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3(1)(2 / 3)

南州是在建康以南,即姑孰。王東亭即王珣,東晉丞相王導之孫。他解釋王導對建康都城的規劃思想:因為此處地盤不如中原地帶大,因此要使街道做成彎彎曲曲,若隱若現,不知街道有多長,都城有多大。這其實就是空間的藝術手法了:含蓄,有不盡之意。可見當時的美學、文藝思想開始活躍,追求藝術效果,與文學中的“秘響傍通”、“伏采潛發”有異曲同工之妙。

南朝四個朝代宋、齊、梁、陳,均建都於建康,都城的名稱也沒有改。劉宋元嘉十五年(438),在東晉的永安宮基址上建東宮,後來又擴至玄武湖地方,疊山理水,建為苑囿。公元502年,蕭衍稱帝,改國號為梁,在位時宮殿建築加建不多,所加建的多為佛寺和園林之類。到了陳朝覆滅時,都城建康被隋軍夷為平地,景象甚慘,所以北宋王安石要作此吊古之詞。

從此建康多年被冷落了,直到五代十國時期,這裏是南唐都城,名曰金陵。南唐是小國,都城也不大,金陵之城似珍珠般小巧玲瓏,文雅秀麗。南唐之金陵,位於六朝故宮之南,從圖中便可知道它的規模是多麼的小。

公元937年,南唐開國之主李昇建金陵皇宮,位於城之中央。宮門南有禦河,上有“天津橋”(即近南京中華路北口的內橋),橋南為一條正南北向的“禦街”。這種中軸線對稱的布局,卻是很正規的都城格局。所以說規模雖小,但都城型製卻很規範。南唐李昇以後,李璟(中主)和李煜(後主)都喜歡文藝,而治國少方,故國力每況愈下,終於被趙宋所滅。而那些雕梁畫棟的宮殿,則成了詩人意念中的感懷之物:“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李煜《破陣子》)從此以後,金陵衰落了。一直要到四百年後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才又有飛黃騰達的時代。

魏晉、隋唐時期的洛陽

洛陽稱“九朝古都”,這座城市的興衰和變遷,不亞於南京。洛陽早在西周就已經是個很規範的都城,這在上一章已經說過了。東漢之後,洛陽因戰亂而衰敗。但後來又是曹魏、西晉和北魏的都城。

晉武帝司馬炎建都洛陽,有了一些建設,但不久內亂外患,如“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頻仍相繼。永嘉五年(311)匈奴人攻克洛陽,皇室和官僚集團聚族南逃,西晉洛陽隻有短短的四十六年,又被夷作一片廢墟,史稱“永嘉之變”。

南北朝時期,拓跋氏集團建立北魏,也定都洛陽。這時的洛陽城,位於近洛陽市東約十五裏的孟津、偃師附近。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北倚邙山,南臨洛河,自然條件極好。北魏都城洛陽與以前漢魏時代的都城營建方式不同。此城分外廓、內城、宮城三層相套的形式。在內城的東、西、南三麵興建外廓。最裏麵的宮城,則是整個洛陽都城的中心了。

北魏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但多已漢化,魏孝文帝(467~499)對漢文化十分崇拜,因此都城規製還是比較規範的。內城基本上是原來的。宮城之北有皇家苑囿,即華林園。內城之西北有三座小城,叫金鏞城,精工細築,可謂固若金湯,是洛陽都城的軍事要地。北魏大興佛教,故洛陽都城裏佛寺浮屠(塔)相當多。最多時寺院達一千餘座,而且有的規模十分宏大。最著名的要數永寧寺塔,“高九十丈”,有些不可思議。

隋都大興和唐都長安

自東漢滅亡分裂之後,曆經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朝則歸為一統,終結了近四百年的分裂、混戰局麵。隋文帝楊堅定都大興,即西漢時的長安(附近),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這位皇帝有遠見卓識,他認為長安一地,有幾個優勢:一是洛陽、鄴城等地,在戰亂期間已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二是建康一地,對於統一的中國來說似過於偏南;三是陝西關中一帶,東西南北,是當時的政治統治之要地(隋時主要的來犯之敵多為西北一帶的少數民族);四是隋起兵於關中,對這一帶來說是根基之地,人心最為穩固。可見文帝決定建都於此,是經過周密分析的。

可是,定都西漢都城長安舊地,也並不是在原址上建都,而是在漢長安城之東南,新辟一址新建都城。其理由是:首先,這裏曾經戰亂,破壞嚴重,殘垣斷壁,清理困難,不如另擇平坦之地;其次,這裏地勢不佳,地形狹小水質鹹鹵;第三,原來西漢時都城的道路和建築等多有不合理處。因此,隋文帝楊堅在開國的次年,即開皇二年(582),就在漢長安之東南動工興建都城,並定名為“大興”,以示新的曆史之開始。

興建大興城,規劃師是太子左庶宇文愷,他在規劃設計時參考了北魏的洛陽和曹魏的鄴城,擬建成一座理想的都城。經過三十年的建設(至隋煬帝大業九年),城市才基本建成。這是一座稱得上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了。大興城麵積達841平方公裏,而西方古羅馬都城羅馬麵積隻有1368平方公裏,東羅馬拜占廷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隻有1199平方公裏。

大興城的規劃布局,外為方正的城廓,內部分區明確。北部正中是宮城,宮城南緊鄰皇城。城內左祖右社,布局規範。居住區和市集布局也很完整。這是一座我國封建時代少有的理想化的城市。但可惜隋煬帝腐敗,都城建成後僅五年的時間,隋王朝就被李淵等領導的起義軍推翻。好端端的一座都城,被唐朝坐享其成。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王朝。唐朝在隋朝的大興城建都,但名字改為長安。城市的基本格局未變,但調整得更像一座大國的都城了。唐長安的總體特征是中軸線對稱布局,以正對宮城大門承天門、皇城大門朱雀門、直至南城中門明德門的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城門位置道路的格局及東市西市的位置等,皆嚴格對稱。城內道路呈方格網形,南北大街十一條,東西大街十四條。道路等級分明,層次清楚,以通達城門的大街為主幹道,其他則為次級道路,最後則是通達諸街坊內的小路。道路最寬的有180米,其氣派可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