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1(3)(1 / 3)

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1(3)

坎耳井

坎耳井是新疆地區利用地下水進行灌溉的一種特殊形式。新疆地區雨量少,氣溫高,水分極易蒸發;砂磧多,地麵流水又極易滲漏。坎耳井是針對新疆這種自然特點而創造出來的。

坎耳井示意圖坎耳井又稱卡井。《清史列傳·全慶傳》:“吐魯番境內地畝多係挖井取泉,以資灌溉,名曰卡井。每隔丈餘掏挖一口,連環導引,水由井內通流,其利正溥,其法頗奇,洵為關內外所僅見。”據記載,坎耳井在漢代已經在新疆出現,隻是當時沒有坎耳井其名而已。《漢書·西域傳下》載:“宣帝時,漢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敦煌,遺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轉穀,積居廬倉以討之。”三國人孟康注“卑鞮侯井”說:“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湧出,在白龍堆東土山下。”由此可以看出,這有六個豎井,井下通渠引水的工程,顯然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坎耳井。

坎耳井是以滲漏入礫石層中的雪水為水源,包括暗渠、明渠和豎井三個部分。暗渠的作用是把水源引流到明渠,即灌渠中。開挖暗渠前每隔三四丈挖一豎井,一是為了解地下水位,確定暗渠位置;二是便於開挖和維修暗渠時取土和通氣,這樣既可利用深層潛水,又可減少水分蒸發,避免風沙埋沒,實是一種適應新疆自然特點的巧妙的灌溉工程。

新疆坎耳井的大發展是在清代,據《新疆圖誌》記載,十七八世紀時,北疆的巴裏坤、濟木薩、烏魯木齊、瑪納斯、景化烏蘇,南疆的哈密、鄯善、吐魯番、於闐、和田、莎車、疏附、英吉沙爾、皮山等地,都有坎耳井。最長的哈拉馬斯曼渠,長75公裏,能灌田16900多畝。清末,僅吐魯番一地就有坎耳井185處。利用坎耳井灌溉,對新疆農業生產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道光二十四年(1844),林則徐赴新疆興辦水利,他在吐魯番見到坎耳井後,說:“此處田土膏腴,歲產木棉無算,皆卡井水利為之也。”

太湖流域農田水利史

低窪多雨的太湖流域

太湖流域以太湖為中心,包括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和上海市大部分地區。它西起茅山和天目山,東臨東海,北濱長江,南瀕杭州灣。麵積36500平方公裏。流域的西部為山區和丘陵區,約8000平方公裏,占整個流域麵積的22%。山區的高度除天目山主峰外,一般為200~500米。中部和東部為水域(湖泊、河流)、窪地與平原。水域占地6000多平方公裏,約占整個流域麵積的16%。湖泊以太湖為最大,2400多平方公裏。窪地和平原的麵積約22000平方公裏,占全流域的62%。太湖流域形如淺碟,除西部山區、丘陵較高外,東部、南部、北部的高度,也在四—八米之間,中間為窪地,高度多在三米上下。

太湖流域雨量豐沛,年均降水量為1100毫升。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每年春夏之交,北上的暖氣流和南下的冷氣流相遇於此,兩者勢均力敵,相持時間一個月,甚至五六十天,形成連綿不斷的梅雨。梅雨對水稻生長有利,但如果時間過長,或雨量過大,都會導致水災,特別是對油菜和小麥有危害。又由於太湖流域地處東南沿海,每年七—九月,常有台風在此登陸。台風雨來勢凶猛,日降雨量往往高達幾百毫米。如果排水設施不好,特別是中部和東部,便會釀成嚴重的洪澇災害。一年中,太湖流域也有雨量偏少的季節,這時,如果沒有灌溉設備,地勢較高的地方,特別是太湖流域的上遊,也會出現旱災。

在我國曆史的早期,太湖流域被認為是全國最差之地。成書於戰國時期(前475~前221)、我國最早的地理學文獻之一——《禹貢》,將全國分為九州,定出每州的等級,最好的是“上上”,最差的為“下下”,共九等。當時太湖流域屬九州中的揚州,揚州被列為最差的“下下”等。到宋元明清時期,以蘇(州)杭(州)為代表的太湖流域,地位急劇上升,被認為是全國最好的地方,是人間的“天堂”。在曆史的長河中,為什麼太湖流域的地位變化如此巨大,這當與這裏的農業發展較快有關。農業是我國古代經濟結構的主體,農業生產水平的高低,是標定土地等級的主要依據。我國曆史早期,太湖流域的農業產量極低,許多地方還是不毛之地,人們自然要把它列為“下下”等。從南宋起,這裏的農業極為發達,成為全國的糧倉,有“蘇(州)湖(州)熟,天下(南宋)足”的說法,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它是人間的“天堂”。

土地是原來的土地,氣候古今也沒有太大的差異,為什麼太湖流域的農業生產,從水平很低飛躍上升到全國第一,雖然其中原因非常複雜,但是很重要的一條,當與水利建設有密切的關係。在早期,這裏水利工程寥寥無幾,幾天幹旱,高鄉農業就會成災;雨水略多,低地農田便成澤國,所以農業生產水平很低。到後來,水利發展了,高鄉陂塘如星,低地河浦成網,抗禦水旱的能力增強,因此,農業的生產水平迅速提高。

大體上說,太湖流域的水利建設,秦漢以前屬於初建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有了初步發展,隋唐兩宋時期建成大批河浦和圩田,元明清三代大力疏浚河浦。

周、秦、漢農田水利的興起

太湖流域的農田水利建設,始於東周秦漢時期。由於文獻記載過於簡略,今天已經很難知其全貌。但仍然可以發現,從農業生產的需要出發,當時已著手在這裏興建排灌工程。

《越絕書·吳地傳》有這樣一條與農田水利有關的記載:“無錫湖者,春申君治以為陂。鑿語昭瀆以東到大田。田名胥卑。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以瀉西野。”無錫湖位於無錫、常州兩市間,今日已湮,春秋戰國時是一片很大的沼澤地,麵積約為15000頃。春申君名黃歇,是戰國後期楚國的大臣,封於江東,以吳(今蘇州市)為都。春申君在其都城西部,進行了規模較大的水利建設,他將無錫湖的大片沼澤地,改造成為蓄水的陂塘;並開渠引水灌溉胥卑的農田;還鑿渠將尾水排往大湖。大湖就是太湖。《越絕書》為東漢人袁康所著,書中的這條有關農田水利的資料,應該說基本可信。

光緒《高淳縣誌》也收錄了這樣一條有關農田水利的傳說:“春秋時,吳築固城為瀨渚邑,因築圩附於城,為吳之沃土。”固城今為高淳縣境內一個小鎮,在固城湖東北。光緒《高淳縣誌》成書於清朝末年,所謂“築圩附於城”又是來自傳說,當然不能算是一條可靠的資料。不過,春秋後期吳國一度十分強大,是春秋五霸之一,向西打敗了地廣兵眾的楚國,向南征服了浙江境內的越國,向北又與齊、晉兩強爭雄,它必然會興建水利以發展農業,作為爭霸的經濟基礎。高淳一帶,又是吳國對楚用兵的重要基地,它的水軍常常經過這裏,沿胥溪西進擊楚,使楚軍“疲於奔命”。因此,在這裏興建水利以發展農業,便於軍隊就地取糧,不是沒有可能。如果這一傳說確有一定的真實性,那麼,太湖流域的農田水利建設,可以上推到春秋晚期。

兩漢時期,隨著太湖流域的初步開發,農田水利建設有所擴大。在浙江長興境內有皋塘,據說是西漢元始二年(2),由吳人皋伯通倡議興建。皋塘是一條捍水保田的堤防工程。東漢熹平二年(173),餘杭(治所在今浙江省餘杭縣餘杭鎮南)縣令陳渾在縣南興建大型蓄水工程,名叫南湖,以攔蓄苕溪溪水。餘杭多丘陵,常受幹旱威脅。流經境內的苕溪是太湖上遊最主要水道,雨季流量較大,是太湖平原發生澇災的重要因素之一。築南湖蓄苕水是一項重要工程,“澇,資以分殺盛漲,旱,備以溉農田”,是杭州、嘉興、湖州三地的屏障,可溉餘杭一帶農田1000多頃。

兩漢時期,除上麵所說的在太湖流域的西部和南部開始興建農田水利外,還著手在東部興建不少排灌工程。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在今浙江省海鹽縣境內,還有一些古老的水利設施,唐人認為它們建於漢朝,因此,名之為“漢塘”,是一條西起今嘉興東通杭州灣的排灌水道。

此外,東周、秦漢時期在太湖流域穿鑿的一批以航運為主要目的水道,在客觀上也有利於當地農田的排灌。

六朝的湖塘涇浦

公元220年,三國時期開始。公元589年,南朝結束。在這370年中,由於以下兩個原因,太湖流域的農田水利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建成了一大批湖塘涇浦。

一個原因是由於北人南遷。自東漢末年起,黃河流域政局長期動蕩不安,東漢末有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西晉有八王之亂,十六國時期,在漢、匈奴、羯、氐、羌各族之間,一再爆發戰爭。戰亂迫使原居黃河流域的大批漢人持續南遷,形成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太湖流域是接納南遷北人的主要地區。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使在這一地區擴建水利以發展農業,既十分必要,又完全可能了。另一個原因是由於六朝統治者的重視。從三國的吳開始,曆東晉,至南朝的宋、齊、梁、陳六朝,都以建業——建康(江蘇南京市)為都。六朝都城與太湖流域緊密相連,太湖流域成為京畿重地。它既是都城的後方,又是都城糧食的主要供應地。因此,六朝的統治者特別重視這裏的農田水利建設。這樣,在近四個世紀中,便相繼在太湖流域建成了一大批農田排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