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2(2 / 3)

《齊民要術》除此之外,賈思勰還有個良好的學風,他的治學除了注意搜集文獻資料外,還重視接觸實際和向群眾學習。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做學問的方法是“采據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譯成現代的話,就是參考古代的有關文獻資料,收集民間農諺和歌謠,請教有經驗的老農,通過自己的實驗加以驗證,賈思勰能寫出內容豐富、詳實、實用性強的農業科學著作《齊民要術》是和他的這種良好的學風分不開的。

《齊民要術》全書共10卷,92篇,約11萬字。所謂齊民,就是指平民百姓。所謂要術,就是謀生的主要方法。《齊民要術》書名的意思,就是使百姓走上富裕道路的重要方法。全書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耕田、收種、作物栽培、蔬菜、果樹、林木、蠶桑、畜禽、養魚、釀造、加工等方麵的內容,正如賈思勰所說:“該書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從耕種到農副產品加工有關農業生產有助於農民生活的事,書中應有盡有,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人將《齊民要術》稱為中國古代的農業百科全書,由此,也可以看出,賈思勰農業知識的廣博。

人們推崇《齊民要術》,還因為它係統地總結了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的主要經驗,和自西漢至北魏期間我國黃河流域在農業生產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書中總結的主要經驗有耕、耙、耱、抗旱保墒、綠肥輪作、用地養地、良種的選擇和繁育、家畜家禽的外形鑒定和肥育、林木的育苗和嫁接等。我國北方農業生產技術的基本經驗已為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係統總結出來了。因此,《齊民要術》可以說是我國農學發展史上一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裏程碑。

現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作為一部中國古典的農學名著,已傳向世界各國,西方和東方的學者,對於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貢獻,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研究的人也越來越多,日本學者還把對《齊民要術》的研究稱之為“賈學”。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現在已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了。

陳旉

唐代以前,中國的農學家幾乎都出在黃河流域,到了宋代,隨著江南農業的開發,南方也出現了一位著名的農學家,他就是陳旉。陳旉

陳旉生於北宋熙寧九年(1076),他的一生,正是王安石變法失敗,新舊黨爭日益劇烈,北宋王朝日益腐敗以至潰亡,南宋王朝偏安江南的時期。宋金戰爭使他無法安居樂業,趙宋王朝的腐敗無能,使他失去了對政治的興趣,盡管他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上自“六經諸子百家之書,釋老氏黃帝神農氏之學”都能“貫穿出入,往往成誦”,下至“術數小道,亦精其能,其尤精老易也。”但他卻“平生讀書,不求仕進”,一味做學問而不想涉足官場以求功名利祿,並以“種藥治圃以自給”,自食其力。晚年,他隱居西山(可能在江蘇揚州)一麵勞動,一麵著書,自稱“西山隱居全真子”或叫“如是庵全真子”,74歲那年,寫成了他的著名農學著作《農書》,五年以後,他又為《農書》寫了跋,說明陳旉在八十高齡時,還健在人間。

《農書》,後世通稱《陳旉農書》,共三卷,12000多字。上卷講江南主要的作物水稻,中卷講江南主要的役畜水牛,下卷講江南主要的家庭副業蠶桑,這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總結南方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書。

書中對我國農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少新貢獻:

其一,提出了土壤肥力可以保持旺而不衰的看法,奠定了我國古代“地力常新壯”的理論基礎。

其二,提出了“用糞得理”,“用糞如用藥”的合理施肥思想,並總結了雜肥漚製、餅肥發酵、燒製火糞等一係列積製肥料,提高肥效的方法,同時,又創造了建造糞屋以保肥效的技術,為我國肥料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其三,全麵總結了江南水稻栽培經驗,並寫了“善其根苗篇”的著名專論,開創了我國古代對培育壯秧和防止爛秧的研究。

其他在土地利用、農業經營、畜牧、蠶桑等方麵也都提出了不少有科學價值的看法。

陳旉治學,十分嚴謹實在,他不僅要“知之”而且要“蹈之”(實踐),證明“確乎能其事,乃敢著其說以示人”,在農業生產上他嚴格要求按技術規程辦事,不能靠碰巧憑運氣,他在《農書》“蠶桑敘”中說:“古人種桑育蠶,莫不有法,不知其法,未有能得者,縱或得之,亦幸而已,蓋法可以為常,而幸不可以為常也。”這些都反映了陳旉嚴謹、科學的治學態度。陳旉的為人也光彩照人,當時的士大夫“每以耕桑之事為細民之業,孔門所不學”,都以做官為榮,務農為恥,而陳旉卻不然,盡管他博學多才,但終生“不求仕進”,甘願“種藥治圃以自給”,過著清苦的農耕生活,這種為發展祖國農業生產的強烈的事業心和嚴肅的治學態度,至今仍值得我們效法。

王禎

王禎是我國元代的農學家,山東東平人。他和西漢的氾勝之,北魏的賈思勰都是山東人,因此被人稱為山東古代三大農學家。王禎

王禎是元朝的一名地方官,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縣(今安徽旌德縣)縣尹,成宗大德四年(1300)調任信州永豐縣(江西廣豐縣)縣尹。王禎為政比較清廉,痛恨貪官汙吏,他說:“今夫在上者,不知衣食之所自,唯以驕奢為事,不思已之日用,寸絲口飯,皆出於野夫田婦之手,甚至苛斂不己,朘削脂膏而已。”對於農業,他十分重視,認為“農,天下之大本也”,“古先聖哲,教民事也,首重農。”因此,很注意發展農桑事業。在任職期內,他一直過著極儉樸的生活,並用自己的俸祿為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如辦學校、修橋梁、施醫藥等等,《旌德縣誌》稱他的政績是“惠愛有為,……教民勤樹藝,又兼施醫藥,以救貧疾。”王禎在封建社會中可稱得上是一位循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