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3(1)(1 / 3)

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3(1)

第三節魏晉——隋唐建築史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城市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先是三國鼎立,後來晉武帝統一中國,但不久又分裂,近三百年南北對峙。一直要到公元581年,才由隋文帝統一中國。但真正成為一個長治久安的穩定大國,在唐朝才算正式開始(618)。這一時期,建築和城市在形式上沒有更大的變化,但建築內涵卻有所進步,更為豐富了。

漢以後的城市形製不再以統治機構的宮殿占絕對優勢。如果我們把西漢的長安和唐代的長安作一比較,可以明顯地看出,漢長安城中宮殿占去好大一片,幾乎是全城一半以上的地方;而唐長安城中宮殿麵積明顯地縮小了,大部分是居民區和市肆區。

這就是一種進步。有人說,所謂城市,其實是由“城”和“市”兩部分組合而成的。“城”,其性質為政治和軍事上的;“市”,其性質為生活、商業、文化諸方麵的。而若突出了後者,就意味著社會的進步,社會文化的繁榮。

從建築來看,如宮殿建築,無論是在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諸方麵,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既反映在合理性上,也反映在表現性上。如唐代的含元殿能從形式上充分地表現出大國帝王宮殿的巍峨壯麗,飛翼般的高樓,高而巨大的台階,都可以看成壯麗雄偉的建築語言。又如唐長安的大明宮中的麟德殿,不但規模巨大,而且建築技術和藝術也相當了不起。它是以三個建築結合而成的,這種木構技術是相當複雜的。高低錯落,勾心鬥角,造型富有變化,稱得上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傑作了。

這一時期,從社會形態來看其實可以分為前後兩半段:前段是分裂、混戰、多變的時期,曆時約四百年;後半段是統一、安定、繁華的時期,曆時約三百年。所以無論在城市或建築上,前後兩者是很不一樣的。由於社會的原因,一般說前者偏小、簡練,但也有小而精致華貴的,如南朝時的一些城市和建築。後者則是大國氣度,如唐代的長安及其宮殿。

上麵說到,從東周到西漢,與從東漢到唐代,在曆史的比較上雖然有驚人的相似,但畢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有所不同。這在宗教建築上反映也許更為明顯。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原有的觀念和社會生活。這對於建築來說,發展和變化也是十分明顯的。特別是佛教建築,既要適合中國當時的社會文化和建築文化,又要保持從印度傳進來的佛教(建築)本來的係統和需要。最明顯的也許還是佛塔。塔這種形式在中國建築曆史上更是全新的,就連“塔”這個字也是晉宋時期為了翻譯佛經而造的譯音字。總之,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在這一個曆史階段的建築上都得到了投影。還是這句話:建築為人的需要而建,也反映了人。

曹魏時期的鄴城

鄴城位於今河北省臨漳縣附近。但滄海桑田,這個地方如今已大部分在漳河底下了,隻有城西的銅雀台一帶,還位於漳河岸上,可見到基址。因此說起曹魏時期的鄴城,隻能在文獻資料中見到了。例如酈道元(466~527)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此城“東西七裏,南北五裏”。晉時的一尺約為0245米,故此城為東西3087米,南北2205米。“西北有三台,皆因為之基”,“中曰銅雀台,南則金虎台,北曰冰井台”。其中銅雀台最為有名了。杜牧《赤壁》詩曰:“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台是一種高敞之處,登高望遠,可謂遊賞之好去處。

曹魏是分裂時期的一個國家,所以它的都城雖然也比較完整,但規模不大。鄴城作為都城,最大的特點在於形製的創新。鄴城為扁矩形,中軸線北端是宮城,其東為一組官署,官署後部為後宮,是曹操的宮室。在後宮和官署的東麵(城的東北角)為皇家貴族的住所,稱“戚裏”。城的南部為居住、商業區,約占全城麵積的五分之三。由此可知,這種都城布局與前麵說的《周禮·考工記》中所規定的形製已很不相同了。鄴城的布局對後世影響不小。如後來的隋唐長安,與此比較相近。

從三國時期的建業到南朝的建康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今天的南京,在五代時叫金陵,為南唐的都城;又叫建康,這是更早的南朝(宋、齊、梁、陳)的都城;再往上溯,乃是三國時期的東吳之都城,叫建業。而所謂“六朝”,指的是東吳、東晉、劉宋、南齊、梁和陳這六個連續的朝代,它們都建都於此。此城之建都,當時屬分裂時期,雖然都城規模不大,但這裏商業發達,經濟繁榮,文化豐富多彩,所以一直被後人懷戀。

三國時期的東吳建都建業,這也許是曆史上最早在此建都了。“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歎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赤壁之戰後,孫權從各方麵的形勢分析,決定由武昌遷都於此。孫權是個講究實際的皇帝,所以當時都城建業的規模不大,而且宮廷建築(如太初宮等)也不甚雄偉壯麗。所用的建築材料,也有好多是從武昌舊宮中拆下運來的,“大禹以卑宮為美,今軍事未已,所在多賦,若更通伐,妨損農桑。徙武昌材瓦,自可用也”。後來孫皓(末帝)執政,又建昭明宮,才見雄姿,其中正殿赤烏殿更為華美奇麗。

東吳為晉武帝司馬炎所滅,統一中國,晉代都城在洛陽。但不久晉代分裂,晉室南渡,又在此地建都,建立東晉王朝,地名則由建業改為建康。晉元帝初到這裏時,暫安於東吳的太初宮,改昭明宮為顯明宮。後來到晉成帝時才建新宮,名叫建康宮。

東晉時對原來東吳都城建業作了一番改造,在規劃都城時曾有一段有趣的事。據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篇》中說:宣武移鎮南州,製街衢平直。人謂王東亭曰:“丞相初營建康,無所因承,而製置紆曲,方此為劣。”東亭曰:“此丞相乃所以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