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1(2)(1 / 3)

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1(2)

遠古時代的建築與藝術

建築作為藝術,起源也是很早的。在史前的建築中,已可以看出一些建築的藝術特征了。魯迅認為,“生產技術和生活方法,最密切地反映藝術現象上者,是在原始民族的時候”。在我國的諸多史前建築中,就反映出建築的這種藝術性的雛形。

江西清江營盤裏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描繪的是一個建築,脊長簷短,屋麵是梯形的,其上飾有許多抽象的原始圖案。這個建築雖然是出土文物,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建築形態,這種建築形式及其裝飾,可以說是萌芽狀態的建築藝術。

史前時期的裝飾性藝術,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具象的如魚形、鳥形、人形等等;另一類是抽象的,利用線條組合,有點像現在的圖案那樣,表現的是某種情態、形式美。當時在許多器皿、建築物等,多用這種形式來作裝飾。這種裝飾的目的,從美學的角度來分析,一是表現人自己的聰明才智,二是表現某種美或價值。人類的曆史也許就在這種美的形象中得到熏陶,從而走向文明和進步。

建築與裝飾有密切的聯係,因此我們說史前建築藝術時,先從器皿的裝飾說起。

西安半坡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用具象的魚、鹿、人等圖案繪其上,有的十分巧妙地結合器皿的形狀特征,說明我國傳統的造型藝術,對功能的重視,先有形,再根據形進行裝飾。後來的建築藝術裝飾也同樣遵循這種藝術原則。

然而,可惜的是我國史前時期的建築,隻有遺址,已無原物存在。而像浙江餘姚的河姆渡遺址,也隻有一些當時的木構件(化石)。所以當時的建築藝術到底如何,就難以得到實際的形象了,我們隻能從一些現存的文物中作分析研究。根據當時的那些彩陶上的美麗圖案,也許能推斷出當時建築物上也會有類似的裝飾,因為對當時的文化形態來說,這種建築裝飾不但有可能,而且也是需要的。

史前時期的藝術,多與宗教結合,甚至有人提出藝術起源於宗教(這當然是不確切的,但至少說明這兩者具有密切的聯係)。因此,史前時代有許多建築,從造型來說出自當時的宗教原因,但它又是人的精神產物,是感動人的,近乎藝術。

在今之遼寧海城岫岩,發現一座巨石建築。據劉錫誠《中國原始藝術》說,此叫“姑嫂石”,書中引《丹東市誌》所記:“位於岫岩縣岫岩鎮北5公裏興隆鄉興隆村薛家堡子,當地群眾稱為‘姑嫂石’。石棚的左右後三麵各由長18米、寬2米、厚08米的大石板組成,頂蓋是一塊長5米、寬4米的橢圓形大石板。”這種巨石建築,在我國是很多的,除了上麵說的岫岩一例外,在遼東半島還有許多處,四川也發現有好多處。其形式除了上麵說的石台狀外,還有許多獨石和立石的形式,據《中國原始藝術》一書的作者分析,它們的功能有三種:一是石台為原始先民酋長的墳墓或墓誌,是靈魂不滅的象征;二是石台為原始社會進行祭祀的宗教場所,是古人對太陽崇拜的象征;三是石台即古人之“祖”(祖廟),是性器崇拜的象征。

據作者分析,一為墳墓或墓誌說。如《華陽國誌·蜀誌二》中說:“蜀有五個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萬鈞,為墓誌。今石筍是也。號曰筍裏。”但其形狀似乎不太像。另一說,書中引曲傳麟《遼東半島石棚性質初探》之說:“我認為主要是新石器晚期到奴隸社會初期,氏族首領或奴隸主的墓葬,同時也是後人祭祀祖先的祭祀場所……根據考古的發現,歐洲石棚中多是屈身葬。在中國過去隻看到暴露在地表麵之石棚,多數前麵的敷石是半截的,有的被當作廟宇使用,內部都已清理幹淨,因此沒有見到人骨。近年來在石棚中發現人骨的已有多處,在遼南雙房二號石棚發現了人骨、石紡輪、陶壺。”關於認為它是宗教祭祀場所或宗教紀念物,以及說它是古人之“祖”的分析,在此不予細述。總之,這三種說法都與人的精神有關,而且都注意其造型。可以看出,無論何種說法,都說明當時的這種建築造型,與宗教和藝術有關。

縱目人麵像四川廣漢市三星堆,這裏發掘出許多史前文物,據研究這些文物和房屋遺址,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曆史了。當然,如上所說,建築也隻留下遺址,因此,要研究這些建築的藝術性,也隻能從其他一些文物來間接地推斷了。從發掘出來的一些陶器中可知,當時人們已經能用藝術手法作形體的誇張,如“縱目人麵像”,把眼珠凸出有好幾厘米,嘴橫向拉長作笑容,鼻子兩翼用咼卷狀,雙耳大而且高。雖為誇張但卻從比例和細部形象來看,卻是一個藝術性的雕刻。有人分析這是“圖騰柱”上之物,顯然是宗教式的,或者可以說是史前的宗教和藝術的結合。

再說浙江餘姚的河姆渡,這裏發掘出來古代文物的年代更早。除了上麵說過的榫卯結合的建築木構件外,在此還發掘出許多陶製器皿,如陶缽口沿上的連環禾葉紋、象牙雕刻的雙鳥朝陽圖等,都可以看出在距今達七千年的史前時代的藝術追求。圓形環麵上的兩幅連續圖案,說明這是當時人們對圖案藝術已有了某些規則性的把握,對於形的抽象和組合,無疑已達到了美的境界,從中可以作一推斷,即當時人們對住屋有藝術加工的可能,而且其風格也可能是如此。那些“雙鳥朝陽”、“雙鳥負日”等圖案,則也顯示出當時人們的文化想像力。

岩畫在我國發現有很多處,如廣西寧明花山岩畫,其內容是酋長兼巫師的形象,不但表現出當時的宗教式的文化內容,而且顯然是一個空間,表現出氏族社會的某種慶典儀式場麵。岩畫在山崖上,可以保留至今,足見當時人們對於表現人類自我的欲望和能力。所以大至岩畫,小至陶器、玉器,都說明我國史前時代的種種藝術素養。

可惜的是當時的建築不能保存下來,隻留下基址和一些殘餘的構件。但從好多的建築遺址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那種很有規律的方形、圓型房屋,其本身也正是建築藝術的雛形了。

有人說建築藝術要比建築產生得晚,認為人類一開始隻是為了生存,為了避風雨、防敵獸而挖洞、築巢,談不上什麼藝術性。這種說法好像有些道理,可是如果我們進一步追究“什麼是建築”、“什麼是建築藝術”之類的問題,可以發現在它們的早期階段卻是很朦朧的。上麵說過,人建造的建築,之所以稱之為建築而不是“窩”、“巢”、“洞”之類,其本質在於人是靠智慧構築的,通過思維,經過推敲,有目的地營造自己的生存空間,而不是本能的。因此,古人的建築,一開始就具有精神要素,這種精神要素就反映在以怎樣的方式把建築造得更好些,更合理些。從美學的角度說,這正是建築藝術的萌芽。同時,精神活動的出現,伴隨而來的必然有宗教和人際關係問題(早期的倫理關係),這種現象也是對建築(形式)的要求。因此,作為“人的建築”,一開始必然會伴隨建築的藝術性。當然這種藝術性決不能如同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或我國的秦始皇的阿房宮那樣明顯和高超,而是原始的、朦朧的,就像當時的器皿岩畫文身等那種“藝術性”。但是,這畢竟含有藝術性質,是人的本質力量在對象物上的投影。

我國史前時代的建築也和其他領域一樣,開創了自己的建築藝術。隨著曆史的發展,才有如此壯麗輝煌的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先秦的城市建築

眾所周知,城市與人類文明有密切的關係。“文明”一詞,英文中叫civilization,這詞源出於拉丁文的“城市”(Clvltas)與“市民”(civis)。因此,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才有城市,在這以前,隻有聚落,沒有城市。城市的產生也標誌著人類文明的開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裏說:“作為藝術的建築藝術的萌芽,有設雉堞和炮樓的城牆圍繞起來的城市、荷馬的史詩以及全部神話——這就是希臘人由野蠻時代帶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遺產。”他說的是古希臘,中國古代的城市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據《呂氏春秋》記載,城市早在夏代就已形成。“夏鯀作城”,這大概是我國最早的城市了。在《史記·夏本紀》中說,“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據裴駟的《集解》說,陽城在今河南潁川之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於1975年發掘出龍山文化晚期的一個小城堡(遺址),據分析它可能就是鯀作之城,但這畢竟有些無稽,所以更可能是夏禹時代的陽城。這座城市遺址是迄今所發現的我國最早之城。

據《括地誌》記載,夏的末代之王桀建都於尋阝城,“故尋阝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裏,蓋桀所居也”。1957年,在河南偃師二裏頭附近的夾河地帶,發現古文化遺址,後來經多次發掘,遺址範圍很大,文化遺存也很豐富。早期部分距今已近四千年,相當於夏代與商代之交,則很可能就是夏桀之都郡城。後來到了商代,也在這一處建都。近年來在偃師二裏頭東北的洛河北岸,發現一處規模很大的古城址。這座古城的周垣已查明,城門和大型宮殿建築基址的位置和組合也已發現,但還在進一步發掘中。這座古城址中部有一條低窪地,當地稱屍鄉溝,據《漢書·地理誌》所記,“屍鄉,殷湯所都”。屍鄉,即偃師之古稱,所以據研究這裏很可能就是商都西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