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2(3 / 3)

在中國農業史上,王禎是以他的《農書》而名聞於世的。這部書,後世通稱王禎《農書》,因為在我國曆史上,南宋時有陳旉《農書》,明末有沈氏《農書》,這樣稱呼,便於區別,避免混淆。

王禎《農書》共36卷,約11萬字,全書分《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等三大部分,《農桑通訣》相當於農業總論,《百穀譜》分論各種作物、除糧食、果樹、蔬菜而外,還包括林木、藥材、食用菌栽培等,內容十分廣泛。《農器圖譜》是全書的重點,共22卷,約占全書的五分之四,所述農器,除耕作、栽培用的工具外,還包括倉庫、農車以及各種農田灌溉設施和紡織機具等。它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農書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有關農具最詳的一部農書。和以往和各種農書相比,王禎《農書》具有如下特點:①南北兼論,糾正了以往專論北方或專論南方的偏向;②特詳於農具,全書介紹了農具105種,除元以前的農具外,還介紹了當時新創造的農具如耘盪、刀、耬鋤、田盪等多種,對農具搜集介紹之詳盡,在以往的農書中都未曾見過;③文圖並茂,全書繪有農具圖306幅,使人看後,對古代農具的形製和構造一目了然,對於各種農業名物,書中還附有詩歌,朗朗上口,增加了閱讀的情趣和記憶。

王禎設計農具圖王禎的成就是多方麵的,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農學家,而且還是位機械設計師和印刷技術革新家。他不但設計、繪製了大量的農機具圖,而且還複原了一些早已失傳的機械。東漢時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到元代已經失傳,王禎經過反複研究,終於弄清了水排的構造,恢複了水排鼓風技術。在恢複過程中,王禎將原來的皮囊鼓風,改成了木扇鼓風,這樣既節省了費用,又減輕了勞動強度。

在改進活字印刷方麵,王禎也有重要貢獻。膠泥活字印刷術是北宋畢昇發明的,它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但這項發明,直到元代尚未推廣使用,大量使用的還是雕板印刷術,這種印刷方法,不但費時費工,而且木板隻能用一次,浪費很大。針對這種情況,王禎便著手進行改革,他先在木板上刻好字,然後再用鋸子將字一個個地鋸下來,再用刀將木塊修成四方形的木活字,排印時用竹片或木楔將木活字卡緊,印刷後可以拆除再用,這就大大節約了人力和時間,節約了原料,同時也提高了印刷效率。後來他在印刷《旌德縣誌》時,這種木活字印刷術,表現了很高的印刷效能和極大的優越性,《旌德縣誌》約6萬字,用木活字印刷術,不到一個月就印成了100多部,用雕板印刷是絕難辦到的。

王禎,這位多才多藝的元代農業科學家,人們將永遠會懷念著他!

魯明善

魯明善,元代農學家,原名鐵柱。“畏吾兒”人,即今日的維吾爾族人。他是我國曆史上有數的少數民族農學家。

魯明善是一位關心農業生產的地方官,元仁宗時擔任過壽春郡(今安徽壽縣)的“達魯花赤”,即監察官,負責對所在地方官吏和軍民進行監督。他從政治的角度來觀察農業,認為“農桑是衣食之本,務農桑,則衣食足;衣食足,則天下可久安長治。”因此,一個地方官的根本任務,在於“勸農”,使老百姓能安心從事農業生產,千萬不能“奪其時而落其事”。

為了勸農,魯明善不僅在行政上加以督促,而且決心編一部農書,來介紹和推廣農業技術,指導農民生產。

當時,我國流行的農書,從體裁上來說,大致有二種形式:一是按“事”編寫的,即是將每一類事或每一件事的有關資料集在一起,進行介紹,這種農書介紹事情時,比較係統,有頭有尾,上麵介紹的《之書》、《齊民要術》,陳旉《農書》,王禎《農書》等都屬於這一類;二是按“時”編寫的,即古時所稱的月令,就是按月將要進行的農事活動分別排列出來,漢代的《四民月令》,唐代的《四時纂要》等就屬於這一類農書。這類農書,農民安排農業生產方便。隻要翻到哪個月,就知道哪個月應做些什麼事情。

魯明善從方便農民查閱、利用出發,魯明善決心采用第二種方式來編寫。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魯明善終於編成了《農桑衣食撮要》,並於元仁宗延元年(1314)刻印於世,這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月令類農書。

《農桑衣食撮要》篇幅不大,全書約一萬餘字,但包括的內容卻相當豐富,農、林、牧、副、漁各業都有。其中介紹的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大麥、黍、穀、粟、大豆、小豆、黑豆、綠豆以及蕎麥等,園藝作物中,蔬菜有40種,果樹有10餘種,畜禽有牛、羊、豬、馬、雞、鴨、鵝等,副業有養蠶、養蜂,做醬、醋、豆豉,醃鹹菜、鴨蛋、肉等,以及保存衣服、修理房屋等,凡農家生產、生活所需要的各項事宜,該書都注意到了。魯明善在該書的自序中說:“凡天時、地利之宜,種植、斂藏之法,纖悉無遺,具在是書。”說的是不誇大的。

由於魯明善重視農業,注意搜集農民的生產經驗,所以在《農桑衣食撮要》一書中記錄有相當多的農民經驗,例如蔬菜冷床育苗,果樹修剪整枝,瓜類掐蔓整枝,大蠶米粉、豆粉添食、蜜蜂冬季添食飼養等。這些都是不見於以往農書和其他古籍記載的新經驗和新技術,這表明,《農桑衣食撮要》不隻是一本農業技術推廣手冊,而且是一部有一定學術價值的農書。這也是魯明善對發展我國古代農學所作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