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5(1)(3 / 3)

前三殿之東為文華殿,此殿為經筵之所。文華殿後,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文淵閣,藏《四庫全書》。蘭大殿右為武英殿,為皇帝齋戒和召見大臣之地。清代武英殿又為修書處,康熙年間在此編纂《古今圖書集成》。殿後的“虎殿”是皇帝去世後停放棺槨的地方。

“後三殿”在清代有較大的變動,順治十三年(1656)按滿族的習俗,仿盛京(今沈陽)清寧宮,對坤寧宮進行改造。將菱花窗改為窗紙糊在窗欞外的吊搭窗。宮內西部沿著南、西、北三麵牆設連通大炕,在這裏祭祀釋迦牟尼、關雲長和蒙古神等。大祭之日,皇帝和皇後親自參加。宮內中部是祭神吃肉之處,北邊有灶,在此設大鍋煮肉蒸糕。每次大祭畢,皇帝與參加祭祀的諸王、貝勒、尚書等在此食肉和糕。宮的東部為東暖閣,是皇帝與皇後結婚的洞房。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帝就在這裏婚合。

養心殿在宮中是一座最特殊的建築,它位於乾清門的西側,是連接前三殿和後三殿的重要樞紐。這一組建築本來是皇帝修心養性之所,但到了清代雍正時,則作用就大不相同了。本來皇帝起居內務都在“後三殿”,但自雍正開始,用兵西北,戰事頻繁,故增設軍機處,設在緊靠內廷的乾清門廣場,便於隨時召見軍機大臣,所以雍正皇帝就由後三殿改到養心殿來居住,起居政務都在此處。

養心殿是一組建築群落,正門叫遵義門。養心殿東麵隔一條長街就與乾清宮相接,北則為西六宮,南東則是緊接乾清門廣場的軍機處。這一組建築由兩個院落組成。遵義門內有琉璃影壁,後麵就是外院,四周建值房,院北過養心門,裏麵是內院。院子的當中是一座壯觀的大殿,金色琉璃瓦,高高的台基,殿前聳立六間抱廈,這就是養心殿。兩側有東、西配殿,它們屋宇相連,組成一個三合院。養心殿後是寢宮,左右是體順堂和燕禧堂兩朵殿,朵殿兩側是廡房,一直向南部延伸。後寢宮及朵殿、廡房也形成一個三合院,並把養心殿及其東西配房緊緊地包圍在中間,好似兩個三合院套在一起。養心殿前部三合院為皇帝政務用房。院內有陳設,如日晷、銅爐、三頭鶴香爐、銅缸等。後寢宮和朵殿等為皇帝後妃生活起居用房,空間不大,很有生活情趣。

養心殿東暖閣內,麵西處設兩個寶座,中間有一道黃紗簾,慈禧太後就在此垂簾聽政。養心殿西暖閣分隔成幾個小屋,其中較大的一間懸掛著雍正所寫“勤政親賢”匾,這是養心殿中最小的辦公場所。皇帝召見軍機大臣等重要官員商議絕密大事就在這裏,為了遮擋視線,還在窗外的抱廈中置木製屏壁,可謂“密室”。

養心殿具有這許多特點,所以雍正以後,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帝,直到年幼的宣統帝,都在此生活,處理政務。

在故宮的東北,有一處宮殿叫寧壽宮,在此建築前的西麵,乾隆時建造了一個小花園,叫寧壽宮西路花園,又叫乾隆花園,小巧精致。這座園林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92),四年後建成,是為乾隆做滿六十年皇帝而建,後來他就在這裏歸政養尊,做“太上皇”了。園的正門叫衍祺門,是用湖石堆出的山屏。殿後即是一座古雅的建築——古華軒。軒西有亭名曰禊賞亭。這是仿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紹興蘭亭“修禊賞樂”而建的流杯亭,流觴曲水、飲酒賦詩。亭對麵有假山,山頂建承露台,山下有洞,過山洞是一小齋,曰抑齋,是乾隆晚年靜坐養性之處。古華軒北有垂花門,裏麵是個三合院式的空間,正房叫遂初堂,堂之後又是假山,山頂有亭,挺拔秀麗,即聳秀亭。這裏地勢較高,可以望見林木蔥鬱,遠處隱約可見金碧輝煌的殿宇,故有飄飄然如臨仙境之感。假山之北有萃賞樓。樓北又是假山,山正中一梅花亭,亭形五柱五脊,形似梅花,十分別致。山北有園中最大的建築——符望閣,雕梁畫棟,端莊華麗。由於建築內有隔擋,人行其間,轉彎抹角,不知方向,故有“迷樓”之稱。這是一個南北向十分狹長的花園,南北長100餘米,東西寬不足40米。最北即最後,乃是倦勤齋,這裏有一個小院,弧形牆麵,上有琉璃磚漏窗。中有一門,八角形,入門有一玲瓏精致的建築:竹香館。空間雖小但布置得秀巧和諧,十分注重園林空間手法,多是從江南園林手法中學來的。

相傳北京故宮裏有房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為什麼造這個數?據說天上宮殿有一萬間,世間皇帝須比天上的少一些。而這“半間”在何處呢?那就是文淵閣下西頭的一小間。但北京故宮數百年來屢有圮建,所以據1955年統計,如今有房八千六百六十二間(那小小的半間也算做一間)。

北京故宮紫禁城的北門是神武門(明代叫玄武門,清代因避諱“玄”字而改),出門向北,過禦河,對麵為北上門,可上景山。這裏本是元代的“精苑”。景山早在元代建大都時由人工堆出來,原名“青山”。明代加以擴建而成今貌。據說這裏堆有許多煤以備用,故亦稱“煤山”。清代在後山增建了宮殿,在山上建亭,並改名萬壽山。後來因這裏種林植樹,秀色滿目,風景如畫,所以又叫景山。山上有五峰,每峰有亭,中峰最高,叫萬春亭,東二亭名曰“周賞”、“觀妙”,西二亭名曰“富覽”、“輯芳”。中峰高近46米,站在高處,俯視故宮,軸線明確,屋頂琉璃,金碧輝煌,東方泱泱大國宮殿造型,曆曆在目。

景山東麓,原有一棵不太高的樹,樹周有一道紅牆圍繞著,據說這就是當年崇禎皇帝自縊之處。明崇禎十七年(1644)3月19日清晨,崇禎帝朱由檢慌慌張張逃出皇宮(李白成起義軍攻入皇城),未戴皇冠,披頭散發,一隻腳穿鞋,另一隻鞋子在路上掉了,來到景山自語道:“我待臣下也不薄,今日到這步田地,群臣為什麼沒有一個跟我一起盡節!”然後解下腰帶,吊死在老槐樹下。後來在此為他樹一碑“明毅宗殉國處”。建國後改換木牌,上寫“明崇禎帝自縊處”。古槐樹在“文革”期間被搞死,近補植新槐,十餘年後已亭亭如蓋。

沈陽故宮

滿族是金的後裔,在未入關之前存在於東北一帶。大約在公元17世紀初,滿人勢力漸強。女真族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於1616年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至1636年改國號為清。後金天命十年(1625),定都城為盛京,即今之沈陽。盛京滿語之意為“興盛的城市”。滿清入關前,在此建都達十九年餘,直到1644年入關,遷都為北京。盛京(沈陽)時代的清王朝已十分強大,故城中建築相當講究。城內建有舉世聞名而又具有滿族建築特征的宮殿:沈陽清故宮,還有“盛京三陵”:福陵、昭陵、永陵。有佛教喇嘛廟實勝寺,以及諸政府機構,如內三院後(改為“六部”)和皇家園林等。

沈陽故宮大體可分為三大部分:東路、中路、西路,分別用三條縱軸線布局。

東路部分以大政殿為主,兩邊分立十王亭,為努爾哈赤時期所建。大政殿建於1625年左右,初時名為“篤恭殿”,康熙時改為大政殿。平麵拔腳重簷攢尖頂,須彌座台基,每邊長9米,高15米,正南有禦路。建築周邊有廊,殿內有精巧的鬥拱和天花藻井。外環井口的方光內有繪作梵文字樣;內環井口的圓光內繪作福、祿、壽、喜等字樣。外簷五鋪作鬥棋,梁架作“和璽”彩畫,屋頂為黃琉璃瓦,南麵中間二柱為盤龍柱。大政殿是努爾哈赤王朝舉行大典的地方。十王亭除北端的兩翼王亭外,其餘八亭依八旗序列設置,這是努爾哈赤召集八旗王商議國事、供八旗王辦公的地方。這些建築的形式布局,尚留有古遊牧民族氈包形式特征。每個建築平麵均為正方形,三麵是牆,正麵辟隔門,周圍出廊。角柱為圓,中柱為方,內部梁架為月梁卷棚式,外觀則為起脊歇山頂。

沈陽故宮中路是主要建築群。南麵大清門為故宮正門,入大清門經禦道直達崇政殿,這是宮的正殿。1636年,皇太極在此即位,將後金改為大清。崇政殿為五間九檁,前後有廊,硬山式屋頂,上設黃色琉璃瓦。殿前設大月台。殿內“徹上明造”(無藻井),以增加室內空間的高度。殿兩側有左右翊門,各三間,也用硬山頂,上設黃色琉璃瓦。崇政殿及右翊門,其建築裝飾是十分考究的。山牆搏風及垂脊設有許多琉璃雕刻,與山牆基座的簡潔形式形成對比,可謂繁簡得體,比例也十分協調,可見滿清後金與漢地建築文化已十分相近。從宮廷建築來說,做得華麗多彩,如崇政殿正麵廊簷上的裝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崇政殿前左右各有閣,與大清門一起組成四合院。北麵有鳳凰樓,此樓建於天聰年間,康熙二十一年(1680)重修。這裏是舉行宴會的地方。後來遷都北京,這裏改為置放玉璽和帝王像的地方。

西路建築也是中軸線布局,自南向北為嘉蔭堂、文溯閣及仰熙齋等建築。這一組建築造得很晚,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增建的。嘉蔭堂是帝王們看戲的地方,四合院形式,南側有戲台。文溯閣是存放《四庫全書》的地方(這是一部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叢書,須七個書樓來存放,除了這個文溯閣外,還有文淵閣、文源閣、文津閣、文宗閣、文彙閣及文瀾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