澇災害。據記載,在吳越經營太湖水利的86年中,隻發生了4次水災,平均21年半一次,旱災隻有一次,是太湖地區曆史上水旱災害最少的一個時期。這充分反映了太湖地區在圩田工程建設上所取得的成就。但太湖地區這一水利建設的成就到宋代以後,由於濫圍濫墾,而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洞庭湖堤垸洞庭湖堤垸最初出現於宋代,當地“或名堤、名圍、名障、名坨、名坪各因其土名……其實皆堤垸也。”它是在江湖的淺水處築堤擋水,內墾為田,並通過堤上涵閘引水和排澇,和太湖圩田建造方法大體相同。明清時期洞庭湖圍墾加速,明代中葉,這一地區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糧倉,被稱作為“湖廣熟,天下足。”(《吳門補乘》卷8)到清代,洞庭湖的堤垸更加惡性膨脹。據調查,“湖南濱湖十州縣,共官圍百五十五,民圍二百九十八”,從而加劇了這一地區的洪澇災害,據近人統計,明代以前湖區水災每83年發生一次,明代後期至清末平均20年一次,到20世紀40年代平均每年一次。所以洞庭湖堤垸實際上並不是一種水利工程,而是一種與水爭地的設施。清代中葉以後,也曾提出了洞庭湖的治理問題,並提出了“廢田還湖”、“塞口還江”等主張。但因要廢棄大片良田,又要影響長江洪水調節和江漢平原的安全,還要觸及各方麵的經濟利益,因而都難以實行。洞庭湖堤垸的興建是有利也有弊的,後來由於盲目圍墾,洞庭湖日漸縮小,堤垸內水係混亂,從而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形成了“從前民奪湖為田,近則湖奪民以為魚”的嚴重局麵。

珠江三角洲的堤圍珠江三角洲堤圍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的濱海濱江地區。工程的方式和太湖圩田、洞庭湖堤垸類似,也是一種築堤圍田的工程。珠江三角洲堤圍的出現是在宋代,據統計,宋代珠江三角洲所建的堤圍有28處,總堤長6.6萬餘丈,圍內農田麵積為2.4萬餘頃,明清時期迅速發展,圍堤大大增加,明代築堤180多條,清代擴大到270條,圍墾區發展到東江和濱海地區。清中葉以後,今順德、新會、中山等縣的灘地迅速得到開發。為了促進灘塗淤漲,當時還采用修築頂壩、種植蘆葦等工程和生物措施以促使海灘淤漲,圍墾區不斷擴大。到清末,據光緒《廣州府誌》記載,三水縣已有堤圍35處,南海有76處,順德多至91處。在珠江三角洲中,以地跨南海、順德二縣的桑園圍曆史最早,建於北宋大觀年間。至清乾隆時,已發展成為有名的大堤圍之一,僅涵閘就有16座。

澱泊工程

澱泊工程是宋代出現於華北平原的一種水利工程。這種工程在宋代出現於華北平原,是和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有著密切的關係。

澱泊工程北宋時,從白溝上遊的拒馬河,向東至今雄縣、霸州、信安鎮一線,是宋遼的分界線。北宋政府為了防禦遼國騎兵的南下,決定利用分界線以南的凹陷窪地(即今白洋澱、文安窪凹地)蓄水種稻,以達到“實邊廩”和“限戎馬”的目的。這種軍事上的需要,促進了河北海河流域澱泊的開發。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雄州地方官何承矩上書,建議“於順安西開易河蒲口,導水東注於海,……資其陂澤,築堤貯水為屯田”以“遏敵騎之奔軼”,同時在這一地區“播為稻田”,“收地利以實邊”。這樣便可形成一條東西長150多公裏,南北寬25~35公裏的防禦工事,阻攔遼國騎兵南下。滄州臨津令黃懋也認為屯田種稻,其利甚大。因此也上書說:“今河北州軍多陂塘,引水溉田,有功易就,三、五年間,公私必大獲其利。”宋太宗采納了這一建議,以何承矩為製置河北沿邊屯田使,調撥各州鎮兵18000人,在雄州(今雄縣)、莫州(今任丘)、霸州(今霸州市)、平戎軍(文安縣西北新鎮)、順安軍(今高陽縣東舊城)等地興修堤堰600裏,設水門進行調節,引水種稻。到熙寧年間,界河南岸窪地接納的河水有滹沱、漳、淇、易白(溝)和黃河等,形成了由30處大小澱泊組成的澱泊帶,西起保州(今保定市),東到滄州泥沽海口,約400餘公裏,這是河北海河地區農田水利一次大開發,也是河北海河地區種植水稻的一次高潮。這個工程,直到北宋後期才日漸堙廢。

海塘工程

海塘是一種抵禦海潮侵襲,保護沿海農田和人民生命安全的一種水利工程。主要分布於江浙兩省的沿海地區,其中以範公堤和江浙海塘最為有名。

範公堤範公堤係北宋範仲淹於乾興四年(1168)在蘇北沿海主持修建的一條捍海大堤,起自江蘇阜寧抵啟東的呂四,長291公裏。大堤建成後,大量農田免除了海潮侵襲,百姓為了紀念範仲淹,就將此堤稱為範公堤。

《範文正公集·年譜》說:“(乾興)四年丙寅,年三十八,……通、泰、海州皆濱海,舊日潮水至城下,田土斥鹵不可稼穡,文正公監西溪鹽倉,建白於朝,請築捍海堤範公堤於三州之境。長數百裏以衛民田,朝廷從之,以公為興化令,掌斯役,發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之。既成,民享其利。”《宋史·河渠七》上,稱它是“三旬畢工,遂使海瀕沮如,斥鹵之地化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賴之。”

其實唐代在這一帶早建有捍海堰,《宋史·河渠七》說:“通州、楚州沿海,舊有捍江浙海塘海堰,東距大海,北接鹽城,袤一百四十二裏,始自唐黜陟使李承實所建,遮護農田,屏蔽鹽灶,其功甚大。”大約因年久失修,至宋時已經坍壞。估計範公堤就在捍海堰的基礎上重新修建的,但這也說明,蘇北的捍海大堤在唐代已經有了。當然這也不能抹殺範仲淹在重修蘇北捍海大堤中的功績。

明清兩代堤外陸續漲出平陸百餘裏,但此堤仍有束內水不致傷鹽,隔外潮不致傷稼的功用。

江浙海塘江浙海塘,北起常熟,南至杭州,全長400多公裏,其中又分江蘇海塘和浙江海塘兩大部分。江蘇海塘,又稱江南海塘,大部分臨江,小部分臨海,所經之地有常熟、太倉、寶山、川沙、南彙、奉賢、鬆江、金山等縣,長250公裏,浙江海塘又稱浙西海塘,經平湖、海鹽、海寧至杭州錢塘江口,長約150公裏。

江浙海塘修建的曆史很早,漢代杭州已修建有錢塘江海塘,但隻是一種簡單的土石塘,唐代在鹽官又重築捍海塘,長62公裏。五代時吳越王錢鏐又在錢塘江口築石塘。

明清時期,江浙沿海是全國農業生產最發達的地方,全國田賦收入,相當大的部分都來自這個地區。保障江浙沿海的安全,不僅直接關係到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同時也影響到封建王朝的田賦收入。因此,這一時期修築江浙海塘,就成為朝野共同關心的大事,從而促進了海塘建設的發展。其主要的表現就是將土塘改成石塘,提高海塘抗禦海潮的能力。

在浙江海塘方麵,海鹽、平湖地段,明代人修築了21次,至明末已基本改成石塘,海寧地段由於有強潮侵襲,土質又是粉砂土,加上當時尚未解決在浮土上修建石塘的技術問題,隻是在部分地區修建了石塘,直到清代的康熙、乾隆時期,由於創造了“魚鱗塘”的修塘方法,才解決了這個問題。所謂魚鱗塘法,就是在每塊大石料的上下左右都鑿有鬥筍,使互相嵌合,彼此牽製,並在合縫處用漬灰灌實,再用鐵筍、鐵鎖嵌扣起來,使其堅固不易衝壞。由於在浮土上修建石塘的技術問題得到了解決,使海寧的海塘建成了魚鱗石塘,這一帶的農田因而也獲得了有效的保障。

魚鱗塘法江蘇海塘,鬆江、寶山、太倉等地海塘,明清時期也多次重修,累計達30次之多。崇禎七年(1634)鬆江華亭始建石塘,這是江蘇有石塘之始。此次華亭海塘不斷修築加固,太倉、寶山的海塘也在清末增修。和浙江海塘相比,江蘇海塘一般都是比較矮小的土塘,即使是石塘,也比較單薄。在技術方麵,江蘇海塘從“保塘必先保灘”出發,特別重視護岸工程在消能、防衝、保灘促淤等方麵的作用,以加強塘堤本身,這是一種積極的護岸思想,這種措施對節省築塘經費,有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