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3(2)(3 / 3)

從類型來說,南朝的陵墓可以分為帝王陵和王公貴族墓兩大類。

帝王陵前置有許多石刻,其中以梁文帝蕭順之建陵保存最多,共有四種八件(對稱):石獸一對,神道石柱一對,石碑一對,石獸與神道石柱之間殘存的方形石礎一對。石礎上的結構已失。大多數帝王陵前的石刻僅存石獸一對,少數隻有石獸一件了。帝王陵前的石獸,形象大同小異,其名不叫獅子,而是叫麒麟、天祿或辟邪。南朝帝王陵前的這些石獸稱得上是我國雕塑藝術史上之不朽作品,形體碩大,氣勢非凡,雕刻精到,造型誇張,自然生動。這些雕刻之可貴,在於它已脫去了漢代石刻的板滯、古拙,抓住了形象的典型特征,如有的仰首垂身,有的蹲伏潛發,有的舉踵如躍,有的若行若止,生動萬分。這些形象沒有受到外來藝術(如佛教雕刻)的影響,還屬古代中國雕塑藝術之純粹。

在這一大片土地上,還有十八處王公貴族的墓做得比較考究。其中以梁代安成王的蕭秀墓保存得最全,共八件三種,即石獅一對(這種墓前的石獸用石獅,不同於帝陵),神道石柱一對,石碑兩對。

南朝帝王陵的墓表(又叫神道石柱)做得很考究,有豐富的內容。墓表總體形象為圓柱狀,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柱礎刻有雙螭,兩螭口皆銜珠,頭長雙角,長尾相交,相對作環狀蹲伏。中部為柱身,柱表飾竹筒紋二十四道,上有長方形石額一方,額上文字即表文。石額上下雕有蛟龍、繩索、力士等浮雕。上部為一仰蓮形圓蓋,圓蓋上蹲坐一小辟邪。整個墓表形象挺拔秀美,又富有紀念性。

南朝帝王陵和王公貴族墓很講究風水,所謂“望氣”。選址要“背依山峰,麵臨平原”。風水術又叫堪輿之術、青烏之術,大約起於東漢。從這些陵墓的地形位置來看,基本上都符合這種堪輿術之說。

再說唐代的陵墓。唐代在中國曆史上乃是個泱泱大國,所以帝王陵墓也很講究。在此,以唐乾陵為例。

唐乾陵是唐代的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裏的梁山,是“唐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而且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陵墓。高宗李治雖然昏庸無能,但憑著祖上創下的盛基偉業,又有老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輔弼,國家仍保持盛世氣象。而武則天自從做了皇後,漸漸得勢,掌握政權,並廢中宗、睿宗,創立“武周王朝”。但在她臨終時卻還想回到李氏家族之中來(有遺囑為證),所以後來把她與唐高宗合葬於乾陵。

乾陵一地,風水極佳。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即乾陵地宮之所在;南峰有二,東西對峙,俗稱奶頭山,是乾陵的“天然門戶”。據《長安圖誌》記載,乾陵周圍原有內外兩重城牆(今部分牆基已找到),內城南北城牆長1450米,東城牆長1582米,西城牆長1438米。城牆四麵設門。南為朱雀門,北為玄武門,東為青龍門,西為白虎門。至於建築,據《唐會要》中說:“貞元十四年(798)……獻、昭、乾、定、泰五陵各建屋三百七十八間。”但今天這些建築全部無存。

據文獻資料記載,唐高宗臨終時曾說,要把他生前所喜愛的書籍、墨跡等帶入墳墓,所以估計陵內東西不少。乾陵地麵上之物,遺留至今的,多在陵前中軸線上,從朱雀門外南麵第一對土闕向北排列:第一是一對華表,然後是表示瑞獸祥禽的翼馬、朱雀。再向前為五對石馬,然後是十對石人像(叫翁仲),然後還有石碑兩通:西邊為述聖記碑,又稱亡節碑;東邊為“無字碑”。按照武則天遺言:己之功過,有後人來評,故稱。但宋金時期一些遊人在上題字,變成了“有字碑”。在這些石碑後,還有石人像六十一尊,這些石像與當時的外交來往有關,據說是參加高宗葬禮的諸國使者。總之,唐乾陵的宏大規模和豐富內容,反映了大唐帝國時期的陵墓形態。如今,它是我國重點文物之一,暫不準備開挖。

最後說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二陵。這兩座陵墓是指李異的欽陵和李璟的順陵,1950年春發現,1950年10月開始發掘,1951年1月結束。

欽、順二陵緊連在一起,相距僅50米,坐落在南京之南的江寧縣牛首山祖堂山。這個位置,三麵抱山,形似“太師椅”。正麵對遠處的雲台山峰,背後又有牛首山雙峰相托,曆史上稱“背倚雙闕,麵矗雲台”。

此二陵在地麵上已沒有什麼遺跡了,地宮則做得很有特色。李異的欽陵地宮規模較大,全長218米,寬1045米,自南至北分為前、中、後三個主室,前室與中室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側室,後室東西兩側各有三個側室,共十三室。後室是主要部分,南壁正中有方門,門扇用巨大的青石板做成。東西兩壁各有三門,以通東西三側室。正中置石棺床,其後部伸入北壁大型龕門。室壁有倚柱,以示此室麵闊一間、進深三間之感。壁上塗以紅色,柱、枋、鬥拱等有彩畫。室頂用石灰粉刷,再在上麵畫出天象和地麵的山河大地之形,意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帝王陵墓型製。

順陵為李璟與鍾皇後合葬之陵。此陵要比欽陵小得多,但布局與欽陵相似。地宮全長與欽陵相同,自南至北也分三個主室。前中室東西兩側各有一側室,後室東西兩側各有兩側室,共有大小墓室十一間。整個陵的結構與欽陵相比遜色不少,這主要表現在用的材料和裝飾上。如室中很少有雕刻,室頂也沒有畫天文地理圖。這主要是當時國力每況愈下,有點無能為力了。

南唐隻有三代皇帝,末代皇帝李煜後來做了趙宋的俘虜,“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丟了江山,北上而一去不複返,葬於洛陽的北邙山。

魏晉—隋唐橋梁

安濟橋

從大的概念來說,橋梁當然也屬建築。而說到橋梁,一直讓人們感到自豪的就是河北趙縣的安濟橋(俗稱趙州橋)。此橋由李春、李通等人建造(能知道當時造橋者是誰,可謂欣幸了)。建成於隋朝大業初年,至今已有約一千四百年的曆史了。趙州橋位於河北省趙縣離城五裏的汶河上,是一座敞肩式單孔圓弧弓形石橋。橋淨跨372米,南北橋堍距離共長51米,橋麵寬近10米。大拱兩端各肩兩個小拱,不但結構合理,而且造型秀美,具有韻律感。橋側設欄,左右共二十四塊欄板,上刻龍獸等浮雕,形態逼真,雕工精美,亦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之上品。中間欄杆(帽石)和龍門石(鎖石)上,分別裝飾著栩栩如生的龍首和蓮花。可以說,這座橋梁整體造型穩重而又輕巧,雄健而又秀美。遠遠望去如“初月出雲,長虹飲澗”,稱得上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這也正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科學寄於藝術形象之中,藝術寓於實用器物之中。

寶帶橋

坐落在江蘇省蘇州市葑門外的寶帶橋,建於公元816~819年(唐元和十一至十四年),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一座橋梁。此石橋是多孔橋,與運河平行,是蘇州至杭、嘉、湖的必經之路。此橋全長317米,有五十三孔,橋寬41米。橋堍兩端各有石獅一對,但今北端隻有一隻。北端有石塔和碑亭各一座。此橋曾三次大修、重建:一是南宋紹定年間,二是明代正統年間,三是清代同治年間。如今雖然基本上已是同治年間所修之物,但其形製格局,仍保持原建時的許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