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1(6)(1 / 3)

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1(6)

中國古代的肥料積製技術

我國古代不但重視擴大肥源,同時也重視肥料的積製加工,藉以提高肥效。積製的方法有:

雜肥漚製春秋戰國時,我國已利用夏季高溫把田裏的雜草漚爛作肥料,可以說是我國使用漚肥的濫觴。宋代陳旉在《農書》中介紹了一種漚製肥料的辦法,即將礱簸下來的穀殼以及腐稿敗葉,積在池中,再收聚洗碗肥水和淘米泔水等進行漚漬,日子一久便腐爛成肥。明代《沈氏農書》中介紹了另一種做漚肥的辦法,就是將紫雲英或蠶豆姆(蠶豆莖葉)等用河泥拌均進行堆積漚製,這種辦法叫“窖花草”和“窖蠶豆姆”,現在南方稱之為窖草塘泥。

廄肥堆製《齊民要術》卷首雜說中記載有我國最早的肥料堆製法:“凡人家秋收治田後,場上所有穰、穀等,並須收貯一處,每日布牛腳下,三寸厚,每平旦收聚堆積之,還依前布之,經宿即堆聚,計經冬一具牛,踏成三十車。”這是一種將墊圈同積肥相結合的堆製法。當時稱為踏糞法,而這實是我國最早的堆肥。到清代,《教稼書》也提出了一種“造糞法”,詳細介紹了牛、羊、馬、騾、驢、豬糞的積製方法。原理和踏糞法相似,也是墊圈同積肥相結合的,但措施要比《齊民要術》記載的更加具體和細致。例如,牛欄圈作堆肥,書中說:“夏日有草時,每日芟青草置牛腳下,微灑以水,草上墊土,使牛踐踏。草經牛踏,又著糞腐爛,俱成好糞。……冬日鋤地邊幹草,土墊之,不用灑水,糞亦不用出,常勻之使平而已。依法行之,每年一牛可行好糞二十車,且牛不受暑溫嚴寒之傷,瘟疫之災可以永絕。”

餅肥發酵此法出現於宋代,據陳旉《農書》記載:“麻枯難使,須細杵碎,和火糞窖罨如作曲樣,候其發熱生鼠毛,即攤開中間熱者置四旁,收斂四傍冷者置中間,又堆窖罨,如此三四次,直待不發熱乃可用,不然即燒殺物矣。”意思是將渣餅用杵臼舂碎,與熏土拌和,堆起來任其發酵,等其發黴長出“鼠毛”(一種小單孢菌)樣的東西後,便攤開翻堆,內外調換。這樣堆翻三四次以後,餅渣不再發熱,然後才可使用。這是一種預防餅肥直接施用造成燒苗的措施。

燒製火糞這是宋元時代創造出來的一種積製泥土肥方法。做法有二種,一是將“掃除之土,燒燃之灰,簸揚之糠秕,斷稿落葉積而焚之。”和現在燒製焦泥灰的辦法有點相似;二是燒土糞,具體措施是“積土同草木推疊燒之,土熱冷定,用碌碡碾細用之”。這和今日的熏土已完全相同了。

配製糞丹糞丹是一種高濃度的混合肥料,出現於明代,《徐光啟手跡》中記錄有當時糞丹的配製方法。主要原料有人糞、畜糞、禽糞、麻餅、豆餅、黑豆、動物屍體及內髒、毛血等,外加無機肥料,如黑礬、砒信和硫磺,混合後放在土坑中封起來,或放在缸裏密封後埋於地下,待腐熟後,晾幹敲碎待用。據《徐光啟手跡》記載,這種肥料“每一鬥,可當大糞十石”,肥效極高。糞丹一般都作種肥用,它不但肥效高,而且還有防蟲作用。這是我國煉製濃縮混合肥料的開端。

我國古代所使用的肥料,大多都是有機肥,這種肥料需要腐熟之後才可使用。這樣既不會因有機肥發酵而燒壞莊稼,又可因有機物分解而提高肥效,所以我國曆史上都十分重視對肥料的積製和加工。清代《知本提綱》將我國古代肥料的積製方法總結成“釀造十法”,從這“釀造十法”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古代對肥料積製的重視,同時也可看到我國古代肥料和積製方法的繁多:

人糞“法用灰土相合,盦熱方熟糞田無損,每畝可用一車,自成美田,若即於便窖小便盦熟,名為金汁,合水灌田立可肥美。”

牲畜糞“法用夏秋場間所收糠穰碎柴,帶土掃積,每日均布牛馬槽下,又每日再以幹土墊襯,數月一起,盦過打碎,即可肥田,又勤農於農隙之時,或推車,或挑籠,於各處收取牛馬諸糞,盦過亦可肥田。”

草糞“凡一切腐槁、敗葉、菜根及大藍渣滓,並田中鋤下雜草,俱不可棄。法用合土窖罨,凡有洗器濁水、米泔水及每日所掃穢惡柴土,並投入其中盦之,月餘一次,曬幹打碎,亦可肥田。”

火糞“凡朽木腐材及有子蔓草,法用土合層疊堆架,引火燒之,冷定用碌碡碾碎,以糞水田最好,旱田亦可用。”

泥糞“凡陰溝渠港,並河底青泥,法用鐵鍁轉取,或以竹片夾取,置岸上曬幹打碎,即可肥田。”

骨蛤灰糞“凡一切禽獸骨及蹄角並蚌蛤諸物,法用火燒黃色,碾細篩過,糞冷水稻秧及水灌菜田,肥盛過於諸糞。

提倡種植和使用綠肥內容略。

渣糞“凡一切菜籽、脂麻、棉籽,取油成渣,法用碾細,最能肥田。”

黑豆糞“法將黑豆磨碎,置窖內,投以人溺,盦極臭,合土拌幹,糞田更勝於油渣。凡麥粟得豆糞則稈勁,不畏暴風,兼耐久雨、久旱。如多,不能溺盦,磨碎亦可生用。”

皮毛糞“凡一切鳥獸皮毛及湯撏之水,法用同盦一處,再投韭菜一握,數日即腐,沃田極肥。”

“釀造十法”既反映了我國古代千方百計開辟肥源,又千方百計提高肥效的情況。可以說,“釀造十法”是對我國古代的肥源及其積製方法的全麵總結。

我國古代不但重視肥料的積製,同時也十分重視肥效的保存,這方麵的方法有二種,一是設置糞屋,以防肥效走失。這種方法出現在宋代,陳旉在《農書》中說:“凡農居之側,必置糞屋,低為簷楹,以避風雨飄零,且糞露星月,亦不肥矣,糞屋之中,鑿為深池,甃以磚甓,勿使滲漏;”二是設置田頭糞窖,借以保肥,並便以今後肥料運輸。這種方法出現在元代,王禎在《農書》中說:“南方治田之家,常於田頭置磚檻,窖熟而後用之,其田甚美。”現在南方的農田仍在使用這種保肥方法,但上已用封蓋,以免肥分散失。

中國古代的施肥技術

我國在戰國時代已開始使用肥料,但使用肥料的方法,尚未見當時記載。最早記載我國施肥技術的是西漢的《氾勝之書》,從書中的記載來看,當時的施肥技術已有基肥、追肥、種肥之分,隻是當時未有這種專有名稱而已。

南北朝時期,在蔬菜栽培上,已形成糞大水勤的施肥原則。《齊民要術》記載有蔬菜多次施肥的情況。唐宋時期,我國特別重視肥料的腐熟和施用量的適中,這種施肥的方法當時稱之為“糞藥”。明清時期,特別重視基肥的施用和施肥上的“三宜”(時宜、地宜和物宜),從而形成了我國一套傳統的施肥技術。

重視施用基肥和講究看苗施肥

我國古代,基肥稱為“墊底”,追肥稱為“接力”,在基肥和追肥的關係上,我國古代一直重視基肥。

明代袁黃在《寶坻勸農書》中,從二個方麵說明施肥必須重視基肥的原因,他說“墊底之糞在土下,根得之而愈深,接力之糞在土上,根見之而反上,故善稼者皆於耕時下糞,種後不複下也。”這是從作物吸收養分的特性上來闡述的。在肥料對土壤改良的作用方麵,他又說:“大都用糞者要使化土,不徒滋苗。化土則用糞於先,而使瘠者以肥,滋苗則用糞於後,徒使苗枝暢茂而實不繁。”

後來清代的楊屾在《知本提綱》中亦繼承了這種看法,他說:“用糞貴培其原,必於白地未種之先,早布糞壤,務令糞氣滋化和合土氣,是謂胎胞。然後下種生苗,胎元祖氣,自然盛強,而根深幹勁,子粒必倍收。薄田下種,胎元不肥,祖氣未培,雖沃糞終長空葉,而無力於子粒也。”

明末,《沈氏農書》對於基肥則提出了新看法,“凡種田總不出糞多力勤四字,而墊底尤為緊要。墊底多則雖遇水大,而苗肯參長浮麵,不致淹沒,遇旱年雖種遲,易於發作”。這就是說,重施基肥還有抗禦水旱災害的作用。上述材料說明,我國古代對於施用基肥,是高度重視的。重視基肥,各人的著眼點不同,這可能同我國古代施用的肥料種類有密切的關係。我國古代施用的肥料,主要是農家雜肥,這種肥料分解的時間長,而且肥效慢,用作基肥,可以隨著它的逐步分解而徐徐討力,發揮肥效穩而長的作用,而追肥一般要求速效,農家肥則很難發揮這個作用。氣候比較寒冷的北方,有機肥分解更慢,情況更是如此,這大概是我國古代特別重視施用基肥的原因。《寶坻勸農書》和《知本提綱》的作者,都強調基肥是正確的。但將基肥和追肥對立起來,忽視追肥的作用,這種看法是片麵的。

最能代表我國古代施肥技術水平的是明清時期出現的稻田看苗施肥技術。這一技術首先出現於太湖地區的杭嘉湖平原。據《沈氏農書》記載:“蓋田上生活,百凡容易,隻有接力一壅,須相其時候,察其顏色,為農家最要緊機關。”這裏的“相其時候”、“察其顏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看作物生長的發育階段和營養狀況來決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看苗施肥。書中除提出單季晚稻施追肥所要注意的兩個原則外,並介紹了稻田施用追肥的具體方法:“下接力須在處暑後,苗做胎時,在苗色正黃之時,如苗色不黃,斷不可下接力,到底不黃,到底不可下也。若苗茂密,度其力短,俟抽穗之後,每畝下餅三鬥,自足接其力,切不可未黃先下,致好苗而無好稻。”作胎,是指孕穗,苗做胎時是指幼穗分化時期,幼穗分化時,是作物需要肥水最多的時期,抓住這個時期施肥就能為作物的豐收奠定基礎,這一時期也正是單季晚稻從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變時期,反映這個轉變的,就是稻苗葉色由濃綠轉淡,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在“苗色正黃之時”,這便是稻苗需要施用追肥的標誌。如果這一時期葉色不轉淡,表明稻苗這時貯存的養分還足,或是還未從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故不能貿然施追肥,否則就會造成戀青、倒伏、“有好苗而無好稻”的結果。如果稻苗生長茂密,恐後期缺肥脫力,可以在抽穗後施三鬥餅肥以接其力。總之,“切不可未黃先下”,這是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最後《沈氏農書》說:“無力之家,既苦少壅薄收,糞多之家,每患過肥穀秕,究其根源,總為壅嫩苗之故”,進一步指出了看苗施肥的重要性。這種以苗色的黃與不黃來決定施與不施追肥的方法是建立在對水稻生長發育的生理有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因而是十分科學的。這種看苗施肥的方法一直保存到今天,成為我國水稻施肥技術中的一項寶貴的農業遺產。解放後,著名的全國勞動模範陳永康所提出的水稻“三黑三黃”理論和栽培經驗,可以說是對曆史上看苗施肥技術的繼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