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1(7)
油料作物的組成和變化
采棉圖我國古代被利用來榨油的植物,據統計約有24種,其中草本為18種,木本為6種。而以榨取油脂為主要目的加以栽培利用的植物,即今日所說的油料作物,則集中在芝麻、大豆、油菜、花生、蓖麻、亞麻、荏子、向日葵等8種,在食用油料中,占主要地位的隻有芝麻、大豆、油菜、花生四種。
在這些油料作物中,出現最早的是油菜,古稱為芸苔,也稱胡菜。《本草綱目》說:“羌、隴、氐、胡其地苦寒,冬月多種此菜,能曆霜雪,種自胡來,胡服虔《通俗文》謂之胡菜”,說明今青海、甘肅、新疆、內蒙一帶,是最早的分布地區。早期的油菜籽現已在距今5000~7000年前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中發現。說明我國種植油菜的曆史是十分古老的。但是,早期的油菜隻是一種蔬菜,並不是一種油料,因為那時還不懂得榨油,人們種植油菜也不是為了榨油,而是為了吃菜。這種情況,直到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記載中,還是如此,“蜀芥、芸苔取葉者,皆七月半種,……芸苔足霜乃收。”當時芸苔也有收子的。但是,留種還是榨油,目的不明,這一情況說明,油菜在當時至少還不是一種重要的油料。
文獻上記載,最早作油料栽培的作物是芝麻,芝麻是漢代從西域引進的,故初名胡麻,到隋大業四年(608)才改名為芝麻。但芝麻在漢代主要是作糧食和藥物利用的,用作油料,則是在晉代,《晉書·王濬傳》,已有太康元年(280)王濬率軍攻吳,用麻油灌火炬,燒毀鐵的記載。說明公元3世紀時,芝麻已作為油料來種植了。自此而後,芝麻一直是我國植物油的主要來源。在曆史上被稱為“味高而品貴”的上品。
油榨圖芸苔何時由菜用轉向油用,現在還不甚清楚,但在宋代,長江流域已廣泛種植芸苔,項世安在《送董煟歸鄱陽》中已有“自過漢水,菜花彌望不絕,土人以其子為油。”表明芸苔已從菜用轉向油用。元代,已有了油菜的專名,並成為南方稻田一種重要的冬作物。《務本新書》記載說:“十一月種油菜,稻收畢,……即下菜種。……明年初夏間,收子取油,甚香美。”
與此同時,大豆亦開始作為油料利用,宋代的《物類相感誌》中已有“豆油煎豆腐,有味”、“豆油可和桐油作艌船灰,妙”等記載。我國有關大豆榨油利用的記載首見於此。清代,油菜在長江流域發展很快。據《岡田須知》說,“沿江南北農田皆種,油菜七成,小麥三成。”已後來居上,和芝麻並駕齊驅了。花生在我國記載,最初見於元末明初的《飲食須知》:“近出一種落花生,詭名長生果,味辛甘,性冷,形如豆莢,子如蓮肉。”曆史上都認為是海外傳來的。花生初傳入我國,是一種小粒花生,是作為食品直接利用的。所以明末《天工開物》講到當時的油料時,就沒有提到它。花生作為油料利用,是在清代,最初提到它的,是乾隆時的《三農記》:“炒食可果,可榨油,油色黃濁,餅可肥田。”至此,我國幾種主要的油料作物已經齊全了。
糖料作物的組成和變化
甘蔗是我國古代唯一的糖料作物。原產於華南,古名為柘。直到漢代,對甘蔗的利用,還隻限於取甘柘汁以為飲,即榨取糖水作飲料。到南北朝時,《名醫別錄》上才有砂糖的名稱,標誌我國甘蔗的利用又走上糖料作物的道路。我國甘蔗的種植是不斷發展的。春秋時甘蔗已由華南發展到湖北的江陵,宋代又發展到江北,清代進一步發展到今河南的潁河、淮河一帶,分布的範圍要比現在大。甜菜,古稱莙達菜,是南北朝時從阿拉伯引進的,古代一直作菜用。糖用甜菜是近代才從國外引進的。興奮作物的組成和變化
茶和煙草是我國古代二大興奮作物。
茶是中國原產,陸羽《茶經》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反映了我國對茶的利用曆史極早。當今,咖啡、可可、茶被人們稱之為世界三大飲料。因此茶也是我國對世界人民做出的一項重要貢獻。
從文獻記載來看,漢代我國已將茶利用為飲料。西漢王褒的《僮約》中,已有“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的記載。唐代飲茶之風大盛,風靡南北,《封氏聞見記》中說“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膳夫經手錄》中說,北方飲茶也到了“累日不得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的地步。產茶的地區多達50多州郡,相當於現在的雲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陝西、甘肅等15省區。唐德宗貞元(785~804)稅茶後,每年茶稅收入就達40萬緡,當時稅率是十分之一,茶的生產總值至少在400萬緡以上,可見當時茶葉生產的發達。
煙草是明代萬曆(1570~1619)年間從呂宋(今菲律賓)引入的,原名淡白菰。最初種植於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由於受商品經濟的影響,煙草獲利很高,所以傳播很快,到18世紀末葉,幾乎傳遍了全國。在福建,清初,煙草“其與農夫爭土而分物者已十之五”,到乾隆時發展到“耕地十之六七”,(《皇朝經世文編》卷36《論閩省務本節用書》)有的地方“種穀之田半為種煙之地”,這反映了煙草種植的發展,同時也形成了煙糧爭地的嚴重矛盾。道光時有個名叫劉彬華的人做詩說“村前幾棱膏腴田,往時種稻今種煙。種煙市利可三倍,種稻或負催租錢。”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煙糧爭地的原因。
甘蔗製糖
綠肥作物的組成和變化
我國古代將野生綠肥稱為草糞。栽培綠肥稱為苗糞。從晉代開始,我國開始種植栽培綠肥,主要是苕子,見於《廣誌》記載,這是一種冬綠肥。至南北朝時,又發展了夏綠肥,據《齊民要術》記載,有綠豆、小豆、胡麻等幾種,除胡麻而外,都是豆科植物。明清時期,我國的綠肥作物進一步發展,據統計約有24種,其中綠豆、苜蓿、草子(紫雲英)等豆科綠肥,又占主要地位。清末,浙江溫州地區出現稻田養萍,這是中國綠肥作物的又一大發展。
飼料作物的組成和變化
我國最早作飼料用的作物是苜蓿,這是公元前2世紀時,漢武帝為引進大宛馬而同時從西域引入的。2000多年來,一直是我國最重要的優良飼料。南北朝時,曾發展過以青大豆作飼料,唐代又以燕麥作飼料。但其地位都不及苜蓿重要。
以上這七大類作物,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化,終於形成了糧食以稻麥為主,纖維以棉花為主,油料以芝麻、油菜為主,糖料以甘蔗為主,興奮作物以茶煙為主,飼料以苜蓿為主,綠肥以綠豆、紫雲英為主的古代種植布局,這是我們今日作物布局的曆史依據。
中國古代的耕作技術
中國古代的土壤耕作原則
我國古代一直重視土壤耕作,並將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指導農業生產。戰國時,我國已出現土壤耕作的五大原則,《呂氏春秋》記載說:“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勞,勞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緩,緩者欲急;濕者欲燥,燥者欲濕。”其含義是:“力者欲柔,柔者欲力”說的是既要使過於緊密的土壤疏鬆些,又要使過於疏鬆的土壤緊密些,使土壤結構處於鬆緊適度的狀態。
“息者欲勞,勞者欲息”,說的是在土壤耕作上要貫徹用地和養地相結合的原則,要使休閑的土地得到利用,又要讓利用過的土地得到休閑以恢複地力。
“棘者欲肥,肥者欲棘”,說的是要求通過土壤耕作來調節肥力狀況,要使瘠薄的土壤肥沃起來,又要使過肥的土壤不過肥。
“急者欲緩,緩者欲急”,這指的是土壤保肥能力的強弱和肥力釋放的快慢,急者欲緩,是對保肥能力弱,肥力釋放快的土壤,要提高保肥力,使肥力釋放平穩些;緩者欲急,是指對保肥能力強,肥力釋放慢的土壤,要提高其肥分的釋放程度。
“濕者欲燥,燥者欲濕”,指的是要調節好土壤的水分狀況,減輕旱澇為害。使過於濕潤的土壤幹爽些,使過於幹燥的土壤濕潤些。
其基本精神是采取相應措施,改善土壤結構狀況,協調土壤中的水肥條件,為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從而為我國的土壤耕作奠定了基本原則。
漢代,氾勝之根據北方旱作的經驗,又總結了“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的耕作原則,指出“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並將這一原則作為北方農業生產的基本要求之一。他說:“凡耕之本,在於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所謂“得時之和”、“趣時”,就是要求適時耕作;所謂“適地之宜”、“和土”,就是要求因土耕作,使土壤處於疏鬆柔和的狀態。氾勝之還具體地總結了這方麵的經驗。
在適時耕作方麵,氾勝之說:“春凍解,地氣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氣始暑,陰氣始盛,土複解。夏至後九十日,晝夜分,天地氣和。以此時耕田,一而當五,名曰膏澤,皆得時功。”同時,他還指出了不適時耕作的教訓:“春氣未通,則土曆適不保澤,終歲不宜稼……秋無雨而耕,絕土氣,土堅,名曰臘田,及盛冬耕,泄陰氣,土枯燥,名曰脯田。脯田和臘田,皆傷田。”不適時耕作,反而會把田耕壞。
在因土耕作方麵,氾勝之說:“春地氣通,可耕堅硬強地黑壚土,輒幹摩其塊,以生草,草生複耕之,天有小雨複耕和之,勿令有塊以待時,所謂強土而弱之也”,又說“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複耕、耕輒藺之,草生,有雨澤,耕重藺之,土甚輕者,以牛羊踐之,如此則土強,此謂弱土而強之也。”
這便形成了我國因時耕作、因土耕作的耕作原則。
明清時期,我國的土壤耕作原則又有新的發展,出現了因物耕作。明代馬一龍在《農說》中論述耕作的基本原則時說:“合天時、地脈、物性之宜,而無所差失,則事半而功倍矣。”這樣便在我國的土壤耕作形成了“三宜”的耕作原則,即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因物製宜三原則。因物製宜的原則,清代的《馬首農言》體現得很清楚,例如穀子“耕一次,耙三次,以多為貴…種畢以砘碾之。”黑豆“原(指高平的地),子三升半,犁深三寸;隰(指低濕的地),子亦如之,深則二寸。深雖耐旱,少不發苗;淺雖發苗,後不耐旱”,春麥“以犁耕種者……宜淺不宜深……耕畢耙二次,耙不厭多。”宿麥(冬麥)“與春麥同,但耕微深耳”,小豆法與黑豆同,但“犁較黑豆宜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