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2
第二節秦漢建築史
秦漢的城市
秦始皇滅六國,秦帝國一統天下雖然隻有短短的十餘年,但它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功績不小,“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後來“漢承秦製”,基本確定了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特征。從城市和建築來說,舉世矚目的萬裏長城、阿房宮、始皇陵,足見其偉大。這裏先說當時的都城——秦鹹陽。
鹹陽位於今陝西省鹹陽以東約20公裏處的渭河處。但早年的秦都,是在關中平原西部的雍(今陝西鳳翔縣南)。當時秦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裏”,終於為“春秋五霸”之一。由於雍的地理位置不利擴張稱霸,故秦獻公二年(前383)遷都櫟陽(今西安市閻良區),這裏利於東進。但到了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人見渭水之濱,乃水陸交通之要地,而且這裏經濟開發較早,人口眾多,順渭水東下,對東擴更有利,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於是就遷都鹹陽。二十餘年後,終於完成統一天下之大業。
天下既統一,都城更興旺。但關於秦鹹陽的都城規製、布局,史書上卻少有明確的記述,又因渭水的衝擊變遷,秦鹹陽遺址在二千年中不斷被衝毀,所以難以作詳細的確定。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考古工作者在這裏發掘出一批規模巨大的秦代宮殿遺址,並出土好多瓦當、文飾、空心磚及壁畫殘片。關於秦鹹陽的都城情況,據《三輔黃圖》記載,“橋廣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間,八百五十柱,二百一十二梁”,連接渭水南岸“諸廟及章台、上林”(《史記·秦始皇本紀》)。鹹陽的都城格局被描述成“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橋橫南渡,以法牽牛”(《三輔黃圖》),氣度不凡。秦始皇自己也說“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所謂“朝宮”就是阿房宮,“上林苑”則是帝王之園囿。
漢代的城市
繼而代之的漢朝,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
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得天下,建立西漢王朝,建都於關中渭水南岸的“龍首原”,即今西安市之西北。據《三輔黃圖》記載:“高祖(劉邦)七年(前200)方修長安宮城。”長安之名乃當時所立,取“長治久安”之意。城內有兩座大型宮殿長樂宮和未央宮。長樂宮利用秦之興樂官改建;未央宮是由蕭何主持新建的,規模宏大。
漢長安城形狀不甚規則。城周長251公裏,城麵積達35平方公裏,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大城(羅馬僅1368平方公裏,拜占廷僅1199平方公裏,而且建城年代均比漢長安晚)。據史料記載,此城之形狀是有意識不規則的,“城南為‘南鬥’形,北為‘北鬥’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鬥城是也”。不過實際上還是由於地形上的影響。
漢長安的城牆,每邊有三座城門。共十二座城門。從東城牆北起,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城牆東起,覆盎門、安門、西安門;西城牆南起,章城門、直城門、雍門;北城門西起,橫門、廚城門、洛城門。城門設計依照嚴格的規製,均辟有三個門洞,門洞前建有跨越城壕的石橋。
長安城內街道寬暢,大道筆直而平坦,寬度達45米左右。每條大道又分三條平行的道路,與城門的三洞對應,中間為馳道,供皇帝行,百姓及官吏隻能走邊道。道路之間有排水溝,路兩旁植行道樹槐、楊、柏等。這種壯觀場景,可想而知。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城內大亂,一代風流的京城,從此衰落。後來東漢劉秀稱帝,眼看長安受戰亂破壞,麵目全非,故棄之而擇東都洛陽為都城。但長安在東漢時作為“西京”,稍有恢複。最受災難的是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長安城之破壞,幾乎是毀滅性的。後來西晉文學家潘嶽在《西征賦》中,記述了當時長安的淒涼場景。到了隋代,本欲建都於此,但眼見此地一片瓦礫殘垣,所以隻好放棄漢長安之地,在其東南麵另建都城,名為大興城。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定都洛陽,始為東漢,年號建武。次年建高廟,造社稷壇,在城南立郊兆,後則起南宮前殿,起明堂、靈台、辟雍,造諸官府,後來又建北宮等,大國都城麵貌始備。東漢洛陽的都城格局與周王城有些不同,主要是在南北宮的建製上。據記載,“城東西六裏十一步,南北九裏一百步”。城四周12個城門外,均有巍峨的雙闕。雙闕是門前兩側豎立的高樓,作為瞭望用,但更是表現莊重的中軸線的一種建築形式。相傳東漢時南門朱雀門前的雙闕,在四十五裏外的偃師就能望見。
洛陽既為東漢都城,則城市宮廷市井,輝煌而且有序。城內有大街24條,每條大街均植行道樹、設排水溝,城市形態及設施,稱得上是當時世界一流的。城內南北二宮,氣度非凡。當時文學家班固有《東都賦》,如此描述洛陽:“增周舊,修洛邑。扇巍巍,顯翼翼。光漢京於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於是皇城之內,宮室光明,闕庭神麗。奢不可逾,儉不能侈。外則因原野以作苑,填流泉而為沼。發蘋藻以潛魚,豐圃草以毓獸。”
東漢社會與外界交往增多,其中以西域文化東漸為最主要。隨著商賈貿易的往來,西域文化通過河西走廊入京者漸多,其中要數佛教文化為最。漢明帝時,有兩位天竺(印度)高僧前來洛陽宣傳佛法,譯佛經,佛教也從此在中國落根。東漢永平十二年(68),在洛陽建白馬寺,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後來越建越多,崇佛之風大盛。洛陽城中,佛寺佛塔不計其數。詳見北魏楊街之所著的《洛陽伽藍記》。這些建築形象,也給洛陽都城形象增添了不少新的景觀。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顯赫一時的都城洛陽,200年後,到了東漢初平元年(190),董卓挾持漢獻帝西徙長安,“收諸富室,以罪惡誅之,沒收其財產,死者不可勝計;悉驅徙其餘民數百萬口於長安,步騎驅蹙,更相蹈藉,饑餓寇掠,積屍盈路。卓自留屯畢圭苑中,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裏內,室屋蕩盡,無複雞犬”。洛陽城幾乎洗劫一空,成為一堆廢墟。後來到北魏、西晉時期,才漸漸開始複興。
秦漢的宮殿建築
盡管秦漢時期的宮殿建築未能傳存,但我們可以在一些文獻資料及考古發掘中了解到一些建築的基本形象。
先說秦代的宮殿建築。秦阿房宮是眾所周知的偉大宮殿,在這裏先從史料中看一看這座建築的輝煌形態。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此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唐代文人杜牧有《阿房宮賦》,更把這座建築描述得神奇絕倫:“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如此雄偉而奢華的宮殿,可惜好景不長,不數年,就被楚霸王項羽付之一炬。相傳當時鹹陽城內外,“火三月不滅”,但據考證,阿房宮不在鹹陽,而是在秦鹹陽城以南,即今西安市西郊三橋鎮南,夯土台綿延起伏,其前殿遺址東西可達1300米,南北約500米,至今最高處仍高出地麵10餘米。
要說我國古代的宮殿建築,還須了解一些宮廷製度。一般說這種形製均出於周製。《周禮》中有“天子諸侯皆三朝”,即“外朝”、“治朝”、“燕朝”。燕朝之後,則是“六宮六寢”。“天子五門”,“諸侯三門”,五門即自南至北的皋門、庫門、稚門、應門、路門。三門即庫門、稚門、路門。
外朝,它的作用是:凡立新帝遷都或遇國家危難,在此與大臣貴族們商議大事,這裏還處理獄訟、公布法令、舉行大典等。外朝也稱“大朝”。一般在宮城外麵還有“大廷”,類似廣場、大院。
治朝,外朝之北,布置在宮城內,其作用是帝王日常與群臣治事的場所,故稱治朝。《禮記·玉藻》有“君,日出而視之,退適路寢聽政”之說,意思也表述出治朝與路寢在使用上是互相聯係的,故又叫“日朝”、“常朝”。
燕朝,亦為內朝,為路寢之庭,是舉行冊命,接見群臣及宗族們議事、燕飲,舉行喜慶典禮,帝王聽政等的場所。
朝之後為“六寢”、“六宮”。“六寢”是“路寢一,燕寢五”。路寢的建築,一般前為堂,後為室。堂的左右叫“夾”或“廂”,室的左右為“房”。
東漢的鄭玄認為“六寢者,路寢一,小寢五”;“六宮,為後也,婦人稱寢曰宮,亦正寢一,燕寢五”。可知“六宮”是宮廷中後妃生活居住的地方。到了宋代,聶崇義將這些規範編製成《三禮圖》,前朝部分入門,有三殿,代表“三朝”,後寢部分入門,有六殿,代表“六寢”,再後為“六宮”。
在中國古代,往往把天、地、人合為一個係統,皇帝稱“天子”,把這三者更緊密地聯係起來了。所以宮殿的處理,就有“象天立宮”之說,就像上麵所說的,漢長安城北形如北鬥星座,城南形如南鬥星座。宮殿形製,也有此說,據《三輔黃圖》所述,“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製宮闕殿閣取法焉。”又說,秦始皇“築鹹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像帝居。渭水貫都,以像天儀,橫橋南渡,以法牽牛”。《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說:“二十七年(始皇)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像天極。”
中國古代的宮殿、住宅及其他建築,一般都是中軸線對稱布局,而且追求正南北向,《周禮·夏官·司馬》中說,“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王南向”。所謂“中正無邪”,這是中國的“禮”之表述。“禮,有以多為貴,有以高為貴,有以文為貴。”並且以具體的尺度規定下來,“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士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