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1(2)(2 / 3)

在陝西一帶,古時候為周人所居,當初在今陝西的岐山、扶風兩縣之交的周原建都。他們在灃河以西建豐京,後來又在河東建鎬京。豐鎬,即西周之都城。後來周滅商,豐鎬成了全國最大的城市。周王朝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製,故又在今洛陽建造洛邑王城。此城完全按都城禮製格局營建,洛邑不但規模大,而且左右對稱,並築有內城外郭,是兩重城垣的大城市。

《周禮·考工記》中如此記述周代都城的形製:“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市朝一夫。”這裏的意思是說,匠人規劃和營建都城,其範圍是都城規模,九裏見方,每邊有三個城門,城內縱橫各有九條街道,每條道的寬度可並行九輛車。城內東側置廟,即帝王的祖廟:西側置社稷(即穀神)壇。城的南部(前麵)是朝廷宮殿:北部(後麵)則是市場和居民區。但後來由於地理、社會實際情況,都城形製與《周禮·考工記》中說的形製很不一樣。隻有到了明成祖在十五世紀建都北京時,都城格局才接近周代的規範。但“麵朝後市”也不甚符合了。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諸侯紛紛營建各自的都城。所以這一時期,我國的城市建設事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裏說幾個比較典型的先秦城市實例。

一是燕下都。

燕是春秋戰國時期在我國北方的一個饒有名氣之國。據曆史記載,燕都在薊城。考古工作者從1975年開始,在北京房山縣的琉璃河一帶發掘出一座古城。專家認為這就是燕都薊城。可是從曆史文化和考古發掘情況來看,燕下都更為有名。燕下都位於河北易縣城東南,介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這座城市的營建年代,據考證不晚於戰國中期的燕昭王時期(前311~前279),是當時燕國在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曆史上燕太子丹就在這裏送別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高漸離擊築,荊軻詠歌和之,場麵感人。燕昭王時代乃是燕國的複興時期,當時在此修造“黃金台”以招納天下賢士,後來曆史上好多文人墨客來此題詠感懷。燕下都以兩個方形城作不規則的組合。城東西約83公裏,南北約4公裏。城牆用黃土版築,殘存遺跡寬度7~10米不等。城內分東西兩部分。東部主要是宮室、官署、作坊等,西部似為後來擴建的。宮室位於東部北端,有高大的夯土台,長135米,高76米,成階梯狀。附近還發現一些建築的遺址,可能是此台的附屬性建築。考古學家認為,此台很可能就是“黃金台”遺址。其他地方還有一些建築遺址,據統計所發現的夯土台基(建築遺址)達50餘處。

二是吳都闔閭。

春秋時期,我國的南方開始繁華,當時的楚、吳、越等國,不但有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實力,而且經濟、文化也很繁榮。這裏說的是吳國的都城閹閭,即今之蘇州。相傳商朝末年的周人首領古公直父有三個兒子,他欲把王位嗣於第三個兒子季曆,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為避嫌疑而離開周原,千裏迢迢向東南方而去,來到了今江蘇無錫的梅裏定居。兄弟倆一方麵尊重當地人的風俗習慣,也“文身斷發”;另一方麵又給當地人帶去了周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當時南方“荊蠻之地”,生產力相當落後,多為刀耕火種),因此這裏的生產和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由於社會動亂,所以泰伯“築城郭以為藩衛”。據《吳越春秋》所記:“周三裏二百步,外郭三十餘裏,在西北隅,名曰故吳,人民皆耕田其中。”這就是泰伯城。後來泰伯逝世,仲雍繼之,並代代相傳。據《史記·吳泰伯世家》所記,周武王“求泰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從此吳為周之版圖。後來吳漸漸強大,成為南方的一個諸侯強國。這時,梅裏的泰伯城已難作為吳國之都,所以後來就選擇了今蘇州一地(這裏的自然地理條件比梅裏好),興建都城。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登位,並接受伍子胥的建議,在今之蘇州建都城,即闔閭城。當時伍子胥說,“凡欲安君之民,興霸稱王,以近製遠者,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庫,斯其術也。”據《越絕書》記載,“闔閭都城大城周四十七裏二百一十步二尺;陸門八,其二有樓;水門八。南麵十裏四十二步五尺;西麵七裏百一十步三尺;北麵八裏二百二十六步三尺;東麵十一裏七十九步一尺”。“吳小城周十二裏,其下廣二丈七。丈七門三,皆有樓,其二增水門二,其一有樓,一增柴路。”從這些記述中可知它與北方中原諸地先秦時期的都城形製較接近。“從小城北邑中徑,從闔閭到婁門,九裏七十二步,陸道廣二十三步,平門到蛇門,十裏七十五步,陸道廣二十三步。水道廣二十三步”。從這些記述可知,吳國的闔閭都城內街道規模,要超過同時代的北方諸都城的街道。

闔閭城是吳國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城內有皇宮衙署,駐有軍隊。在閹閭城西郊的上方山還建有魚城,居高臨下,為軍事要塞。闔閭城也是吳國的經濟中心,城內有許多作坊、市場。當時冶煉技術特別發達,相傳著名的造劍能手幹將、莫邪就在此鑄劍。這裏還有熱鬧的市場,人們除了購物、貿易外,還有許多文化活動,據《吳越春秋》記載,闔閭葬其女兒塍玉,“乃舞白鶴於吳市中,令萬民隨而視之”。這種生動而熱鬧的場景可想而知。

闔閭城自建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這座城在當時來說是一座雄偉的都城,說明當時我國南方不但政治和軍事已很強盛,而且經濟和文化也已相當發達了。

三是趙都邯鄲。

春秋戰國時期的趙國是當時北方的一個強國,《史記》中記述趙國於公元前386年定都邯鄲,直到公元前228年被秦所滅,長達一百五十八年。這座城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南。邯鄲在當時分王城與廓城兩大部分。王城即宮城,由東城、西城、北城三部分組成平麵如“品”字,城內總麵積約5公頃。遺址四麵有蜿蜒起伏的夯土城牆和凹形門址。其中西城近正方形,邊長約1420米,周圍有殘高3至8米的夯土城牆,保存較好,每麵城牆都有兩處門址,其中各有一門直通主體建築“龍台”。在遺址中發現“龍台”,位於城中部偏西;這裏相傳就是王宮,故稱“龍台”。台基近正方形,東西103米,南北132米,高約16米。台的四周層層而上,如梯田狀。邯鄲古址又發掘出茶棚、梳妝樓等遺址。

東城為不規則長方形,城內東西最寬處926米,南北1442米,城中有南北兩大夯土台,據考證這裏就是趙王閱兵點將的地方。這使我們聯想起當時趙惠文王、藺相如、廉頗諸重要人物在此誓師抗秦的壯觀場景。

北城更不規則,也發掘出一些夯土基址。據研究,趙王城可能毀於秦二世二年(前208)。

郭城即“大北城”,是邯鄲的古城,也是趙國都城中人民生活、手工業生產之地。經發掘研究,城址平麵為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約32公裏,南北約48公裏。遺址中發掘出許多戰國時期的遺物,並發現製骨、石器、煉鐵、製陶、水井等遺址遺跡。

四是魯城。

魯城在今之曲阜。這座城市遠在魯國之前就有較多的文化史料。曲阜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少昊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史記·周本紀》)舜“作什器於壽丘”,“黃帝生於壽丘”,“壽丘在魯東門之北”(均同上書)。但這些史料都是後人所記,既無當時文字,亦無實際遺跡。曲阜在商代也曾一度為王都,甲骨文“王入於奄”,奄就是曲阜。《後漢書》說魯國為古奄國。而從曆史上看,曲阜作為都城,最輝煌的要算春秋時期的魯國了。魯國重教化,僖公時修泮宮,《詩經·魯頌》中的《泮水》篇,就是指此地。當時孔子(前551~前479)在魯國講學,弟子三千,學生來自秦、齊、楚、宋、陳、吳、晉諸國,可見是當時“天下”的教育中心了。

魯國都城曲阜,其形狀近乎扁方形,四周築有城牆。南端城牆筆直,東、北、西三端彎曲,似是地形之故,城的四角略呈圓弧狀。城周長達11771公裏,其中東垣長2531公裏,南垣長325公裏,西垣長243公裏,北垣長356公裏。據《太平寰宇記》引《曲阜縣誌》:“古魯城,春秋之時魯國都也。其城凡有十二門。”這十二座門分別為“正南曰稷,左曰章,右曰雩;正北曰圭,左曰齊,右曰龍;正東曰建春,左曰始明,右曰鹿;正西曰史,右曰麥,歸德,其左也,當時天下學者由是門入,故魯人以此名之。”現在已發掘出十一座門。但在眾多文獻資料中,門的名稱又有些不同,如《左傳》、《呂氏春秋》、《史記》等書中,有南門、雩門、稷門、東門、鹿門、稚門、萊門、高門等。

魯國都城的營建原則,“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今尚有殘存城垣,這是都城的外郭。城的中部有魯國的宮城,叫中城。據《春秋》記載,成公九年(前582)、定公六年(前504),都以中城為宮。今已發現在此有大量的建築基址。整個基址高出地麵達10米左右,周圍有夯土城牆基址,牆基寬約4米。整個宮城範圍甚大,東西約550米,南北約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