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1(7)(3 / 3)

到元代,糧倉的建築技術已相當進步。當時的糧倉已上有氣樓通風透氣,前有簷楹阻擋風雨,內外裸露的木材,全用灰泥塗飾以防火防蠹。

為了提高貯藏效果,古代又十分注意糧食防蟲。早在漢代我國已創造了暴曬進倉的技術。《論衡·商蟲》:“藏宿麥之種,烈日幹暴,投於燥器,則蟲不生,如不幹暴,閘牒之蟲,生如雲煙。“北魏時,又創造了劁麥法,《齊民要術》記載說,其法是“倒刈、薄布,順風放火,火既著,即以掃帚撲滅,仍打之。”“如此者,經夏蟲不生。”因經火燒後,麥粒上的蟲卵、蟲蛹等寄生物都被殺死,故能防止蟲害。

沙藏

沙藏是一種利用沙粒保溫、調氣的貯藏方法。這種方法古代主要用於貯藏板栗和茶子。《齊民要術》中的藏板栗法,便是一種沙藏法。其法是:“著器中,曬細沙可燥,以盆覆之”,效果很好,“至後年二月,皆生芽而不生蟲。”但當時主要是將栗作種子貯藏的。至明代,由於改進了沙藏的方法,板栗已可作果實來貯藏,其法見明代《臒仙神隱書》的記載:“霜後,將栗子不拘多少,投水盆中,浮者不用,沉者漉出控幹,曬少些,先將沙炒幹,待冷,用新壇收貯,一層栗子一層沙,裝九分滿,每瓶(壇)隻可放三、二百個,不可大滿,用箬葉蓋覆,以竹篦安定,掃淨地將缻(壇)倒覆地上,略以黃土封之,逐漸取用,不可近酒氣,至來春不壞。”這種用沙分層處理的貯藏辦法,便是現在“層積處理”技術的先導。

用沙貯藏茶子的方法,首見於唐代《四時纂要》的記載:“收茶子,熟時收取子,和濕沙土拌,筐籠盛之,穰草蓋之,不爾,即乃凍不生,至二月,出種子。”這種茶子貯藏方法,能達到保濕、保溫、防凍的目的。既可以保持茶子的生活力,又能在播種後提前發芽,至今乃有實用價值。

冷藏

冷藏是一種利用天然冰貯藏食物的方法,藉以用低溫來延長食物的貯藏時間,主要用於熟食品、酒類、鮮魚和水果的貯藏。這種貯藏方法我國出現於西周。《詩經·豳風·七月》中有“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淩陰”的記載,這是講西周時期采集和貯藏天然冰的情況,淩陰就是冰庫。到春秋戰國,《周禮》已記載當時用鑒盛冰,以貯藏膳羞和酒槳了。

宋代開始利用天然冰來保藏黃花魚,當時稱為冰鮮。宋《吳郡誌》載:“石首魚(即黃花魚)……吳人甚珍之,以楝花時為候,諺曰:楝子花開石首來,筍中被絮舞三台。言典賣冬具以買魚也。此時已微熱,魚多肉敗氣臭,吳人既習慣,嗜之無所簡擇,故又有忍臭吃石首之譏。二十年來,沿海大家始藏冰,悉以冰養魚,遂不敗,然與自鮮好者,味終不及。以有冰故,遂販至江東金陵以西,此亦古之所未聞也。”由於有了冷藏,很大程度上降少了黃花魚的腐敗變質,延長了它的保鮮時間。

冷藏古代亦用來貯藏水果,據明代《群芳譜》記載,當時用冰窖貯藏蘋果,“至夏月味尤美。”和水果冷藏性質相近的貯藏方法,還有冰藏。這種方法出現的時間要早於水果冷藏,宋代已開始有用冰藏來貯藏水果了。北宋時的《文昌雜集》記載說:“餘奉使北遼,……時方窮臘,坐上有北京壓沙梨,冰凍不可食,接拌使耶律筠,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結,已而敲去,梨已融釋。自爾凡所攜柑桔之類,皆用此法,味卻如故也。”明清時期,這種凍藏法在我國西北地區,使用相當普遍。今日北京流行的名果凍柿,便是這一古法的遺存。

塗蠟

庚塗蠟是用塗料以防果品水分蒸發,保持果品鮮度的一種方法。主要用於保藏鮮果,現稱塗蠟保鮮,隋文帝時我國已使用這種保鮮方法。《五代新說》載:“隋文帝嗜柑,蜀中摘黃柑,皆以蠟封蒂獻,日久猶鮮。”《通誌》也有這方麵的記載:“舊時采貢(荔枝),以蠟封其枝,或以蜜漬之。”明代用以藏葡萄,《臒仙神隱書》說:“葡萄以蠟裹頓罐中,再溶蠟封之,至冬不壞。”塗料的應用,國外始於1923年,用凡士林油塗紙包蘋果,1935年始有薄橡膠膜利用的研究,商業上大量使用塗料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可見我國是利用塗蠟保鮮最早的國家之一。

混果

混果是我國古代一種特殊的貯藏方法,它是利用混入別的果實或種子的辦法來達到貯藏的目的。這種方法最初見於宋代文獻的記載。《歸田錄》載:“(金桔)欲久留者,則於綠豆中藏之,可經時不變,雲桔性熱,而豆性涼,故能久也。”《物類相感誌》上還記有用蘿葡藏梨的方法:“藏梨子用蘿葡間之,勿令相著,經年不爛,或削梨蒂插蘿葡上,亦不得爛。”

混果貯藏中蘿葡藏梨可以蘿葡的水分,以防梨失水雕萎,綠豆藏金桔可以豆代沙,起到保溫和減少芳香素揮發的作用,其中是否還有別的生物因素,尚待進一步研究。

密封

密封這種方法主要用於貯藏鮮果,其原理是利用果品自身的呼吸,消耗空氣中的氧氣,釋放二氧化碳,以改變貯器中的氣體成分,進而抑製果品的呼吸,減少養份消耗,以竹貯荔枝示意圖達到保藏的目的。宋代《格物麤談》上已記載有這種方法,當時主要用於櫻桃保鮮:“地上活毛竹穵(挖)一孔,揀有蒂櫻桃裝滿,仍將口封固、夏開出不壞。明代則利用毛竹藏荔枝。《荔枝譜》載:“鄉人常選紅鮮者,於林中擇巨竹,鑿開一竅,置荔枝節中,仍以竹籜裹泥封固其隙,借竹生氣滋潤,可藏到冬春、色香不變。除此之外,還有用缸、甕、罐、盆、碗作貯器,密封貯藏。國外利用密封進行氣調貯藏,始於19世紀初期,1920~1931年英國科學家開特和威斯脫在理論上進一步得出降低氧的濃度,可以減緩水果新陳代謝的結論,從而促進了氣調在商業上的應用,這些都是近代科學的研究成果,但從人類使用氣調貯藏技術的曆史來說,首先發現氣調可以延長水果保藏時間,並使用氣調來保藏水果的,則是我國。因此,可以說氣調貯藏是我國古代在貯藏技術上作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農本論

農本論是我國古代關於農業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論,它認為農業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居於首要的地位。

農本論出現於奴隸社會崩貴,封建社會形成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思想家明確地提出了這個問題。《商君書》說:“能事本而禁未者,富。”《管子》說:“強本務,去無用,然後可使民富”,並說“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荀子》:“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呂氏春秋》:“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這裏的本,指的是農,末,指的是工和商。這也是我國古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曆史淵源。它的出現與我國形成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並成為我國的基礎,以及商品經濟不發達有關。

到漢代,農業被進一步強調,文帝提出“農天下之大本也”,景帝提出“農,天下之本也”,昭帝也說:“天下以農桑為本”。南北朝時則形成了“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思想唐代的統治者也繼承了這種思想,認為“有國者必以人為本,固本者,必以食為先。”宋代農業家陳旉又將農業和維持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聯係起來,說:“生民之本,衣食為先,而王化之源,飽暖為務也。”“列聖相繼,維在務農桑,足衣食,此禮義之所起,孝弟之所以生,教化之所以成,人情之所以固也。”直到清代,康熙在《農桑論》中仍然說:“蓋農者所以食也,桑者所以衣也,農事傷則饑之原,女紅廢則寒之原,小民饑寒近於身,而欲其稱仁慕義……其勢不能。”事實說明,農本可以說是貫穿我國古代的基本指導思想。

我國曆代重農,提倡農本,是基於對農業的重要性有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其一,農業是繁榮經濟、富國足民的基礎。《管子》說:“積於不涸之倉者,務五穀也,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桑麻植於野,五穀宜其他,國之富也。”意思是說,國家財富的主要來源是五穀,桑麻,六畜等農產品,因此,隻有發展農業生產才能使國家富起來,所以《管子》說:“農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同時,“田野充,則民財足”,老百姓也才能富裕起來。

其二,農業是安定社會,長治久安的保證。《管子》說:“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因為“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則難治也。”這就是說,一個國家要保持社會安定,首先就要使百姓富裕起來,百姓富裕了,才能安鄉重家、奉公守法,如果百姓生活貧困,缺衣少穿,他們就會危鄉輕家,犯上作亂,為非作歹,社會的安定局麵就難於維持,這一點,漢代的政治家晁錯在《論貴粟疏》中說得更透徹:“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晁錯在這段話中,從政治角度出發,指出了發展農業生產,解決百姓的吃飯穿衣問題,對保持社會安寧的重要意義。

其三,農業是鞏固國防,克敵製勝的重要條件。《管子》說:“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勝,戰勝則地廣,是以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也。”深刻地指出了糧多、國富、兵強之間的內在關係,賈誼說:“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括而不至。”氾勝之說:“神農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弗能守也,夫穀帛實天下之命。”從正反二個方麵說明,農業是克敵製勝、攻能取、守能固的物質基礎,要鞏固國防,必須首先發展農業。

可見,我國古代的農本論是在深刻認識農業同發展經濟、安定社會,鞏固國防的密切關係基礎上形成的,正因為如此,這一農學思想一直為曆代的封建統治者所重視,並成為我國發展農業生產的基本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