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帝王陵墓,在此舉兩例說明之。
一是黃帝陵。此陵位於陝西黃陵。關於黃帝,相傳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又叫軒轅氏,姓姬。曆史上說他率領諸部落打敗了炎帝和蚩尤,於是在中華大地上才有了安定團結。不過這些都是傳說,隻是後來的一些史書上都有記述,所以黃帝才被公認為我們的祖先,黃帝陵也是後來修造的。黃帝陵在城北橋山上,山上古柏森森,山下有沮水縈繞其間,景觀莊嚴肅穆。這座陵墓僅36米高,陵周長約48米。陵口有碑亭,碑上書“黃帝陵”三字。後麵還有一座碑亭,碑上刻“橋陵龍馭”四字。後來曆代皇帝前來祭祀,多有碑刻,使這裏的環境更富有皇家陵墓之氣質。
關於黃帝陵和黃帝的死、葬情況,可見《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其來年冬……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塚橋山,釋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塚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二是大禹陵。此陵位於浙江紹興。大禹是距今四千餘年我國夏朝的創始者,相傳他領導人民治理洪水,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治水英雄,而且他具有極高的品操。相傳他“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所以世世代代受到人們的崇敬。
關於紹興的大禹陵,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曾寫道:“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幾千年過去了,雖曆經滄桑,但此地之為禹陵則無變。
紹興大禹陵,由禹陵、禹廟組成。禹陵位於禹廟之東。廟西有河,上為禹貢橋,過橋向東南行,即禹陵,今僅存一座“大禹陵”碑亭。禹廟的布局很有特點,它倚山就勢,南北向中軸線布局:過貢橋即為廟之西南角,有西轅門可入,進入廟內須轉一個彎才到廟的中軸線上。中軸線自南向北,地勢由低而高,南牆一塊照壁,壁前一亭,即岣嶁碑亭,向北為午門,門內又一院落,北首數十級台階,上為祭廳,其北又一院子,正北即禹廟之大殿,高20餘米,歇山重簷屋頂,屋脊上書“地平天成”四字,建築形態巍峨壯觀。殿內大禹塑像,後屏繪有九把斧頭,意為他治水開通九條河流(九派)。此建築最早建於梁代,今存之建築建於近代。院子左右有東西配殿,今為中國古代水利、治水之展覽廳。由東配殿旁出,前有一小山,山上有亭,曰“窆石亭”,亭中立石,高2米,周圍亦2米許,頂端有小孔,相傳此乃是大禹靈柩下葬時用的平衡物。這是否可信,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墓,無論規模、形態、記述,都稱得上是最偉大的帝王陵墓,甚至在世界曆史上都是罕見的。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臨潼縣城東約十裏處,南為驪山,北有渭水,可以說是一塊“風水寶地”。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滿之。”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秦始皇登基即位不久,就開始建造他的陵墓了。但是,直到他五十歲去世(前210),陵墓還未完全造好,可見其工程之浩大。這座陵墓的設計,真可謂用盡心機。“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複出者。樹草木以象山。”據記載,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時,令皇宮內的宮娥殉葬其中,又將修墓的工匠也關閉其中,活埋在墓內。
秦始皇陵是一座由人工堆成的山陵,經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但至今它的高度還有近50米,可見當年的雄姿。現存陵墓為方錐形夯土台,東西345米,南北350米。周圍有兩層牆垣,內垣周長3公裏,外垣周長6公裏。這座陵墓雖經項羽破壞,但地下之物尚存。近年來,在陵墓的外周已發掘出大量的兵馬俑、銅馬車等約八千餘件,更可見它的舉世無雙之偉大。秦始皇陵的做法,後來便影響到漢代乃至後來曆朝曆代。如墓室中布置成上有天文下有地理的形態,以水銀作江河海洋的象征等等。
再說漢代的茂陵。茂陵在陝西興平東北的竇馬。這座帝王陵墓可以說是漢陵中最偉大的,它是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的陵墓。漢武帝是漢代的第五代皇帝,在位達五十餘年,很有功績,開創西漢的鼎盛時期;他的陵墓最偉大,也屬理所當然。這座陵墓在漢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進行規劃、設計了,一共造了53年才完成。當漢武帝崩後下葬時,陵上之鬆柏已長成幾人合抱了。茂陵規模甚大,周圍有夯土方形城垣,每邊長達400餘米。裏麵的墳墓呈圓台形,看上去很有莊重感。
然而,地麵上的墳的偉大,也許僅是有高大的山的形象和一些碑碣、石像之類;而地底下的墓卻更了不起,墓裏麵放進無數的東西。這就是所謂“虛地上,實地下”的中國墓葬文化。在茂陵中,據《漢書》記載,墓室裏金銀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臧之。據說到了漢武帝的靈柩放進去時,裏麵已沒有其他空位了。這許多葬品,可惜到了西漢末年農民起義時被盜去不少。
最後說漢昭烈帝劉備惠陵。這座帝王陵很特別,它與武侯諸葛亮祠合一處。這就成了中國曆史上君臣合廟之千古絕唱。惠陵位於成都武侯祠西側。人們心目中隻知武侯祠而不太了解惠陵。這個祠的平麵,中軸線布局,前麵兩道門,然後是劉備殿,過廳之後為諸葛亮殿。惠陵也有中軸線,是從背後開始的。在諸葛亮殿之西,有一桂荷樓,樓西為琴台(亭子),然後有一小門,上書“中有漢家雲”。人內是一條曲線形的夾道,兩邊紅牆,牆內竹林滴翠,十分幽靜。其實在路的西側就是墓了;但人們必須沿此路繞過墓,才到墓前麵,這裏是劉備陵墓的中軸線起點。這種空間處理是十分巧妙的,它能使兩處靠近的空間變得甚“遠”。這是一種禮儀上的,但又是感覺上的需要。中軸線的最南端是一塊照壁,然後兩個廳,墓在後廳之北。墓呈半球形,高約12米,體量雖不大,但亦富有紀念性。
這座帝王陵從曆史文化來說是做得比較確切的,它成了漢代曆史的一個“句號”。在劉備殿上有一副對聯雲:
一抔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塚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這正說明從此曆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即魏晉南北朝了。
萬裏長城
秦漢時期最有名的其他建築,就是秦始皇的萬裏長城了。但是,現在我們在北京八達嶺等地所見到的長城,乃是明代時所修的。秦始皇時代造的萬裏長城,如今隻剩下一些城基。然而,當我們一提起長城,立刻想到的還是秦代。
其實長城早在秦以前就有了。公元前776年,周幽王在今陝西省西安附近的驪山頂上,大舉烽火於城台,為的是博得愛妃褒姒之一笑,但卻終於釀成大禍。他在烽火台上點火,這是個軍事信號,表示都城危急,各路諸侯自然有援兵來救。但幽王玩了個騙局,從此以後,就失去了烽火的作用了。這也就說明了長城和烽火台,至少在西周末年就有了。春秋戰國時期史書上關於長城的記述就更多了。如楚國在今河南、湖北一帶建有國界性的城牆,其他如秦、趙、魏、燕、齊等,都在自己的國界處築城牆。如張守節說:“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裏,以備楚。”
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中國,因此決定把這些割據式的城牆拆掉,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花了10年功夫,把燕、趙、秦的北方邊界連起來,這就是萬裏長城了。這座長城的作用,就是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如匈奴等)侵犯。秦長城西起甘肅的臨洮(今岷縣),經今之寧夏、內蒙、陝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直到遼東,總長超過一萬裏。
秦代建造的萬裏長城不但是一項十分偉大的工程,而且也染上了一層民俗性的文化色彩,所以更為人們知曉。這些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孟薑女的故事了,流傳千年。古時候稱長女為“孟薑”,傳說她本姓許,陝西同官人。她的丈夫叫範杞梁,被秦始皇拉去北方建造長城。春去秋來,杳無音訊。孟薑女做了寒衣,千裏迢迢,期望能在杞梁徭役期滿後雙雙回家,過夫妻團聚的生活。誰知當她到了目的地,丈夫已被坍塌的長城壓死了。她悲痛欲絕,哭了三天三夜,終於悲憤地跳入大海,離開了人世間。如今在渤海灣還有一處礁石,叫“薑墳雁陳”,據說這就是“孟薑女墳”。因為這裏時時有大雁縈繞,故名。後來漢代的劉向編寫了《列女傳》,根據當時的民間故事,描述孟薑女的事跡,又經曆代的民間流傳,此故事便家喻戶曉了。人們懷念這種人間的可貴的情緣,所以在今之山海關附近建有孟薑女廟。據《臨榆縣誌》記載:“貞女祠,在東關外十三裏望夫石之巔,祀孟薑女。此祠創始於宋以前。”孟薑女廟在崗上,登108級台階到達廟前,廟分前後兩殿,前殿內塑有孟薑女像,左右童男童女侍之,龕上有匾,上書“萬古流芳”四字,兩邊有楹聯:“秦始皇安在哉萬裏長城築怨;孟薑女未亡也千秋片石名貞。”殿門前的楹聯很奇特,一直被旅遊者傳誦:“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後殿為觀音殿。殿後有巨石,上刻“望夫石”三字。遊山海關之遊客,必到此一觀。
秦代之後,漢魏等曆代均修築過長城,其中漢代修築之長城規模最大,並把長城沿河西走廊過玉門關一直造到新疆。但這些長城今天隻留下少數斷垣殘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