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築曆史大展出5(2)(3 / 3)

孔廟後部的東、西兩麵有明代修建的承聖門和啟聖門。承聖門內有詩禮堂,為紀念孔子對他兒子孔鯉的“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教誨而建,為孔子後人學習《詩》禮之所。

除了山東曲阜孔廟以外,從全國來說,南方也有一處有名的孔廟,即浙江衢州的“南孔廟”。北宋末年,金人入主中原,宋室倉皇南渡。當時宋高宗移行宮於揚州(1128年),於十一月在此舉行郊祀,召孔子四十八世孫衍聖公孔端友及其父孔傳陪祀。後來抵臨安,孔端友率部分孔子後裔居浙江衢州,不久就在此建孔廟,從此這裏就成了孔子後裔“第二故鄉”,成為孔氏南宗。

衢州孔廟位於市區東北新橋街東端。廟宇建築占地十餘畝,今之基址為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始建,而建築基本上是清代道光年間大規模修建後的格局,但今之建築物已是晚清之物。

照壁孔廟照壁稱“萬仞宮牆”,表示孔聖人格崇高、學問博大。此牆位於孔廟主軸線的南端,新橋街在照壁與廟門之間穿過。在建築上照壁既使入口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同時又與公共街區保持緊密聯係。

先聖廟門這是家廟的大門。三開間門廳建築,單簷歇山頂,兩側連接八字形牆垣,正對照壁。進入第一進院落,內有古銀杏數株,高大挺拔,增添了孔廟的古雅肅穆之氣。右側牆上嵌有石碑七塊,內容是曆代修廟情況。

大成門明弘治年間有記載,正德末年家廟遷至西安縣學舊址後改為儀門。為硬山屋頂,三開間加兩挾屋,進深五檁。前後簷設石柱,月梁形闌額,各間於脊檁處設直實榻大門。從明正德《詔建衢州孔氏家廟》及清康熙孔氏家廟圖來看,明代的大成門為重簷歇山頂建築,到了清初已改成單簷歇山,如今又變為硬山屋頂,這是清末大修之物。三開間加兩挾屋,這種型製恰與金代時曲阜北宗孔廟大成門相同。

大成殿此殿為孔廟主體建築,位於第二進院落。院內古柏虯枝纏結,古雅非凡。東西廡各為九開間。明代弘治年間,東廡為待賓之所,西廡為孔氏家塾。以後隨著家廟規模的擴大,東西廡改祀孟子、顏子、曾子等先哲,今為文物陳列室。外有甬道,甬道盡端是佾台,是祭孔子時歌舞禮樂之地。由此拾級而上,便是大成殿。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上,重簷歇山頂,巍峨莊嚴。大成殿寬166米,深165米,近正方形平麵。梁架結構,上簷九架梁架,前後雙步廊用四柱,下簷亦為雙步廊,脊檁至室內地麵高約10米。內部空間高敞,結構簡樸無華,亦無鬥拱。大成殿上鋪灰色筒瓦,簷部施勾頭滴水,翼角發戧起翹。

其餘建築有思魯殿、起聖祠、極功祠、五支祠、襲封祠等。

南孔廟在全國諸多孔廟中是很有地位和特色的。首先,這裏的建築布局以儒教禮製為準則,以“正”為出發點,所以用中軸線對稱布局,在大成殿主中軸線旁,另外又有數條次中軸線相依排列,使建築總體排列整齊,如“正”字。

其次,從建築規製上看,十分注重倫理等級。雖然南孔廟的建築規模不及曲阜孔廟,但也有萬仞宮牆、廟門、大成門、大成殿、寢殿、崇聖祠、禦書樓;孔府等。

“文革”期間,南孔廟遭到嚴重的破壞,欞星門等建築被毀,碑刻及其他文物多有毀、失,存之不足半數。撥亂反正後,國家撥款重修南孔廟,大成門、大成殿、思魯閣、東廡、西廡等,均得到修葺,並重建廟門,基本上恢複其形製。這是值得慶幸的。

泰安岱廟

巍巍泰山腳下有座岱廟,岱廟中的天貺殿是我國三大殿宇之一(另為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岱廟位於泰山之南的泰安市北,又稱泰廟或嶽廟,屬於中國古代壇廟一類的建築(亦可歸屬道教),是曆代帝王祭祀泰山舉行大典之地。

岱廟創建年代很久遠了,史書上稱“秦既作峙”、“漢亦起宮”,後來曆朝曆代,進行過無數次的修整、擴建,到明清時,總麵積達96000餘平方米。

岱廟總體布局規整莊嚴,正南中間為正陽門,東西設掖門,東為“仰高”,西為“見大”。岱廟還有東、西、北三門。東門叫“青陽門”,又叫“東華門”;西門叫“素景門”,又叫“西華門”;北門叫“魯瞻門”,又叫“後宰門”。從正陽門入,裏麵是一個院落,正北為“配天門”。門外一對銅獅雄踞左右。由此往東走,通過“炳靈門”,便是漢柏院,六株粗大的漢柏聳立院內,相傳還是清乾隆弘曆。禦製的《漢柏圖》及題詩石碑,詠讚了漢柏的古雅挺秀。

由漢柏院向北走,通過小花園便是“駐蹕亭”。過去這裏是皇帝祭祀岱廟和泰山時居住之地,原名迎賓堂也叫東禦座,清乾隆三十五年(1780)始改為今名,現在這裏是支物展覽館。

天貺殿是岱廟的主殿,建築雕梁畫棟,廡殿重簷頂,上設黃瓦,彩繪鬥栱,可謂金碧輝煌,是我國古代“三大殿”之一。相傳大中祥符元年(1008)正月、六月,兩次發現“天書”,故於次年封禪泰山,敕建此殿。

“天貺”即天賜。古時候以六月六日為天貺節,始於宋。真宗皇帝因恥於澶淵與契丹盟約,欲得“天瑞”以封禪泰山諸地,鎮服四海,乃偽托夢見神人降“天書”,其實都是王欽若等所偽造的。後來真宗遂以第二次降天書的六月六日定為天貺節,令京師斷屠一天,率百官行香於上清宮。從此以後,上行下效,都以六月六日為天貺節。

天貺殿九開間,高223米,寬487米,深198米,總麵積約800平方米。殿前有高出地麵1米多的500餘平方米的“品級台”。台中央置明萬曆時的香爐和一對龍鳳花紋的大鐵桶;緊連“品級台”的露台上,有金朝獻的九塊“玲瓏怪石”。大殿正中懸掛東嶽大帝畫像。北、東、西三麵牆上有巨幅壁畫,名為“啟蹕回鑾圖”。壁畫高33米,長62米,以龍鳳之筆描繪東嶽大帝出巡之盛況。東部壁畫表現大帝從宮中出巡,名“啟蹕圖”;西部壁畫表現大帝回宮,名“回鑾圖”。據考證均為宋代之作。大殿在金、明兩代均遭火災。壁畫雖為原物,其中也有後人補的。“啟蹕圖”中的人物達二百九十九人;“回鑾圖”中人物更多,共三百三十一人。畫中人物身份和姿態各不相同。眾多的馬匹、駱駝、獅子、麒麟、白象等,也都畫得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畫中有峻峭的山嶺、茂密的林木、湍急的河流以及宮殿樓閣等。畫麵布局嚴謹,疏密得體,筆法流暢,是為壁畫中之上品。

天貺殿左側有銅亭,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鑄。此銅亭與北京、昆明及武當山的銅亭合為我國四大銅亭。岱廟內還有數量很多的碑刻,自秦代至晚清,數千年間積累起來,甚為可貴。最早的是秦李斯小篆《泰山石刻》(又叫《泰山秦碑》),為李斯親筆所書,原立於泰山之頂,後移至岱廟。其餘如《張遷碑》、《孫夫人碑》等,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