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安城內的居住區為街坊形式,是封閉式的坊裏製,這樣便於管理,對社會治安有好處。唐代初年,天下太平。貞觀年間(627~649),有“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之美譽,即所謂“貞觀之治”。
唐代長安的都城布局成了典範,後來日本的平城、平安京的規劃,就是參考唐長安的。
魏晉南北朝的宮殿
先說曹魏鄴城的宮殿。據左思的《魏都賦》記載,曹魏鄴城的宮殿分為三部分:從西向東,西為內苑銅雀園,皇家園林性質。中間有端門、正東門、文昌殿,文昌殿為正殿即大朝之地,規模宏大,建築華麗。其東有司馬門、聽政殿,聽政殿是國家政府之核心,是常朝。常朝與大朝一東一西,曰“東西堂製”。
其次說東晉建康的宮殿。這裏早在東吳建業(都城)時就已建宮殿;但因戰亂,多已破敗。東晉新建之宮殿在東吳之苑城內,名曰“建康宮”。宮之內外殿宇共達三千五百間,南有二門,大司馬門和南掖門。大司馬門內為太極殿;南掖門內為尚書朝堂。此處為議政之地。太極殿性質與朝堂不同,它是元旦正會等大禮之所,等級最高,隻是一年之中很長的時間都空關著;殿兩側為東西堂,是帝王接見臣僚、賜宴及日常政事之地。朝堂在禮儀上僅次於太極殿。
建康由於地理環境的優越,所以宮廷中皇家苑囿得天獨厚。宮北即今之玄武湖,在其東的雞籠山建有華林園。建康皇宮自東晉以後,宋、齊、梁、陳諸朝,皆以此為基礎作了一些改建或加建。如劉宋時期以東府城為未央宮,石頭城為長樂宮,北邸為建章宮,南第為長楊宮。苑囿則建有北苑(又叫樂遊苑),苑中建正陽殿、林光殿等。南齊時加建青溪宮以及仙華、神仙、玉壽等殿宇。園林方麵則造芳樂苑,“山石皆塗以五彩,跨池水立紫閣諸樓觀”。梁時最重要之舉就是新建太極殿,由東晉時的十二間改為十三間,並加建了許多佛殿。
魏晉—隋唐佛寺
前麵已說到,佛教的特征之一是輕物質重精神,所謂“四大皆空”,因此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其佛教寺院的形式立即與中國的傳統建築形式結合起來,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緊緊地融合在一起。從早期的洛陽白馬寺開始,以後的中國佛教寺院就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魏晉時代,無論南朝北朝,佛教發展速度相當驚人。杜牧有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當時僅建康一地,寺院之數就有五百餘座。其實北朝寺院更多,據統計,北魏洛陽及其附近一帶,寺院總數達一千三百餘座。到了隋唐時期,佛教繼續發展,而且確立了中國化的係統。好些佛學理論家開始對佛經做詮釋、注疏,從而中國佛教也就開始出現學派、宗派。
中國佛教寺院建築也和其他建築類型一樣,曆史上留下來的很古的建築原物較少。現存我國最古的木構建築卻是寺院,即山西五台山的南禪寺。
南禪寺位於山西五台縣西南李家莊西北的土崗上,這裏離五台縣城約22公裏。此寺坐北朝南,規模不大,主要的建築有山門、龍王殿、菩薩殿和大佛殿等,圍成一個四合院式的建築群,東旁院落是僧房。南禪寺始建於何時已無從查考,但據正殿大佛殿梁下所存的影記證實,此大殿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因南禪寺地處偏僻,所以唐武宗(841~846)“會昌法難”時才免遭破壞,幸存到今天。成了我國現存最古的一座木構建築,也是研究唐代建築文化和建築發展史的最可貴的實物資料。此建築於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禪寺內文物有角石上雕臥獅三尊,小石塔一座,殿內存石獅三尊,這些都是唐代的遺物。
大佛殿於1974年至1975年按唐代所建原型作了一次大修。龍王殿為明代隆慶三年(1569)所建,其他建築基本上都是清代所建,近年來均作了大修。
南禪寺大佛殿麵闊和進深都是三間,但寬度略大於進深,故平麵略成長方形。大佛殿的屋頂為單簷歇山式,比例勻稱,氣宇軒昂。殿內無柱,以四根通長的椽袱直架於前後簷柱之上,並外伸。鬥栱隻有柱頭與角科,而無平身科,梁架結構簡單,屋麵舉折平緩(寬高之比約四比一),但出簷甚大,這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殿前還設有寬敞的月台。
大佛殿內有佛壇,長84米,寬63米,高07米。正中供釋迦牟尼佛像,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手作禪宗拈花印。兩側蓮座上共供有十八尊唐代塑像,體態豐滿,神情自若,服飾簡潔,衣褶流暢,塑造手法與敦煌莫高窟的唐塑十分一致,為我國唐代雕塑之上品。
佛光寺也在五台山,坐落在五台山東北約25公裏的佛光村。此寺規模要比南禪寺大些,全寺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餘間。佛光寺最早創建於魏孝文帝時期(5世紀末),唐會昌年間滅法,此寺也被毀。現存的大殿則是唐大中十一年(857)所建之原物。
佛光寺佛光寺大殿麵闊七間,進深四間,單簷廡殿屋頂。殿內鬥栱碩大,出簷甚深,裝飾簡潔,比例協調,表現出典型的大唐建築的風格。寺內還有一座文殊殿也很有價值,此建築建於金代天會十五年(1137),在木構建築技術上有獨到之處,即用“減柱法”。既節約了材料,又使殿內空間寬敞,是金元時期的一種構架手法。
五台山佛光寺不但國內有名,而且還影響到國外。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內的金堂(相當於大雄寶殿),就是根據佛光寺大殿的形式建造的。相傳當時高僧鑒真和尚帶領中國建築匠人東渡日本,幫助他們建造,所以其形式十分相近。這也說明中日兩國文化關係源遠流長。
如上所說,我國木構建築保存不多,所以好多寺院建築已不是唐以前的原物,而是後來所改建的了。如河北正定的隆興寺,本為隋代所建,但今之建築已為宋代及宋以後所建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