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5(1)(2 / 3)

內城是元大都城改建的。明軍攻克大都,變為一座府城,即北平,後來漸漸衰微,特別是城北更是荒涼,城市重心南移。因此當時徐達命拆除北城,南移五裏另築新城牆。後來又將城牆南移二裏,東西兩邊仍為元代的城牆。當時城周長四十六裏,城牆高12米,共設九門:東直門、朝陽門、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阜成門、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

皇城在內城的中間南側,周長十八裏,南為大明門,其兩角門為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東為“T”字形廣場,其中設中央機關,如宗人府、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鴻臚寺、欽天監等,西為五軍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和錦衣司等,其北為皇城正門承天門(清時改名天安門)。前設金水橋、華表石獅等。關於華表,須說一說它的曆史:華表在我國有很悠久的曆史,最早是在堯舜時代,但那時的華表是“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形似桔槔”(《古今注·問答釋義》),叫“誹謗木”。據《淮南子·主術訓》上說舜在各交通要道設立誹謗木,讓人民書其善否於木上,以表王者“納諫”。由於此木立於街道口,因此也成了一個標誌物。隨著曆史的發展,路標作用也就更大。秦始皇廢除誹謗木,統治者變得獨裁專製起來。漢代恢複,但已不是用來納諫,而是叫“桓表”,“舊亭傳於四角麵百步,築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柱出,高丈餘,貫柱四出”。後來“桓表”改名“華表”,則純屬標誌性了。漢以後,作為宮殿、橋梁、陵墓等的飾物,當然也是一種等級的表示。天安門(當時叫承天門)前後兩麵的兩對華表是明永樂年間所立的。柱身有雲龍圖案浮雕,柱上橫置雲板,再上為圓形的承露盤,盤上有一石獸。華表下設方形圍欄,均用漢白玉製成。承天門東為太廟,右為社稷壇,所謂“左祖右社”之製。現在太廟改為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改為中山公園。

北京城內街衢,幾乎都是正南北、正東西向的,小的叫胡同,據明末張自烈的《正字通》中說,“胡同”就是街道小巷之意。

明代北京皇宮,建築嚴整雄偉,金碧輝煌,舉世無雙。皇城裏麵是紫禁城,此城周長六裏,城高10米,裏外砌磚,碧水環城,波光倒影,四隅建有高聳的角樓,宮城四麵開門,南為午門,北為玄武門(清代改為神武門),兩側則為東華門和西華門。

關於紫禁城上的角樓,還有一段趣事。相傳明成祖朱棣一天夜裏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座動人的建築,美妙無比,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所組成。第二天,他就命匠人要照此樣建造,而且須在九天內完工,做不出來就殺頭。匠人心急如焚,正值一籌莫展,急得想尋短見之時,忽然遇見一位賣蟈蟈之籠的老人到匠人麵前說:“要不要買這個籠子?”匠人歎了一口氣說:“腦袋也快沒有了,還有心玩這個?”老人卻說,“這個籠子與眾不同,包你喜歡。”說著,將籠子往匠人眼前一舉,那匠人畢竟有經驗,此時已看出幾分名堂,於是就買下來。回家仔細一看,數了數,呀!正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而且是個美麗的建築樣式!他猛一想:“這興許是魯班顯靈,來救我了。”於是召集匠人,終於造就這美妙的角樓。

午門下城上樓,平麵呈“凹”字形,有漢宮雙闕的意象,中間三開門,旁邊各開一門,故又叫“五門”。城樓正中九間大廈,兩邊有廊廡、角亭,連同中間的廡殿重簷頂,五個屋頂,如五隻朱鳳齊飛,故曰“五鳳樓”。午門是皇帝頒詔宣旨及百官常朝之地。這裏也是處罰之地,所謂“廷杖”,元代就有,明代承之。廷杖是犯罪人縛兩腕,囚服逮至午門外杖所,列校百人,手執木棍,司禮監坐午門外西墀下左邊,錦衣衛使坐右邊,每五杖換一人。每喝一聲環列者大喊響應,聲震甸服。杖畢,受杖者血肉模糊,慘不忍睹。例如嘉靖三年(1524),群臣爭大禮儀,聚哭於左順門,朱厚熄大怒,命廷杖豐熙等一百三十四人,打死十七人。

這裏還要說說金水橋。北京故宮金水橋很多五鳳樓,但可以分為兩類:天安門、太廟、社稷壇前的,叫外金水橋,三孔拱券式,共七座;午門內太和門前的叫內金水橋,單孔拱券式,共五座。明永樂四年(1406),開始營建皇宮,紫禁城、皇城的南牆較元代時都要南移,使相互間距增加。設計師為了使拓展了的空間不顯得空曠單調,便精心設置了太廟、社稷壇、宮廷廣場及大朝門(太和門)前的建築設施,設禦河金水橋即屬此意。我們知道,明清時金水橋是宮禁“關隘”的標誌,不僅絕對不許百姓行走,就連官僚也不能隨便亂走,外金水橋正中那座叫“禦路橋”,最寬大,是專供皇帝用的;其兩旁的叫“王公橋”,是宗室親王通行的;再兩邊的叫“品級橋”,是三品以上文武大臣行走的;太廟和社稷壇處的叫“公生橋”,是四品以下的官僚走的。

內金水橋另外還有講究:從望柱上的飾物就可知其等級。中間主橋位於中軸線上,共有二十八根刻有雲龍的望柱。左右的四座,則用火焰紋,並刻有二十四道彎線,表示“二十四氣”之意。

午門內是“外朝”,有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謂之三大殿,兩邊又有文華、武英二殿列於東西兩側。三大殿有三次遭火災,三次重建。初建時三殿名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建三殿時改名。到了清代,又將此前三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明代時,皇帝在皇極門(太和門)聽政,禦座叫金台。皇帝升座後內使捧香爐於禦榻前,奏曰:“安定了!”然後奏政事。皇極門內居中正殿即皇極殿,殿內設禦座,殿前為丹陛,環以白石欄杆。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三大節及國家重大慶典,皇帝禦殿受百官朝賀。凡重大朝會、宴享、命將出師、臨軒策士等,多在皇極殿舉行禮儀。皇極殿後為中極殿,凡遇三大節等禮儀,皇帝先在中極殿冊封群臣禮畢,再出禦皇極殿。中極殿後為建極殿,冊封皇後、冊封太子頒詔時,皇帝先至建極殿袞冕,再到皇極殿升座。殿後有巨大的整塊雲龍陛石,重達二百多噸。這塊雲龍陛石是從北京故宮百裏外的房山運來的。如此重的石頭,在當時沒有機械運輸設備的情況下如何搬到此地呢?當時人們稱運此石非萬人不可。相傳有人想出個辦法:民夫們在嚴冬季節,沿途挖井汲井水潑於道路當中,結冰後用旱船拉運。拉旱船用騾馬千餘頭,分組排起來,敲鑼驚騾馬,一起使勁,終於運到了故宮。據明代的《兩宮鼎建記》中記載:“三殿中道階級大石……派順天八府民夫二萬,造旱船拽運。派同知通判縣佐貳督率之。每路掘井,以澆旱船資渴飲。計二十八日到京,官民之費,總計銀十一萬兩有餘。”

建極殿後為乾清門,裏麵即為“後三殿”: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乾清宮是皇帝寢宮,是皇帝皇後生活居住的地方。這裏在明代曾發生過重大事件:嘉靖二十一年(1542),一天夜裏,宮女楊金英等用黃絨繩勒嘉靖皇帝的脖子,氣息將絕,被皇後等趕來得救,吐血數升才醒。楊金英等被殺害。定製,乾清宮暖閣九間,每間上下兩層,設三床,共二十七床,皇帝隨意居寢,以防不測。但宮中事情又發生,萬曆皇帝駕崩,其子朱常洛繼位,他吃了李可灼所進的“紅丸”後,僅做了一個月的皇帝就死在乾清宮,這就是所謂“紅丸案”。朱常洛死後,朱由校登極,即天啟皇帝,此人好玩,常在月夜與太監一起到乾清宮基下的一個洞(即老虎洞)裏去玩。

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它與乾清宮之間有一正方形的建築,即交泰殿。這三座建築都是應《周易》中的說法,乾坤即天地、陰陽,交泰即“天地交泰”,陰陽和諧之意。

後三殿東西兩邊即為後宮,所謂東六宮、西六宮,裏麵養著宮女、太監成千上萬。其他建築不再細說,圖6—7是故宮的總平麵圖,但所標均為清代的名稱。

1644年清兵入關,滅明改清,都城及皇宮仍在此,僅改建、重建一些建築,並改掉了許多名字。

清朝統治者自知靠一時的軍事實力,要統治全國,畢竟勢單力薄,所以它要聯合漢、蒙諸族,才能保安。因此,皇宮中的建築取名多有“和”字,求“和”,方能長治久安,永保江山。

順治二年(1645)五月,重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依次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另外,皇宮中各殿宇和門匾額,都用滿漢兩種文字。

前三殿的主殿太和殿,於康熙年間兩次重建。建築形製為最高等級,重簷廡殿頂,上設黃色琉璃瓦,屋角走獸數十個。建築用十一開間,也是最多的。清代時,這裏是大朝之所,每年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及慶典、朝會、宴饗、命將、頒朔之禮等,都在太和殿舉行。中和殿是纂修《玉牒》(皇室譜係)舉行告成儀式之處(每十年一次)。保和殿,清代時每年新春在此舉行賜外藩蒙古王公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