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1(8)(1 / 2)

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1(8)

三才論

三才論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一種關於作物生長發育的條件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論。這種理論將農業生產條件歸納為“天、地、人”三大要素,並論證了這三大要素在發展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才思想在我國出現很早,在《易·係辭下》中已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的說法。但隻是一種哲學思想,將三才思想發展成一種農學理論宋指導農業生產,則是在戰國時期。首見於《呂氏春秋·審時》記載:“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文中的稼,指農作物,人指耕作栽培,天指季節氣候,地指土和水。意思是說農作物的生長要靠人的耕作栽培,要靠土和水生長,要靠季節、氣候養育。這三者之中,人的因素又是處於第一位。這就明白地概括出了發展農業生產的必要條件及其在發展生產中所處的地位。

南北朝時,我國人民已進一步認識到天、地等客觀規律不能違背,但人們能認識它和利用它。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說“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道返,勞而無獲。”意思是說農業生產必須按天時、地利等客觀規律辦事。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就會勞而無功。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我國在農業生產中,便逐步形成了“因地製宜”、“因時製宜”的生產原則。

宋代以後,我國人民在認識客觀規律不能違背的條件下,同時認識到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克服某些客觀條件的限製,從而形成了“人定勝天”的思想,這是我國三才論的重大發展,也是三才論的核心。

宋代的陳旉在《農書》中說:“在耕稼,盜天地之時利”。之後王禎在《農書》中說:“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存乎其人。”明代農學家馬一龍在《農說》中說:“知力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棄,知其所宜,避其不可為,力足以勝天矣。”清代的楊屾說:“天異以時,地產以利,人如乘時力取,自然豐亨可致。”可見重視人的作用,是我國三才論中一個重要的思想,也是我國古代農學中的一個優良傳統。

到清代,農業生產中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已有了全麵的、辨證的認識,清代陸世儀在《思辨錄輯要》中對此作了全麵的總結,“天時、地利、人和,不特用兵為然,凡事皆有之,即農田一事,關係尤重。水旱,天時也。肥瘠,地利也,修治,墾辟,人和也,三者之中,亦以人和為重,地利次之,天時又次之,假如雨暘時若,此固人之所望也,然天不可必,一有不時,磽埆卑下之地,先受其害,惟良田不然,此天時不如地利也。田雖上產,然或溝洫不修,種植不時,則雖良田,無所用之,故諺雲,買田買佃,此地利不如人和也,三者之中,論其重,則莫重於人和,而地利次之,天時又次之。故雨暘時若,則下地之所獲與上地之獲等,土性肥美,則下農之所獲與上農之獲等,勞逸頓殊故也。然使既得天時,既得地利,而又能濟之以人和,則所獲必更與他人不同,所以必貴於人和也。”這段論述,深刻地闡明了農業生產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並論證了認識和掌握天時、地利等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配合,以奪取農業豐收的必要。至此,我國古代的三才論,獲得了全麵的發展,並成為我國古代農學的核心。

風土論

風土論是一種關於自然環境和作物生長發育關係的理論。風是指氣候條件;土是指土壤條件。所謂風土就是生物有機體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這種理論出現於戰國時期,認為一切生物隻能在他的故土生長,逾越這個範圍,就會發生變異,甚至引起死亡。《周禮·考工記》中“桔逾淮而北為枳”的說法,便是這種風土思想的典型反映。應當承認這種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即生物有機體的生長發育受一定環境條件的限製。但它有片麵性,即不認識生物有機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逐步改變習性,適應新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