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兩代,由於涇水繼續刷深河床和泥沙繼續淤高渠底,引水渠口隻好繼續一再上移。宋朝的豐利渠,在元、明兩代分別稱為王禦史渠和廣惠渠。據元、明時有關資料記載,唐鄭白渠口南距秦漢鄭白渠口2700餘步(五尺為一步);宋豐利渠口南距唐鄭白渠口和元王禦史渠口南距宋豐利渠口,都是56步;廣惠渠口南距王禦吏渠口384步。元末時,這些渠口都已高出涇水水麵很多,當時實測,它們高於水麵的數字是,秦漢鄭白渠口50多尺,唐朝鄭白渠口13餘尺,豐利渠口七尺,王禦吏渠口三尺。
王禦史渠和廣惠渠的引水口都是岩石結構的山洞,鑿洞工程十分艱巨,前者斷斷續續地鑿了26年,後者也長達17年。渠首工程除鑿洞外,又都築有攔水堰。不過宋、元、明三代堰的結構?都不如唐代將軍翣堅固,它們是一種石困堰,用裝滿石塊的竹木容器壘成,屬臨時性工程,需要經常維修。
無論王禦史渠還是廣惠渠,溉田麵積都不大,最多時約8000~9000頃上下。
在明代,除引涇工程外,也多少注意到引渭工程的修建,特別是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所開的通濟渠。這條灌渠西自寶雞,東至武功,長210裏,還有南北走向的四條支渠,溉田1600多頃。實際上通濟渠是對漢、唐時成國渠的部分修複。
到清朝,關中水利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於涇水、渭水、洛水等都含沙量很高,以這些河流作為水源的灌區,沙害越積越重。又由於這些水道的河床不斷下切,灌渠引水的難度也與日俱增。上述問題,古代的水工技術很難解決。清朝時,人們隻好逐步放棄引涇、引渭、引洛等大型水利工程,而致力於開辟新水源的工作。在渭北,他們開發出大批泉水;在渭南,也鑿引一批山溪溉田。不過泉水、溪水的流量都較少,所以以它們作為水源的灌溉工程,規模往往很小。因此,盡管數量多如牛毛,而溉田麵積仍然十分有限。不僅如此,中、小型水利抗禦水旱的能力也很薄弱,容易成災。
關中“三大惠渠”
關中農田水利的狀況急需改善。到近代,由於人們能夠建造堅固的混凝土攔河大壩,可以安全地將河水水位提得很高,從涇、渭、洛等河引水入渠,不再成為問題。又由於處理沙害的水平也大大提高,掌握了一整套沉沙、排沙技術。於是從本世紀30年代開始,在著名的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主持下,在關中首先興建中國最早的新式農田灌溉工程涇惠、洛惠、渭惠三渠。
涇惠渠以涇水為水源。1930年開工,主要工程有三:一是在涇陽縣張家山建混凝土滾水壩一座,以便將一部分涇水攔入引水渠。壩高九米多,基寬17米,頂寬4米,長68米。二是鑿引水渠11230米。內有三隧洞,最長的為359米。引水渠前段1800多米為石渠,用石材砌成,有很強的抗衝刷作用。後段為土渠。引水渠末端建有澱沙池、退水衝沙閘和進水閘。三者的功能分別為:沉澱渠水中的泥沙,排放渠中過多的水和沉澱下來的泥沙,放清水入灌渠。三是在灌區修建灌溉渠道,以改造舊有的渠道為主,將其拓寬和浚深。共修灌溉幹渠、支渠370公裏。整個工程分兩期進行,第一期1932年完工,開始發揮經濟效益。第二期1935年完工,實灌涇陽、高陵、臨潼等縣農田59萬畝。
洛惠渠以洛水為水源。它是在西漢龍首渠基礎上修建的新渠係。施工時,還發現當年龍首渠的一部分豎井遺跡。它開工於1934年,渠首在澄城縣老氵狀頭村洛水北岸。主要工程有:攔河大壩一座,長150米,高16米多,底寬22.5米,頂寬5米,為混凝土漿砌塊石結構。為了加強其抗洪能力,砌成弓麵向上的弧形。鑿引水隧洞5條,其中鐵鐮山隧洞長3070米,為了克服坍陷,洞內加以襯砌。引水渠全長20000多米,渠上也建有澱沙池、退水衝沙閘和進水閘。此外,還要在大荔、朝邑(1958年並入大荔)兩縣整治灌溉渠道。由於洛惠渠的工程特別艱巨,再加上經費困難的影響,直到1938年李儀祉積勞成疾逝世,仍未完工。這一工程計劃溉田50萬畝。
在三大“惠渠”中,規模最大的是渭惠渠。這條渠道與曆史上的成國渠一樣,以渭水為水源,建於渭水中遊的北麵,1935年動工。它也是有壩取水工程,攔河壩建在眉縣西麵的魏家堡。為了加固壩身,除采用混凝土結構外,又在壩腳打鋼板樁二道,樁深四米。壩頂長500米,高三米多,基寬八米。在北岸開渠引水,建有六孔引水閘,每孔寬1.75米,高二米。進水閘下遊一公裏處設有澱沙池、排洪衝沙閘和進水閘。渭惠渠計劃灌溉渭北的眉縣、扶風、武功、興平、鹹陽五縣70萬畝農田,需要修建的渠道很長。而且因為渭北北南流向的渭水支流很多,在渠道工程中還必須建造一大批渡槽。其中以橫漆水河的渡槽規模最大,長72米。渭惠渠建築物以鋼筋混凝土為主,其質量是當時農田水利建設中最好的。1937年,第一、二兩期工程完成,溉田17萬畝,接著因經費無著,工程長期停頓。
由於財力的限製,李儀祉主持“三惠”工程時,隻好采用低標準的建築方案,如低築攔河壩,少建蓄水庫等。這樣,即使工程全部完成了,關中仍然會有大量水資源流失,大片農田得不到灌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除完成李氏未竟之功外,接著又按較高的標準改建三大惠渠。改建後的三大惠渠已經可灌農田500萬畝,遠遠超過曆史上的最高水平。
差不多與建三大惠渠同時,在關中和漢中,李儀祉還修了一批較小的冠以“惠”字的灌渠,如眉縣的梅惠渠,周至的黑惠渠,戶縣的澇惠渠,長安的灃惠渠,沔縣的漢惠渠等,加上三大惠渠,合稱陝西八惠。
新疆農田水利史
新疆的自然環境
新疆位於我國西北邊疆,麵積160多萬平方公裏,是全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在曆史上,它一直是我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這裏分布著許多高聳的山脈和兩個巨大的盆地。中間是西東走向的天山山脈,最高峰約7000米,一般在海拔3000~5000米。它把全區分為南疆和北疆兩大部分。山南為塔裏木盆地,平均海拔約1000米,麵積50多萬平方公裏,是我國最大的盆地。其西麵和南麵,自西向東,為帕米爾高原、昆侖山、阿爾金山,最高峰8000多米,一般為5000~6000米。天山以北是準噶爾盆地,平均海拔約500米,麵積20多萬平方公裏。盆地的北緣為阿爾泰山,最高峰4000多米,一般為2000~3000米。西緣有阿拉套山、塔爾巴哈台山等。
雨量稀少是新疆地區最嚴重的問題。由於.這裏地處亞歐大陸的中心,離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都很遠,周圍又有高山阻隔,海洋暖濕氣流很難進入本區內部。雖然,大西洋的,暖濕氣流,可以沿著北疆西部的一些斷穀,進入準噶爾盆地,但是已成強弩之末,十分微弱。因此,天山南北兩盆地的雨量都很少。準噶爾盆地稍多一些,年均降雨量也不過150~300毫米,塔裏木盆地更少,一般隻有30~50毫米。由於雨量稀少,大片土地變成不毛之地的沙漠。
不過,新疆南北的高山降水量較多,年達600~800毫米,山上覆蓋著深厚的冰雪。冰雪融化後,或彙成河流,或滲入地下。為了發展農業,曆代新疆各族人民,非常重視水利建設,或修建明渠,引河水灌溉農田;或穿鑿坎兒井,引地下水滋潤莊稼。
西域古代的明渠
新疆古稱西域。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以前,南疆的且末、於闐(都城在今和田境)等國,都已開始栽培穀物,可能有簡單的水利工程,引附近的河水灌田。不過南疆大型水利工程的興建,當從漢武帝時屯田西域開始。西漢後期,隨著屯田區的擴大,地麵灌渠的建設,便進一步發展起來。
《史記》和《漢書》都記載,漢武帝時,在天山南麓的輪台,“有溉田五千頃以上”。灌溉這樣多的土地,水利設施的規模當然不會太小。當代考古學家黃文弼曾深入新疆實地考察,發現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境內的地表,仍然可以見到漢代的古渠,長約200裏。他說,當地人稱它為“黑太也拉克”,意為漢人渠。旁有古城遺址,當地人稱為“黑太沁”,意即漢人城。1965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工作人員,在今若羌縣東麵,發現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漢朝灌溉網,總幹渠從米蘭河引水,下分七條支渠。幹渠和支渠上建有總閘和分閘。渠道懷抱米蘭古城。據說,這一渠係隻要稍加清理,仍可使用。文獻的記載,遺跡的發現,表明漢朝時,南疆的地麵灌渠建設,已經很有成就。
曆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西域這種灌渠建設進一步擴大了,特別是唐朝。從很不完備的文獻中,我們仍然可以知道,無論在高昌還是巨麗城,都修建起一定規模的灌溉渠道。
高昌位於吐魯番東南,是唐朝西州的治所,還一度為安西都護府駐地。唐朝很重視這裏的水利建設。據吐魯番出土文書記載,唐在此設有專門水官,負責統籌這裏的水利建設和管理;參加水利建設的,不僅有漢人,還有突厥等少數民族。文書還說,在高昌城南有一條渠道,在20裏內,有16處堤堰,每一堤堰都有一條支渠,可見渠道密布的情況。
巨麗城位於塔剌斯河邊。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稱為坦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唐朝時,它隸屬於安西都護府,有許多唐人在此居住。據載,巨麗城外有一條重要的灌溉渠道,它是安西節度使所屬參謀官、太原人王濟之領導當地唐人修建的。這一工程質量很好,到蒙古汗國的軍隊西征到這裏時,它還繼續發揮作用。蒙古汗國有一位重要大臣耶律楚材,在他西往中亞參見鐵木真時,曾親眼見到這條灌渠,並把它記在《西遊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