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吳國組織興建的農田水利工程,比較重要的當推在今江蘇省句容縣境內的赤山湖。它建於吳赤烏二年(239),是一座蓄水防旱的灌溉工程。後來經過多次擴建,到唐朝時稱為絳岩湖,發展成為江南非常著名的農田水利設施。另一工程為浦裏塘;永安三年(260)開工;位於今溧水縣南20餘裏。由於施工太急,軍民多有勞累而死的,沒有全麵完工。差不多同時,吳國又在吳興、長興間的太湖邊上築青塘,長數十裏,以隔絕太湖水勢,捍衛沿堤農田。此外,吳國還在句容至雲陽(今江蘇丹陽)間鑿了一條稱破岡瀆的水道,雖然這是一條運糧渠道,但也有灌溉之利。由於吳國在這裏興建了許多水利工程,使這裏形成“田池布千裏”的景象。
兩晉時繼續在此興建水利。光熙元年(306),陳敏於曲阿(今江蘇丹陽)城西,攔蓄溪水成湖,周長120裏,史稱練湖或練塘。練湖本以灌溉為主的水利設施,到唐朝後期,因江南河西段地勢略高,水量不足,需要不斷補充,所以又將它作為運河的水櫃,以濟運為主,有“湖水放一寸,河水長一尺”的作用。繼開練湖之後,東晉大興四年(321),張闓(kǎi凱)又在曲阿建新豐塘,用“二十一萬一幹四百二十功(工作日)”,可灌農田800頃。丹陽屬太湖流域西部丘陵區,地勢稍高,所以兩晉一再在此興建蓄水工程,以資溉田。東晉還在今浙江吳興境內建成“溉田幹頃”的荻塘(又名荻港)。
南朝時,在吳興和長興兩地,也相繼建成了兩座規模較大的水利設施。一座叫吳興塘,由劉宋吳興太守沈攸之主持修建,它可溉田2000多頃。另一座叫西湖,它東北距長興城15裏,溉田麵積更大一些,約3000頃。南朝另一重要水利設施,是排水工程的興建。由於太湖下遊地窪水多,洪澇的威脅十分嚴重,因此,引起吳興人姚嶠的注意。他經過20多年的調查研究,擬訂了一個由苧溪向東南排水入杭州灣的方案。這一方案在劉宋時曾付諸實施,但因工程量太大,沒有完成。幾十年後,到梁大通二年(530),繼續施工,才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使“吳興一境,無複水災”。這是太湖流域以排水為.主要目的而興建的最早最大工程。
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今浙江海鹽境內,有“古涇三百條”。這些唐人心目中的“古涇”,當然,有許多是六朝時修建的。江蘇省常熟縣原名海虞,南朝蕭梁大同六年(540)才改成常熟。改名原因即與農田水利建設有關。清人修的《常昭合誌稿》解釋說,因為這裏“高鄉瀕江有二十四浦通潮汐,資灌溉,而旱無憂;低鄉田皆築圩,足以禦水,而澇亦不為患,以故常熟,而縣以名焉”。可見,太湖東北,南朝時,也已有較好的水利設施了。
太湖流域因為六朝時建有眾多的湖、塘、涇、浦等水利工程,可灌可排,水利條件大大改善,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因此,這裏當時不僅摘掉了“下下”田的帽子,而且還可以與“富甲全國”的關中媲美。
唐、宋的河網化和圩田化
由於太湖流域的農業也需人工灌溉,特別是占流域麵積22%的山地和丘陵區的農業,因此,隋唐兩宋時期,修建陂塘等蓄水工程,仍然是這裏水利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麵。以唐朝為例,據《新唐書·地理誌》和《元和郡縣誌》等書的記載,擴建舊的、創造新的大型蓄水設施,就多達十幾處。其中最重要的有絳岩塘、錢塘湖等;絳岩塘由三國時期吳國興建的赤山湖擴展而成,唐朝時可溉農田10000頃,是太湖周圍溉田最多的蓄水工程。錢塘湖即“山水甲天下”的西子湖,由唐穆宗時(821~824)白居易主持興建,以江南河為灌溉幹渠,灌溉錢塘(今杭州市)、鹽官(今海寧縣)一帶農田4000多頃。
在太湖流域修建以排洪為主要目的的塘、瀆、涇、浦,更受到隋唐兩宋時期人們的重視。太湖流域自古以來雖然有許多自然河道可資排洪,如上起太湖下注東海的鬆江,上起太湖下注長江的婁江(瀏河)等;雖然從隋朝起又因為鑿成江南大運河,在客觀上這條大運河也成為排洪的重要幹道。但是,由於太湖流域的大部分(62%)地區為平原和窪地,而台風雨的來勢又十分驟猛,洪水仍然無法及時排出,洪澇之害大大超過旱災。這就有必要修建更多的以排洪為主的工程。更何況這些工程還有灌溉、航運之利。
隋唐兩宋時期,在太湖流域修建的、對排洪有重要意義的水道,數量很大。其中大型的除隋朝的江南大運河外,有唐朝的元和塘、孟瀆、泰伯瀆、漢塘和宋朝的至和塘等。元和塘又名常熟塘,唐元和八年(813)穿鑿,南起今蘇州市,北抵常熟縣,長90裏。下接白茆河以通長江。孟瀆又名孟河,位於今常州市西北境,溝通江南河和長江,長40裏。泰伯瀆在今無錫市東南,下注陽澄湖,長約80裏。孟瀆和泰伯瀆都在唐元和八年前後,在刺吏孟簡主持下,由故道疏鑿而成。唐大和七年(833),還修複了古老的漢塘。漢塘西起今浙江嘉興市,東到杭州灣。至和塘又名昆山塘,鑿於宋至和二年(1055),上起今江蘇蘇州市,下至昆山注入長江,主要由自然河道婁江改造而成。婁江在宋元時期是太湖下遊第二大河;僅次於吳淞江。
除上述這些主要水道外,隋唐兩宋時期還以這些主要水道為骨幹,建成為數眾多的涇浦,使太湖流域水道密如蛛網。據宋朝著名的水利專家單鍔的記載,地處太湖上遊的宜興等地,即有“百瀆之利”,其中宜興為74瀆,武進為26瀆。太湖下遊的塘浦更多,宋朝另一水利名家郟直說,蘇州境內的塘浦多達265條。唐宋時期,這一帶的河網化已經發展到了“五裏一縱浦,七裏一橫塘”的地步。
與河網化水利建設同步,在農田建設方麵,又逐步走向圩田化,人們紛紛將縱浦橫塘之間的方塊土地,建成圩田。由於這裏地勢低平,許多地方是:水漲,成沼澤;水退,為農田。圩田化就是把這些土地改造成為基本上旱澇保收的良田。圩田化建設的最主要工程,是:在瀕臨塘浦的圩田四周,築造堅固的堤防。堤的高矮寬窄,視圩的大小、地勢和周圍水情而定,一般高五尺到二丈,寬數丈。堤上有路,以利通行;堤外植柳,以護堤腳。圩周有閘門,以便旱時開閘,引堤外塘浦之水灌田,澇時閉閘,防外水內侵。圩內穿鑿縱橫排水渠道,形如棋盤;澇則排田水入渠,旱則戽渠水灌田。圩內地勢最低處,則改造成為池塘以集水。一圩方數裏到數十裏不等。圩田雖不能抗禦大旱大澇,但對一般水旱有自衛能力,其經濟效益遠遠高於普通農田。它是水鄉人民偉大的創造。南宋時太湖流域圩田分布已經很廣,在平江境內,即今蘇州、吳江、常熟、嘉定等縣市,便有1500多圩。
河網化和圩田化建設,促進了太湖流域農業生產的發展。“蘇湖熟,天下足”的民諺,反映了從南宋起以蘇州和湖州為代表的太湖流域,已經成為南宋“天下”的糧食主要供應地。
元、明、清的疏浚河道
太湖流域下遊,地勢平緩,向東注入東海,向東北注入長江,向東南注入杭州灣的水道,都因比降很小和潮水頂托,行洪緩慢。又因為圩田的經濟效益很好,一些達官貴人又往往倚仗權勢,強行在湖區和河道上修圩,使湖泊蓄水能力下降,水道行洪更為困難,結果是洪澇災害急劇上升。近人繆啟愉先生根據曆史資料統計,唐宋元明清各代,太湖流域發生水災的頻率是:唐朝20年一次,北宋六七年一次,南宋四至九年一次,元朝三至五年一次,明朝三至七年一次,清朝四年一次。因此,元、明、清三代都把疏浚太湖流域下遊的水道,作為這裏農田水利工作的重點。
據史載,元朝90多年中,疏浚太湖下遊的河道不下百次,平均約一年一次。在古代,吳淞江是太湖流域排洪的最重要孔道,對太湖水利深有研究的宋人郟僑說,吳淞江“故道深廣,可敵千浦”。因此,元朝疏浚的主要對象便是這條水道。其中有兩次的治理,效果較好。一次是在元大德元年(1297),由江浙行省平章徹裏(蒙古族)主持。從事這一工程的有數萬軍工,他們清除了沉積在吳淞江口的大量由潮汐搬來的泥沙,從而恢複了吳淞江的排洪作用。另一次是元大德八年(1305),由當時著名的水利行家、都水監丞任仁發主持,治水的規模也很大,用工(工作日)共165萬,疏浚了吳淞江中堵塞比較嚴重的38裏江道。
明朝,太湖流域的經濟繼續發展。它每年上交國家的夏秋兩稅,僅北部蘇州、鬆江、常州、鎮江四府,便高達500萬石左右,約為當時山東、湖廣(湖北、湖南)兩個納稅大省的總和,占全國兩稅總額2900萬石的1/6強。太湖流域是明朝的經濟命脈,而當時水旱災害又十分嚴重,特別是水災,所以明朝政府不得不用更大的力量,治理這裏的水道。明朝曆時276年,以浚河排水為主,在太湖流域施工100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