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2
第二節古代農學家
趙過
趙過是西漢武帝時期的農學家,由於他熟悉農業和農業技術,所以受到漢武帝的重視,被任命為管理全國糧草和農業生產的農官——搜粟都尉。
趙過趙過對發展中國農業所作的貢獻,主要是總結出一套代田耕作技術和在西北地區推廣了代田法。
漢武帝時期西北地區是抗擊匈奴入侵和保衛關中的屏障,為了抗擊匈奴,漢武帝派了大量的軍隊在這一帶進行“屯墾”,一邊耕種,一邊守衛,但西北地區卻是一個幹旱少雨的地方,要發展農業,首先要解決灌溉問題,不然發展農業,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趙過任搜粟都尉以後,根據民間的經驗,總結出一套代田耕作法,事見本編第七章,應用這種耕作技術,既具有防風抗旱的作用,利於種子出苗,又能將用地和養地結合起來,利於恢複地力,很適宜於幹旱少雨的西北地區運用,據《漢書·食貨誌》記載:使用代田耕作。“一歲之收常過縵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即是說在同樣的條件下代田要比平作田增產一斛多,種得好的要增產二斛多,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出現的開發幹旱地區的一種先進的耕作技術。
趙過推廣新技術示意圖趙過總結出代田法以後,便著手在西北地區推廣代田法。大凡一種新技術出現,在人們不認識它以前,是難於推廣的,這在2000年前的漢代,當然也不例外,趙過很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在他推廣代田法前,先在離宮壖地(王帝不常住的行宮的空地)做試驗示範。結果使用代田法耕作“得穀皆多其旁田畝一斛以上。”使人們認識到代田是一種先進的耕作法。接著又組織三輔地區的“令長、三老,力田及裏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推廣新農具和新技術,從而保證了代田法的推廣,據記載,當時的“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代田法在西北地區,得到了大麵積的推廣。
氾勝之
趙過以後約60年,我國又出了一位著名的農學家,他就是我國現存最古的農書《氾勝之書》的作者——氾勝之。
氾勝之,山東曹縣人,他學識淵博,精通農學,漢成帝時(前32—前7)被舉為議郎,充任技術顧問,不久又被任命為“勸農使者”;“教田三輔”(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在關中平原指導農業生產。
關中平原過去一直習慣種粟,而不好種麥,特別是宿麥(即冬小麥),這對充分利用土地和防災救荒都很不利。為此,漢武帝時董仲舒向武帝上書說:“《春秋》他穀不書,至於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於五穀最重麥與禾也,今關中俗不好種麥,是歲失《春秋》之所重,而損生民之具也。”他建議“使關中民益種麥,令毋後時”。這個建議,即被漢武帝采納,當即下詔“勸種宿麥”。氾勝之“教田三輔”,正是漢代在關中推廣冬小麥時,所以他教田三輔的主要任務,就是“督三輔種麥”,即督促關中地區種植小麥。經過氾勝之的指導,“關中遂穰”,小麥生產獲得了豐收,氾勝之因而也受到了老百姓的尊敬,尊為農師。可見在關中地區推廣冬小麥的過程中,氾勝之是作出了貢獻的。
氾勝之在指導關中地區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氾勝之根據農民的實踐經驗,編寫《氾勝之十八篇》,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農學著作,後世通稱為《氾勝之書》。類似這樣古老的農書,在世界上隻有非洲迦太基農學家多古的28篇農業著作和歐洲羅馬農學家老迦圖的《農業誌》,可見《氾勝之書》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學著作之。
《氾勝之書》現存材料隻有3500多字,但內容十分豐富。
首先,書中提出了耕作栽培的總原則:“凡耕之本,在於趨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意思是農業生產的技術關鍵,是要掌握農時,耕和土壤,施用肥料,灌溉保墒,及早中耕除草和收獲。這一原則至今在我國北方,特別是關中地區,仍是適用的。
其次,書中對禾、黍、麥、稻、大豆、小豆、麻、枲、瓜、瓠、芋、稗、桑等十多種作物的栽培管理技術分別作了全麵的論述,開創了我國古代對作物栽培的研究。
再次,書中還記載了西漢時期我國的農業技術,如春耕時宜測定法、牽索趕霜保苗法、稻田水溫調節法、區田法、穗選法、溲種法、嫁接法等等,反映了西漢時期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同時也反映了《氾勝之書》是一部具有相當高的農學水平的古農書。
氾勝之不僅以西漢著名的農師,而且也以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農學家而載入史冊。
賈思勰
賈思勰著書——詢之
老成和驗之行事圖賈思勰是我國北魏時期傑出的農學家,他是因為他的著名農學著作《齊民要術》而名傳於世的。《齊民要術》是一部總結黃河流域自漢至北魏時期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書,它在理論上為北方的旱作農業技術奠定了基礎,這是賈思勰對我國傳統農學的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
遺憾的是曆史上對他的事跡記載太少,因而現在已很難考查他一生的經曆。隻知道他出生於公元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時期,曾擔任過高陽(今山東臨淄縣西北)太守,到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考察過農業生產,後來又從事過農業和畜牧業。大約在北魏末或東魏初即6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初,他將畢生的經驗和搜集的材料整理成文,寫成了我國古代的農學名著《齊民要術》。
賈思勰能寫成《齊民要術》這樣偉大的農學著作,是和他的重農思想有密切關係的。他對管仲“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的言論,對晁錯“貴五穀而賤金玉”的理論,對劉陶“民可百年無貨,不可一朝有饑,故食為至急”的政見,都從心底裏佩服,說這些都是“誠哉言乎”,說得實在對。對於一些重視農業,提倡興修水利,注意節約和熱心於農業技術改革的地方官,賈思勰對他們表示由衷的欽佩,並將這些人視為自己的楷模。賈思勰能從一個地方官變成一個著名的農學家,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