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結束,劉邦做了皇帝,建立漢帝國,是為漢高祖,定都長安。他原在陝西臨潼的櫟陽城,至高祖七年,徙於長安。當時劉邦不願大規模興宮造殿,不願接受那一套套的繁瑣的禮製。但漢朝畢竟是一個泱泱大國,不重禮不行,當時丞相蕭何便對劉邦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史記·高祖本紀》)。因此修造長安宮。但大規模地建設都城長安,則要到漢武帝時代(前140~前87),在長安城內又建造了桂宮、北宮、明光宮等,後又在城的西郊建造建章宮(苑囿)。
長樂宮位於漢長安城的東南部。此宮是漢高祖五年(前202)在秦離宮興樂宮的基礎上重加修葺而成的,以前殿、宣德殿、臨華殿、溫室殿等十四座殿宇及鴻台等眾多的建築組成。這裏是漢高祖時期朝廷政治中樞所在,漢代最初的朝儀就是在這裏製定並實行的。劉邦過世後,長樂宮就專供太後居住,又叫“東宮”。
未央宮位於長樂宮之西,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初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無祿、麒麟、石梁等閣,以後又有增建。據統計漢代的未央宮內著名的建築達四十餘座。
未央宮主要的宮門有東門與北門,立東闕,北闕,闕內有司馬門。未央宮前殿為“大朝”,前麵設端門。殿之東有宣明、廣明兩殿,西有昆德、玉堂兩殿,殿西還有白虎殿,漢成帝時曾在這裏接見匈奴單於。前殿後有石渠、天祿兩閣。內庭有宣室殿,為宮的正寢,另有溫室、清涼兩殿。椒房殿為皇後所居。昭陽舍、增城舍、椒風舍、掖庭等為嬪妃所居。其他還有柏梁台、武庫、蒼池等。據《西京雜記》中記載:“宮周二十二裏九十五步,台殿四十三,門闥九十有五。”據現代考古工作者的實地(基址)勘察,未央宮近方形,周長8560米,其麵積約為46平方公裏。
東漢都城洛陽的宮殿。漢光武帝時代(25~57)建造南宮,漢明帝時代(58~75)建造北宮,漢和帝至靈帝時代(89~189),又陸續建造了東宮、西宮等,可見洛陽的宮殿建設時間延續的很長。
東漢洛陽南宮之正門,即京城南麵之正門,位於洛陽城偏東處。北宮在洛陽的東北,南北二宮均靠京城之南北城牆,相距七裏。這些宮殿要比西漢長安的宮殿小得多,但也很考究。據《三輔黃圖》中說,皇宮建築以“木蘭為棼撩,文杏為梁柱;金鋪玉戶,華榱璧璫,雕楹玉碥,重軒鏤檻,清瑣丹墀,左城右平;黃金為壁帶,間以和氏珍玉,風至其聲玲瓏然也。”可見東漢皇宮也十分精致、富麗。
洛陽古城,興衰頻繁,東漢末年,此城又隨戰亂而衰落了。後來到了北魏時期,又建都於此,宮廷城池遂又興旺。
秦漢苑囿
中國的園林始於西周。周文王在豐京之南設靈囿,建靈台。《詩經·大雅·靈台》中說:“經始靈台,經之營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唐鹿攸伏。”這就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園林形態。它的特征,一是皇家的,二是有功能的(遊賞並狩獵)。當時在靈囿之中水草茂盛,林木森森,群鹿出沒於林間,禽鳥翱翔於天際,遊魚活躍於池沼,可謂景色迷人。靈台是靈囿中建造得最早的建築物,《詩序》鄭玄注:“天子有靈台者,所以觀枝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於豐,立靈台。”又《三輔黃圖》說,靈台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整個靈囿設置各等“囿人”,管理日常事務及飼養囿中動物。
到了秦始皇時代,在鹹陽之郊建上林苑,這是更大規模的皇家宮苑了。阿房宮,其實就是園林中的特大規模的建築。
西漢初年,在長安建造未央宮,也在其中開鑿滄池,於池中起十丈高的漸台,供統治者享樂。漢武帝劉徹時代,皇家苑囿的興建達到一個高潮。建元三年(前138),漢武帝將秦代的上林苑重加修葺,其範圍“南至宜春、鼎湖、禦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瀕渭而東。周袤數百裏”(《漢書·揚雄傳》)。其間“離宮別館三十六所”(《後漢書·班固傳》)。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又在上林苑內開鑿昆明池,據說這是為了演練水軍以征戰昆明國,故取“昆明”。池周圍四十裏,遺址在今西安南匣石口,麵積達332頃。池中建豫章台,並有巨大的石雕鯨魚,高三丈。湖的水麵較大,水麵上有百餘船隻,“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漢書·食貨誌》),盛裝的宮娥在龍舟上輕歌曼舞,皇帝坐在豫章台上觀賞取樂,宛若置身仙境。昆明池也是個“水庫”,用於水利是它的另一個功能。
建章宮是上林苑中的一座重要宮殿,也是漢武帝所建。苑之北有太液池,是當時著名風景區。太液池周圍的建築十分奢華。漢武帝晚年時,喜神仙道術,故太液池中有三座土山,相傳為“蓬萊”、“方丈”和“瀛洲”,所謂“海上三山”。池中種植菱藕,並有多種水禽,富有天然之趣。初秋時池中紅荷紫菱,碧波白羽,美不勝收,又有各式小舟穿行其間,景色如畫,帝王將相,時遊其間。
長安又有皇家園林以外的苑囿。漢長安中梁孝王(漢武帝之弟)的兔園,構石為山,鑿地為池,華麗的宮殿與林木花草相間,奇花異草、珍禽怪獸,無不具備,是為當時長安名園了。長安附近有富豪袁廣漢,也造園林,據曆史記載是最早的私人園林。“茂陵富人袁廣漢藏鏹巨萬,家僮八九百人,於北邙山下築園,東西四裏,南北五裏,激流水注其內,構石為山,高十餘丈,連延數裏。養白鸚鵡、紫鸚鵡、犛牛、青兕,奇禽怪獸委積其間。積沙為洲嶼,積水為波瀾,其中江鷗海鶴,孕雛產彀,延漫林池。奇樹異草,靡不具植。屋皆徘徊連屬,重閣修廊。”
東漢時,東都洛陽的園林也甚盛。當時在洛陽城中大量地建造宮苑池沼。如上林苑、芳林苑、西苑、長利苑、菟苑、靈囿、禦龍池等等,張衡在《二京賦》中稱“精思博會,十年以成”,對洛陽苑囿有所描述:“濯龍芳林,九穀八溪。芙蓉覆水,秋蘭被涯。渚戲躍魚,淵遊龜蛸。永安離宮,修竹冬青。陰池幽流,玄泉冽清。鵯鵑秋棲,鶻鵑春鳴。且鳥鳩麗黃,關關嚶嚶。”
秦漢的住宅
在一些出土文物中發現有許多明器(墓中的陪葬品),能說明當時的住宅建築的基本形式。一座平麵為曲尺形的住宅建築,和院子在一起,是一個近乎正方形的平麵。從其他一些出土的明器來看,有的也有樓房。在牆上刻出柱、枋、地袱、叉手等,可以窺知當時木構架的形狀大體和宋代相同。窗的形狀除了方形和橫長方形以外,還有成排的條狀窗洞,很像六朝和唐宋間的直欞窗。屋頂多用懸山式。圍牆上也有成排的條狀窗洞或其他形狀的窗,似乎明清二代最發達的漏窗,在漢代早已種下根苗。
四川成都曾出土一個大型住宅模型,其主人也許有一定的官銜。這個住宅的布局分左右兩部分:左側有門、堂,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右側是附屬性建築。左側的外部有大門,門上裝有柵欄,圖畫得很詳細具體,很有建築史學價值。門內分為前後兩個院子,均用回廊繞之,很有生活情趣。後麵的院子正麵,繪出三開間的正屋,屋上梁架也畫得很清楚,屬懸山式的單簷屋頂。室內還畫出兩個人席地而坐,談笑風生,院中有雙鶴起舞。屋前有台階,據分析這是家中的堂屋。另一個院子裏有兩隻雞在爭鬥,也屬家中的一種戲娛性的活動。右側也分前後兩院,用回廊繞成。前院較小,興許是個雜院,裏麵有廚房(右)、水井(左)與曬衣架等。後院內有一個高樓,可作觀望遠眺。高樓的屋頂用廡殿式(四坡頂),簷下有鬥拱,十分講究。樓的下麵還畫出樓梯,可拾級登高。
漢代對人的社會等級看得很重,所以在住宅中把大門做得很考究,一般說貴族的宅第,外有正門,共由左、中、右三部分組成,屋頂中央高左右兩邊低,邊上是小門,用於一般的出入,有重大事件時,需有一定的儀禮,則“大開正門”。據分析,大門以內,還有中門,它和正門都可通行馬車。門旁還有附屬房間可以居留賓客,稱為門廡。院內以前堂為主要建築。堂後以牆、門分隔內外,門內有居住的房屋,但也有在前堂之後再建飲食歌樂的後堂的,這種布局應自春秋時代的前堂後室擴展而成。除了這些主要房屋以外,還有車房、馬廄、廚房、庫房以及奴婢的住處等附屬建築。
我們知道,住宅建築最直接地反映著人們的生活,但在住宅內部的家具也是很能表述當時的生活的。
直到東漢還沒有椅子和凳子,一般都是席地而坐,或者坐在床上,因此桌子的形式也與後來的不同,那時多數為比較矮的幾案。
秦漢陵墓
中國是個崇天崇祖的國度,在中國古代人的觀念中,人與天地是相合的,稱為“三才”;人有來龍去脈,所以對祖先也十分崇敬。老人去世,後輩為他營葬,並紀念他。帝王去世,則臣民們對他更有隆重的祭葬。在中國曆史上,帝王不但有很考究的陵墓,而且又有很詳細的文獻記述。就連當時尚無文字時代的先王,後人也為他們造墓記表。下麵的表,就是史前的帝陵之記錄:帝號、姓氏在位時期陵名地點盤古氏上古時期盤古陵南海(傳說)伏羲氏史前時期太昊陵河南淮陽、湖北襄陽等炎帝(神農氏)同上炎帝陵湖南炎陵縣黃帝(軒轅氏)同上黃帝陵陝西黃陵(山東、甘肅、河南等)堯(唐)同上堯陵山西臨汾、山東南平等舜(虞)同上舜陵湖南寧遠禹(夏)同上禹陵浙江紹興夏禹之後,夏朝曆代帝王的陵墓雖有記述,但亦無法查考,大概是在河南一帶。商滅夏,商朝曆代帝王陵墓也同樣如此,大概位於山西一帶。到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帝王之陵墓在史書上更有詳細的記載,每個皇帝的在世在位的年代以及他們的陵墓地點等,都有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