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1(4)(1 / 3)

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1(4)

西漢三大渠係的建立

西漢定都長安,關中是京師官吏、軍隊、百姓等以糧食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給地。西漢重視開拓西北邊疆,關中又是拓邊的基地,肩負著提供糧秣的重任。因此,西漢一代,特別是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0~前87),為了滿足各方麵對糧秣等的需求,除鑿漕渠,從東方運糧入關外,更主要的是在關中增建灌溉工程,以擴大水澆地麵積,增加當地的糧食產量。這就在關中形成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興建水利的高潮,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穿鑿了龍首渠、六輔渠、白渠、成國渠等大批農田水利工程。

西漢關中灌渠的穿鑿,以龍首渠為較早,約在漢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間(前122~前111)。當時有一位名叫莊熊的人,向皇帝上書,反映臨晉(今大荔一帶)人民的要求,希望開一條渠道,引洛水灌溉重泉(今蒲城東南)以東10000多頃鹽堿地。武帝采納這一意見,發兵卒萬餘人擔任鑿渠任務。他們自征縣(治所在今澄城縣西南)向南開渠,到商顏山(今鐵鐮山)麓,由於土質疏鬆,穿鑿的明渠渠岸極易崩塌,改用井渠結構。井渠由地下渠道和豎井兩部分組成。前者為行水路線,後者便於挖渠時人員上下、出土和采光。最深的豎井達40多丈。由於鑿渠時挖出許多骨骼化石,當作龍骨,所以稱為龍首渠。渠道挖通後,由於解決不了塌方問題,溉田效果並不顯著。但卻創造了先進的井渠技術。

六輔渠是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由左內史倪寬主持興建。規模不大,為六條輔助性渠道的總稱。後人認為它是引冶峪、清峪、濁峪等小水,灌溉鄭國渠上遊北麵的農田。這些農田地勢較高,鄭國渠灌溉不到。六輔渠建成後,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一工程的作用,據《漢書·倪寬傳》載,他又規定了“水令”。這是見於記載的我國最早的用水製度。

六輔渠建成後第16年,即武帝太始二年(前95),動工穿鑿白渠。這一工程由趙中大夫白公建議和主持。渠首也在穀口,渠道在鄭國渠南麵,向東南流,經池陽(治所在今涇陽縣西北)、高陵、櫟陽(治所在今臨潼縣東北),注入渭水。長200裏,灌溉鄭國渠所不及的4500餘頃農田。白渠建成以後,穀口、池陽等縣因為有鄭、白兩渠的灌溉,便成為不知旱澇的高產區。當時當地,曾流行著這樣一首民歌,歌頌兩渠的作用:

田於何所,池陽穀口。

鄭國在前,白渠起後。

舉千臼為雲,決渠為雨。

涇水一石,其泥數鬥。

且溉且糞,長我禾粟。

衣食京師,億萬之口。(《漢書·溝洫誌》)

白渠的溉田麵積雖然遠比鄭國渠小,但是由於它的比降較大,遠比鄭國渠合理,因而不像鄭國渠那樣易被泥沙堵塞,在曆史上白渠長期發揮作用,並在唐、宋時還有所發展,而鄭渠的下遊很快就報廢了。“涇水一石,其泥數鬥”,含泥量高,可以壓堿肥田,在短期內確實效果顯著。但不能隻見優點不見缺點,從長遠看,年長月久後,容易淤高渠道和農田,導致田高於渠,渠高於涇,勢必破壞整個灌溉係統。

西漢時新建的關中地區另一重要農田水利工程是成國渠。它建於何年,何人主持這一工程,史書沒有明文記載,隻說建於武帝在位期間。這是一條以渭水為水源的大型灌渠,位於渭水北麵,渠首在郡縣境內,傍渭水向東,經嫠)(治所在今扶風縣東南)、槐裏(治所在今興平縣東南)等縣,渠尾接上林苑的蒙蘢渠。成國渠的長度略小於白渠,溉田麵積約萬頃左右,是白渠的一倍以上。後來還一度發展成關中最主要的灌溉渠道。上林苑在鹹陽西麵,周300裏,跨渭水南北,是秦漢時帝王射獵遊樂之所。蒙蘢渠屬皇家園林中水道,供澆園、蕩舟等用途。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關中水利一直由三大渠係組成,即以涇水為水源的引涇渠係,以渭水為水源的引渭渠係,以洛水為水源的引洛渠係。可以說西漢時期這三大渠係已經基本形成了。

除上麵所舉一批著名的灌溉工程外,武帝時,還在渭水南麵建成一批小型的灌渠,如靈軹渠、諱)渠等。它們以發源於南山的山溪水為水源,灌溉渭南的農田。

唐朝關中灌區的擴展

從東漢末到三國兩晉南北朝,由於政局動蕩不安,關中農田水利,或無暇維修,或遭戰爭破壞,總的說處於衰敝狀態。其中因為曹魏和西魏的經營,隻有成國渠繼續得到發展。

關中是曹魏對蜀戰爭的基地,在這裏駐有重兵,它從軍糧和漕運的需要出發,對成國渠進行了兩次擴建。第一次在魏明帝太和二年(228),魏臻首先將成國渠由郡縣向西伸展到寶雞,伸長渠道100多裏。這一段新渠以渭水上遊主要支流沂水(千水)為水源。第二次在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在司馬懿主持下,又將成國渠向東伸展100多裏,到涇水入渭附近。西魏立國關中,帝祚雖然很短,隻有22年(535~556),但為了保證必要的糧食生產,在文帝大統十三年(547),在武功西麵築六門堰,彙集渭河以北一些小水,以補充成國渠的水量。經過兩魏時期的施工,成國渠的溉田麵積雖然仍未超過鄭白渠,但它已成為關中最長的灌渠了。

到隋唐,特別是唐朝,經濟、政治力量空前強大,政局穩定的時間也較長,為關中水利的複興和擴建創造了條件。同時,由於唐都長安人口急劇增加,大大超過了漢都長安,唐長安的缺糧問題也比漢朝嚴重。唐高宗、武則天和唐玄宗在位期間,因為京師缺糧,都不止一次地帶著大批官吏、軍隊,就食東都洛陽。因此,對唐政府來說,迫切地期望增加關中糧食的產量。在唐政府的推動下,唐時的關中與西漢一樣,形成了又一次修建水利的高潮。

經兩魏時期的努力,已有一定基礎的成國渠,仍是唐朝施工的重點工程之一,一再進行治理。比較重要的有: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征調九州夫匠,修治成國渠的渠道;武則天聖曆年間(698~700年),引武安水以增加成國渠的水源;唐代宗大曆六年(771)和唐懿宗鹹通十三年(872),兩次大修六門堰,增引韋川、莫穀、香穀等水,進一步豐富了成國渠的水量。成國渠經過這樣一係列的改造,可溉武功、興平、鹹陽、高陵等縣農田20000餘頃,溉田麵積大大超過了鄭白渠。唐後期,成國渠更名為渭白渠。

鄭國渠和白渠都是秦漢時期關中地區最重要的農田水利工程。鄭國渠由於工程上存在一些問題,其下遊在漢朝時,大多已經報廢。後來,它的上遊除一部分與白渠聯網外,也陸續湮塞。唐朝的鄭白渠,實際上是以白渠為主的渠係。鄭白渠當時形成三大支流,最北麵的為太白渠;由太白渠引出,在太白渠南麵的一支叫中白渠;由中白渠引出,最南麵的一支叫南白渠。唐以後鄭白渠往往又稱三白渠。鄭白渠溉雲陽(治所在今涇陽縣北)、三原、邽(治所在今渭南縣北)、高陵、櫟陽、涇陽等縣農田。

鄭白渠也是關中平原上重要的灌渠,對它的維修和治理,唐朝也非常重視。與對成國渠一樣,在這裏也設有專門的水利機構,進行管理。在工程上,建成很堅固的名為將軍翣引水壩,它的長寬各100步(每步五尺),用塊石砌築,塊石間鑄鐵錠連接。還曾一再整理渠道,以保證流水暢通。但是仍因涇水含沙太多,特別是權貴們在渠上肆意建造水碓、水磨等,造成渠水大量流失,因此,雖然維修較勤,鄭白渠的溉田麵積仍然逐步縮小,由10000多頃下降到幾千頃。

水碓、水磨是利用水力碾米、磨麥的設施,達官貴人既可用它加工自己的糧食,又可向外出租,競相修建,嚴重影響溉田。為此,管理渠道的官吏不得不一再下令製止,但很少見效。最後皇帝隻好親自出麵幹預,如唐代宗,他不僅下詔拆除,還勸說其女異平公主和駙馬都尉郭曖(郭子儀之子)率先執行,在達官貴人中起帶頭作用。據《舊唐書·郭暖傳》載,“由是,勢門碾磑八十餘所,皆毀之”。但不久,他們又紛紛修建。

除上述引渭、引涇等灌渠外,唐朝關中修建的較為重要的農田水利,在黃河、洛水之間,先則有唐高祖武德七年(624),自龍門引黃河水灌韓城一帶農田6000餘頃。繼而到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同州(治所在今陝西大荔縣)知府薑師度,又引洛水、黃河水灌朝邑縣(今大荔東南)稻田2000餘頃。在長安西麵,還建有賀蘭渠,引灃水(一作豐水或酆水)灌渭南農田10000餘頃。此外,隋唐時在渭南還有廣通渠,兼有漕運和灌溉之利。

宋、元、明、清關中水利

宋、元、明、清四代,在我國東部建都,關中的政治地位下降,政府不像漢、唐兩代那樣大力建設這裏的水利,再加上泥沙的淤積越來越嚴重,因而總的說,關中水澆地的麵積在逐漸縮小。

在宋朝,雖然不像漢唐那樣大力經營關中水利,但由於這裏是宋對西夏戰爭的軍事基地,駐有重兵,軍用糧秣很多,又不能不分出一些力量來建設當地的水利。宋朝在此集中建設三白渠。它改建了三白渠的渠首。因為涇水不斷刷深河床和泥沙不斷淤高渠底,原來三白渠的渠口已經引不上水,於是宋在原渠口的上方,開了一段新渠,接下方舊渠。這段新渠的工程比較完善,為了防衝,采用石材構築;為了減少泥沙進入下遊,設置了澄池;為了防止洪水衝入灌區,修建了泄水閘。在渠係上,唐以中白渠為重點,宋將太白渠改造成最重要的渠道。太白渠位於中白渠之北,地勢稍高,控製麵積較大,可以灌溉更多的農田。、經過宋朝的努力,三白渠的溉田麵積大幅度增加,據《蔡溥修渠題名記》所載,到北宋末年,可溉農田35000多頃,超過了西漢溉田麵積。因此,三白渠更名為豐利渠。不過因為其他灌渠無力大修,溉田作用下降,所以整個關中的水利,仍呈滑坡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