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宜”的耕作原則是我國古代農學的寶貴遺產,至今在我們的土壤耕作中仍在遵循。
北方旱地的耕作技術體係
北方指的是黃河中下遊地區,這一地區年降雨量偏少,而且分布不勻,主要特點是春季多風旱,雨量主要集中於夏秋之交。春季是播種長苗的重要季節,雨水的需要量特多。這樣,防旱便成了這一地區進行農業生產的最突出問題。
播種耰地圖這個問題在戰國時已為人們認識到並在土壤耕作中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當時使用的“深耕疾耰”、“深耕耰粳”耕作技術便是我國最初的耕作防旱措施。耰有兩方麵的意義,作為農具講,它是一種碎土的木榔頭;作為耕作技術講,它是耕後的一種耱田碎土作業。疾耰是耕後很快將土打碎,熟耰是將土塊打得細細的,其目的就是保墒防旱。
耕耰結合的耕作法,到漢代便發展為耕耱結合的耕作法。《氾勝之書》說:“凡麥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謹摩(耱)平以待時種”。耱就是用無齒耙將土塊耙碎,地麵耙平。說明耕後耱地收墒的技術,在西漢時已經產生。
耕耱結合耕作法發展到魏晉時期,便形成了耕、耙、耱抗旱保墒的耕作技術。在嘉峪關的魏晉墓壁畫中,已有耕、耙、耱的整個操作圖像。到北魏時期,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又在理論上對它作了係統的說明,至此我國北方旱地耕作技術體係便完全定型了。
其一,耕地的適期應以土壤的墒情為準。《齊民要術》說:“凡耕高下田,不問春秋,必耕、耙、耱圖須燥濕得所為佳。”所謂燥濕得所,就是土壤中所含的水分適中。在水旱不調的情況下,要堅持“寧燥勿濕”的原則,因為“燥耕雖塊,一經得雨,地則粉解”、“濕耕堅培,數年不佳”,即形成僵塊,破壞耕性,造成跑墒,好幾年都會受影響。
其二,耕地深度應以不同時期而定。《齊民要術》說:“初耕欲深,轉地欲淺”,因為“耕不深,地不熟,轉不澆,動生土也”。這是因為黃河流域秋季作物已經收獲,深耕有利於接納雨水和冬雪,也有利於凍融風化土壤,而春夏之季,正值黃河流域的旱季,氣溫漸高,水分蒸發量也大,深耕動土,就會跑墒,影響播種。
其三,耕後耙耱在抗旱保墒中的作用。《齊民要術》說:“春多風旱,若不尋勞(耱),地必虛燥(即跑墒)”,“再勞地熟,早亦保澤也”,“小小旱不至全損,何者,緣蓋耱數多故也”。因此,他指出耕後一定要勞(耱),“春耕尋手勞”,“秋耕待白背勞”,“耕而不勞,不如作暴”,意思是耕後不勞,還不如不耕,讓它白地曬著好。
可見到北魏時期,我國北方旱地耕作的技術體係,即通過耕耙耱以達到抗旱保墒的整套土壤耕作技術,已經完全形成。北魏以後,我國北方的耕作技術仍有發展。主要表現在:
其一,特別重視耙的作用,提倡多耙和細耙。金元時期的農書《韓氏直說》說:“古農法,犁一擺(耙)六,今人隻和犁深為全功,不知擺細為全功,擺功不到,土粗不實,下種後,雖見苗,立根在粗土,根土不相著,不耐旱,有懸死、蟲咬、幹死等諸病。擺功到,土細又實,立根在細實土中,又碾過,根土相著,自耐旱,不生諸病。”認識到多耙細耙具有保墒耐旱的作用;保證種子安全出苗,苗後能良好生長的作用;同時還有減少蟲害和病害的作用。這是北方旱地土壤耕作技術進一步發展的標誌之一。
其二,淺—深—淺耕作法的應用。這套耕作法形成於清代。清代的《知本提綱》說:“初耕宜淺,破皮掩草,次耕漸深,見泥除根(翻出濕土,犁淨根茬),轉耕勿動生土,頻耖毋留纖草。”鄭世鐸注解說:“轉耕,返耕也。或地耕三次:初次淺,次耕深,三耕返而同於初耕;或地耕五次,初次淺,次耕漸深,三耕更深,四耕返而同於二耕,五耕返而同於初耕。故曰轉耕。”《知本提綱·農則耕稼》)這種耕作方式,在北魏時的《齊民要術》中已有記載,不過那時隻是作為牛力不足,難以秋耕時的補救措施。到清代則正式列為耕作體係的基本環節之一。它在我國北方抗旱保墒中具有明顯的防止雨水流失、蓄水保墒的作用。
耕南方水田的耕作技術體係
南方是指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南方的水稻種植,主要以育秧移栽的方式進行,土壤耕作要求大田平整、田土糊爛,以便插秧,這和北方的旱地耕作有明顯的不同,從而在我國又形成了一種水田耕作技術體係。
秦漢時期,我國南方還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地區,生產落後,多采用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技術。東漢時,我國的水稻生產開始由直播向移栽發展。唐代“安史之亂”後,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並將北方的先進工具傳到南方,這樣便促進了南方耕作技術的發展,形成了耕—耙—耖相結合的水田作業。陸龜蒙在《耒耜經》中記載,晚唐時江南的耕作方法便是“耕而後粑……耙而後礪焉,有碌碡焉。”
耙耖由於礪、碌碡在破碎土塊,打混泥漿,平整田麵方麵的作用還不夠理想,所以到宋代又加以改進,創造出耖。耖是一種“疏通田泥器”,王禎《農書》說,這種農具“見功又速,耕耙而後用此,泥壤始熟矣。”在破碎土塊,打混泥漿,平整田麵方麵都有良好的作用。用這種農具操作,在南宋時已成為水田耕作重要的一環。這在南宋樓的《耕織圖詩》中已見記載:“脫絝下田中,盎漿著塍尾,巡行遍畦軫,扶耖均泥滓。”從此便形成了南方水田耕耙耖相結合的耕作技術體係。元代王禎《農書》中便有“南方水田轉畢則耙,耙畢則抄(耖)”的記載。
宋元時期,我國南方稻田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冬閑田,一種是冬作田。這兩種田的耕作是不一樣的。
冬閑田的耕作,大致有三種方法。一是幹耕曬垡。陳旉《農書》說:“山川原隰多寒,經冬深耕,放水幹涸,霜雪凍冱,土壤蘇碎。當始春,又遍布朽薙腐草敗葉,以燒治之,則土暖而苗易發作,寒泉雖冽,不能害也。”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土性陰冷的地區或山區,借以利用曬垡和熏土來提高土溫。
二是幹耕凍垡。陳旉《農書》說:“平陂易野,平耕而深浸,即草不生,而水亦積肥矣。”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平川地區,通過深耕泡水,漚爛殘根敗葉,以消滅雜草和培肥田土。
三是凍垡和曬垡相結合。王禎《農書》說:“下田熟晚,十月收刈既畢,即乘天晴無水而耕之,節其水之淺深,常令塊撥半出水麵,日暴雪凍,土乃酥碎,仲春土膏脈起,即再耕治。”這是通過既曬又凍,上曬下凍的辦法來促進土壤的進一步熟化。
冬作田的耕作,由於南方稻田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一般都采用開溝作疄的方法。據元代王禎《農書》記載,其法是:“高田早熟,八月燥耕而暵之,以種二麥。其法起(垡)為疄(壟),兩疄之間,自成一畎,一段耕畢,以鋤橫截其,泄利其水,謂之腰溝。二麥既收,然後平溝畎,蓄水深耕,俗謂之再熟田也。”
宋元時代創造的稻田耕作技術,至今在南方的土壤耕作中,仍廣泛使用,並成為當地奪取農業豐收的一個技術關鍵。
中國古代的貯藏技術
窖藏
窖藏是利用土壤的保溫作用來貯藏糧食、果蔬的一種方法,也是最古老的一種貯藏方法。窖在河北武安磁山原始社會遺址中,已有大量貯藏糧食的地窖被發現,這表明早在7000多年以前我國已使用窖藏,而且已有了相當發達的農業。地窖就其形式來說,有方形和圓形之別,方形的古稱為窖,圓形的占稱為竇。元代王禎《農書》說,窖藏優點很多,“即無風、雨、雀、鼠之耗,又無水、火、盜賊之慮。”所以一直成為我國北方地區貯藏糧食的重要方法。20世紀70年代在河南洛陽發現隋唐時期的含嘉倉,便是我國古代大型的地下糧倉。
竇曆史經驗認為,地窖一般適用於貯旱糧,而不宜藏稻穀,《齊民要術》說:“藏稻,必須用簞,此既水穀,窖埋得地氣則爛敗也。”
用地窖來貯藏水果和蔬菜,是我國古代果蔬保鮮的重要方法。和糧食窖藏相比則曆史較短,最早見於北魏《齊民要術》的記載,當時稱為蔭坑。貯藏的種類,主要有生菜、梨、葡萄等多種,貯藏的方法亦因不同種類而異,生菜的貯藏方法是:“九月、十月中,於牆南日陽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雜菜、種別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許,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經冬,須即取。”梨的貯藏方法是:“初霜後即收,霜多即不得經夏也。於屋下掘作深蔭坑,底無令潤濕,收梨置中,不須覆蓋……摘時必令好接,勿令損傷。”葡萄是漿果,不能疊壓,因此采用了一種特殊的窖藏法:“極熟時,全房折取,於屋下作蔭坑,坑內近地鑿壁為孔,插枝於孔中,還築孔便堅,屋子置土覆之。”使用這種貯藏方法,效果相當顯著。據記載,生菜經冬“粲然與夏菜不殊”,梨可“經夏”,葡萄可“經冬不異”。清代窖藏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創造了大窖套小窖的雙層窖。《豳風廣義》記載說:“於屋下掘作深陰坑,內作小窖,鋪軟草置蘋果、檳子於其上,不須覆蓋,至過年二、三月亦能不壞。”由於雙層窖比普通的單窖具有更高的保溫、保雙層窖示意圖廩氣能力,所以貯藏效果更好。
倉貯
倉貯是一種地麵藏糧的方法。山西襄汾陶寺尤山文化遺址的大型墓葬中,曾出土過木製的倉形器,說明倉貯可能在原始社會晚期已經出現。古代倉貯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倉,即屋內藏栗;二是凜,即敞屋藏穗;三是庚,即露地堆穀。這三種貯藏方法,到西周時都已具備。《詩經·周頌·豐年》:“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詩經·小雅·甫田》:“曾孫之稼,如茨如粱,曾孫之庚,如坻如京,乃求幹斯倉,乃求萬斯箱。”生動地反映了西周時期農業生產發達的盛況,同時也反映了倉、廩、庚等糧食貯藏方法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