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閣一處,還是最好的賞景之地:麥積山為觀景、避暑勝地,有“麥積煙雨”,屬“天水八景”之一。
麥積山石窟由於年代久遠,山岩石質又不甚好,須進行修複。80年代中期,國家撥專款組織人力、物力和技術進行搶修,用混凝土漿錨杆新技術將石窟加固起來,不致繼續損壞下去。
魏晉—隋唐道教建築
中國最早的時候幾乎沒有完整的宗教係統。隻是崇祖、崇天,是一種觀念加文化行為的結構形態。儒教如果是一種宗教,它在早期則隻是一種觀念,甚至不相信鬼神。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至於佛教,則完全是外來的,到了東漢以後才在中國“安家落戶”。因此要說中國古代的宗教,也許還得推道教為本土的特產。不過,道教在最早的時候也還是一種觀念,來源於“老莊”的哲學思想。後來在秦漢時期與巫術、神仙方術等結合起來,形成所謂“黃老”之道。漢初皇家也提倡黃老之學,到了漢武帝時代,才被儒學所取代。但是道教的正式出現,則是在東漢時期,東漢順帝(125~144)時,張陵(即張天師)創立“五鬥米道”,才正式開始有道教。道教信奉老子,立他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道教”一詞最早始見於《老子想爾注》。另外,東漢末年張角又創立“太平道”,是道教的另一派別,他們的經典是《太平清領書》,當時影響也很大。後來到了魏晉南北朝,道教更盛,如葛洪(284~364)篤信道術,著有《抱樸子》。還有孫恩、盧循、寇謙之等。總之,道教作為中國流傳的宗教,它的主要思想應當說是“人本”的,即研究人如何在世界上存在,如何與自然、社會建立關係,以及人怎樣才能健康地活著,甚至長生不老等等。
道教的建築稱宮、觀、洞、廟等。唐以前的道教建築幾乎無存,但早期的道教建築,基本格局還可以在文獻資料上得到,我們可以看看《要修科儀戒律鈔》:“太真科曰:立天師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數,唯升陽之氣,治正中央名崇虛堂,一區七架六間十二丈,起堂屋上當中央二間上作一層崇玄台。當中央安大香爐,高五尺,恒焚香。開東西南三戶,戶邊安窗。兩頭馬道,廈南戶下飛格上朝禮。天師子孫上八大治,山居清苦濟世道士可登台朝禮,其餘職大小中外祭酒,並在大堂下遙朝禮。崇虛台北五丈起崇仙台,七間十四丈七架,東為陽仙房,西為陰仙房。玄台之南,去台十二丈,近南門起五間三架門室。門室東門南部宣威祭酒舍,門室西間典司察氣祭酒舍,其餘小舍,不能具書,二十四治各各如此。”據段玉明《中國寺廟文化》認為,從建築布局上看,其主要建築是擺在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兩側為馬道,崇玄台與崇虛堂是整個治的中心與“朝禮”中心。至南北朝,隨著道教宮、觀的興建,由民間向官修轉化,宮觀規模逐步擴大,殿堂樓閣顯著增多,其平麵布局也向更繁雜的方向發展。
宮觀是道教修道、祀神、舉行齋醮祈禱等宗教儀式及貯藏道教經典的地方。道教最初的修道場所叫“靖室”,亦叫“靜室”。靖室內陳設簡單,僅有香爐、香燈等,供修道者靜思、齋戒、修行。隨後一些靖室逐漸成為地區性的活動中心,便改稱“治”、“館”。東漢至魏晉時,出現了“民家為靖,師家為治”的情形。南北朝時道教進一步發展,法事增多,漸漸由民辦變為官辦。唐代時提倡道教,故大規模建造宮殿式建築,塑神像。從此宮觀成為道教建築的正式名字。除殿宇外,宮觀中還有一些亭台樓閣、園林之類,合乎道教人與自然合一的思想。
魏晉—隋唐住宅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國的住宅建築大體有這麼一些主要特征:
一是繼承傳統的住宅建築形式(院落式木構建築),仍然沒有留存下來的建築,建築史學上多求助於留下來的繪畫、墓葬明器以及大量的文字資料。這些內容將在下麵分析。
二是由於社會由穩定的兩漢轉變為動蕩的魏晉,把原來的規範(包括觀念上的)解體了,人進一步認識了自我,因此在居住形態上就反映出不願更多地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並且走向大自然,與山水“對話”。從魏晉開始,人們多崇尚山水,願到山林去居住,過那種悠閑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名勝”一詞,也是這個時候產生的。據《北史·韓晉明傳》說:“朝廷欲處之貴要地,必以疾辭,告人雲:‘廢人飲美酒,對名勝,安能作刀筆吏,披反故紙乎?’”
從文字資料中可知,當時的住宅不但仍為院落形式,而且庭院形態開始考究起來,主要的是布置綠化,享受大自然的情趣(這也許是私家園林的萌芽)。
鮑照(414~466)《梅花落》,描述中庭院子的景觀:“中庭雜樹多,偏為梅谘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到了隋唐五代,文獻資料及文學作品中描述當時的住宅就更多了。隻說一例:李商隱的《正月崇讓宅》:
密鎖重關掩綠苔,廊深閣迥此徘徊。先知風氣月含暈,尚自露寒花未開。蝙拂簾旌終展轉,鼠翻窗網小驚猜。背燈獨共餘香語,不覺猶歌《起夜來》。
這雖是一首悼亡詩,但詩中描述建築幽曲華美,卻似園林建築一般的美。
在繪畫上,如晉代畫家展子虔畫的《遊春圖》,畫中把住宅設在風景秀美的山水環境之中;唐代大畫家詩人王維有《雪溪圖》,描述的也是這種居住環境的思想境界。後來中國山水畫,大多數的題材和主題都是這種思想的居住環境。
追求與大自然在一起,還可以說一說最典型的東晉的陶淵明。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記》和《歸去來辭》,已眾所周知,讀這種作品,眼前仿佛出現理想的“可觀、可遊、可居”的人居環境。這種境界,至今仍為人歆羨: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雜塵,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歸田園居》)
這些詩句,都表現出他看破紅塵,願構築一種理想的烏托邦式的居住環境。到了唐代,如王維、孟浩然諸人,也同樣表現出這種精神。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居住建築形式,我們隻能在一些畫中見到了。但如果要證實當時住宅形態的比較可靠的形象,還須尋找當時所畫的畫。
隋唐、五代時期的住宅也還是不見實物,據劉敦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中說,“當時文獻所述的貴族,隻能從敦煌壁畫和其他繪畫中得到一些旁證。貴族宅地的大門有些采用烏頭門形式。室內有在兩座主要房屋之間用具有直欞窗的回廊連接為四合院,但也有房屋位置不完全對稱的,可是用回廊組成庭院則仍然一致。”
無論是城市住宅、鄉村住宅,還是官僚宅第、民間房屋,其建築結構形式統一,空間的內庭式布局形式也統一,直到近代民居形式仍然如此,可以說三千餘年不變。這就是中國文化內向性的特征的建築表述。
魏晉—隋唐陵墓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這個時期的陵墓,內容相當豐富。我們這裏重點說說南朝的陵墓、唐乾陵和南唐二陵。
南朝帝王陵墓大多是在江蘇南京附近的江寧、句容、丹陽一帶。主要的陵墓有:宋武帝劉裕的初寧陵;齊宣帝蕭承之的永安陵,齊高帝蕭道成的泰安陵,齊景帝蕭道生的修安陵,齊武帝蕭賾的景安陵,齊明帝蕭鸞的興安陵;梁文帝蕭順之的建陵,梁武帝蕭衍的修陵,梁簡文帝蕭綱的莊陵;陳武帝陳霸先的萬安陵,陳文帝陳蒨的永寧陵以及梁代宗室王侯蕭宏、蕭秀、蕭恢、蕭儋、蕭景、蕭績、蕭正玄、蕭烒的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