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5(2)
明清的社稷壇廟
北京天壇和社稷壇
天壇位於北京外城永定門內東側,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的地方。天壇的位置之所以選在此地,是效法漢代以來天子赴南郊祭天之禮。皇帝“謹於事天,凡郊祀靡不親行”,每年都要定期到天壇舉行祭天祀穀之典禮。
天壇的總體布局按天圓地方進行布置。外周有兩重牆垣圍繞,北牆為圓弧形,南牆呈直角方形。正門設在西牆,在正門南側有齋宮,是皇帝齋戒沐浴的場所。壇內主要建築呈南北向縱軸線布局。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圜丘和祈年殿,兩者之間有“丹陛橋”,是一條寬30米、高4米、長360米的磚砌大道。大道兩邊植鬆柏,林木高大,枝葉繁茂,似有“天境”之感。在這兩座主要建築之間的中軸線上還有一座建築皇穹宇,這裏是供奉“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
皇帝每年到天壇來“郊祀”共有三次:正月上辛日,皇帝要到祈年殿舉行祈穀禮,祈禱皇天上帝保佑五穀豐登;四月吉日至圜丘舉行雩禮,為百穀祈求膏雨;冬至,至圜丘舉行告祀禮,稟告五穀豐登,感謝上天。
圜丘。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改建,至今已近470年了。這是一座高大的圓形石台,高三層,象征“天”。祭天須露祭,台上不能造房子。台由青石砌成,石頭的數目以“九”為基數。長度也以“九”計:石台上層壇麵直徑九丈,中層為十五丈,下層為二十一丈。壇麵鋪石,最中心是一塊圓石,外鋪九塊扇形青石成環狀,再外一圈共十八塊。然後每擴一圈遞增九塊。中層與下層各砌九圈,三層共砌二十七圈,底層最外圈用石二百四十三塊,總計用石三千四百另三塊。每層石台各設四門,門前各有台階九級。欄杆闌板也以九數遞增:上層每麵九塊,四麵三十六塊;中層每麵十八塊,四麵七十二塊;下層每麵二十七塊,四麵一百另八塊。總共二百一十六塊。圜丘上層中心圓石叫太極石,有“億兆景從”之說,這是一個科學古跡:當你站在太極石上輕輕呼喚一聲,立即從四麵八方傳來回聲,好似眾人齊鳴,一呼百應。古代帝王附會是皇天上帝在向凡間發“聖諭”。其實這種現象是聲波被阻的回音,與在曠野深山及高大建築旁呼喊時聽到回聲的道理一樣,隻是單回音和複回音的不同而已。這是圜丘的特殊地勢所決定的,因為天壇南部的中心點,就是圜丘上的中心石。台很高,台下四周又有不同形狀和高度的牆以及牆外的宮殿、林木等,使聲浪回傳,似有萬眾呼應之感。
圜丘外有兩層矮牆,叫譴牆。外層方形,叫外譴;內層圓形,叫內譴。這個設計構思相當巧妙,意即變“自下而上”為“自外而內”。
在內牆的東西隅,有一座用綠色琉璃磚砌成的燔爐,這是皇帝祭天時燒鬆柏木和送燎時燒祝板(祭文)、祝帛(綢幅)之處。旁邊還有瘞坎,祭天儀式結束後,把供的全牛的尾巴割下,和牛血、牛毛都埋入坎中,象征人類早期吃生肉茹毛飲血之意。在爐前一字排開八座燎爐,在壇東西壝內門左右又各列一座鐵燎爐。這十二座鐵燎爐是祭天時焚燒鬆柏木的器具。其時爐中生火焰,照明全壇,清香宜人。明代嘉靖年間,一些出入宮廷的道士說,鬆柏燒時會劈啪作響,象征“淨壇除邪”,青煙升騰直達天穹。嘉靖皇帝朱厚熄一心想長生不老,所以祭天儀式十分隆重。皇帝祭天之舉,隨著清代封建王朝的覆亡而絕跡。可是,竊國大盜袁世凱做“皇帝夢”,為複辟帝製,便以帝王之禮去天壇祭天,演出一場鬧劇,反而更為臭名昭著。
祈年殿。位於丹陛橋的北端。這一組主體建築總體布局是院落式的,位於院子南北中軸線偏北處。院子呈長方形,四周有圍牆,東西有門,對稱設置,南側為主門,即祈年門,北麵設皇乾殿。在院子的東南角,設有瘞坎、燔柴爐等,均為祭天時所用之物。進入祈年門,左右兩邊對稱地設置廊廡。向北正中即祈年殿。
祈年殿建在三層漢白玉台基之上,每層石台欄杆分別刻有龍、鳳、雲等圖案。石台中央即祈年殿,這是一座三重簷圓攢尖式屋頂的建築。平麵直徑26米,總高38米。三層圓頂用青色琉璃瓦鋪麵,逐層向上,象征天,形成很和諧的建築外輪廓。如果從祈年門內院子南端望祈年殿,視線仰角約26度,這正是觀看祈年殿的最佳視角,建築形象最為動人。古代建此殿時雖未必從這樣的美學角度出發,但建成後有此效果,這說明我國古代建築的形式美多出於經驗。中國古代的建築美的追求,是從觀念、象征出發的。相傳明代建此殿時屋頂用三種顏色的琉璃瓦:上為藍色,象征天;中為黃色,象征土、大地;下為綠,象征草地、林木。清代乾隆年間此殿大修,改為三層屋頂全部是藍色琉璃瓦,則形式更統一,簡潔不雜。
大殿以十二根簷柱支托下層屋簷表示十二個時辰;十二根外金柱支托中層圓頂表示十二個月;簷柱和外金柱共二十四根,表示二十四個節氣;四根盤龍金柱支托上層圓頂表示一年四季。柱子層層向上,結構奇妙,額枋、鬥拱等部件均繪絢麗的彩畫,富麗而又莊重。上層圓頂部分,先在四根盤龍金柱上作四方形梁架,再在抹角梁處設童柱、梁架,然後在上置彎曲的檁枋墊板,鋪上椽板、筒瓦,形成圓攢尖屋頂。藻井正中呈一圓井,裏麵刻滿龍鳳圖案。大殿周圍設格扇門,中間放一長案,一把皇座,一架圍屏,內放神祇牌位,東首設兩套屏風、大椅、長桌,供奉帝王先祖,西首圍屏前有硬木寶座,上刻精美的圖案、山水、人物、建築等。這裏是帝王祭天時休息的地方。
皇穹宇。是供奉“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每年祭天時,皇帝從裏麵請出天神牌位,到圜丘演禮,禮畢奉還原處。明嘉靖九年(1530)創建時叫泰神殿,後來改名皇穹宇。其中牆頂、門樓、殿瓦等在明代時用的是綠色琉璃瓦。圍牆的牆身及宮門左右垛牆等均為青灰色。清乾隆十七年(1752)大修時將殿頂改為黃銅貼真金葉九層,門樓、殿瓦、牆頂均為藍色琉璃瓦,圍牆的牆身和宮門左右垛牆則用藍色琉璃磚嵌砌。
皇穹宇宮門為三拱並列,上設殿脊式頂。四周圍牆是圓形的,象征天。牆內有回音壁。若兩人站在東、西配殿後靠圍牆處,雖不能相互看見,但可以向牆對話,相互均能清晰聽見說話聲。這是由於聲音在圍牆麵上經多次反射“爬行”到對方的耳朵之故。
除了天壇外,在北京還有地壇(在城之北)、日壇(在城之東)、月壇(在城之西),不再細說。但還有一座壇非說不可,即位於北京故宮西南側的社稷壇,在如今北京中山公園處。《周禮·考工記》中“左祖右社”,社就是社稷耘。社稷在我國古代是重要的神祇。《白虎通義》中說:“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上尊。稷,五穀之長,故封社稷而祭之也。”社稷是兩個神(土地和莊稼),以埋在社稷壇中央的一塊長石和一根長木為象征。社稷的配位上,有兩位專事農業的神。位於太社的叫句龍,是神農氏的十一世孫,能辨別土壤,以利作物。相傳他在顓頊高陽氏時任“土正”,後世尊他為後土。位於太稷的叫棄,精通農時種植,相傳他的母親是邰氏女薑螈,她在一次郊遊時踏上地麵上一隻很大的足跡,就有孕了,於是生下一男孩。這孩子沒有父親,被拋棄在荒郊,因此人們叫他“棄”。棄喜農事,把野生植物改造成穀子在田裏播種,於是就有了五穀供人們食用。相傳今山西稷王山有五色石,是棄在當年留下的種子,叫“五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