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著名科學名家5(2)(1 / 3)

第二章著名科學名家5(2)

宋應星科技研究的幾個特點

科技巨著《天工開物》的寫成,不是偶然的。明朝時社會生產力有所發展,農業特別是手工業生產有明顯增長,工場規模擴大了,工商城鎮多起來了,國內交通相當便利,海外貿易也隨著航海技術的發達而開展起來,這一切,都是有利於科學技術交流的客觀條件。宋應星關心國計民生,反對空談,不為功名利祿所束縛,在一定程度上衝破了所謂“上智下愚”的剝削階級偏見,重視生產勞動,比較地接近勞動人民,這些主觀條件,使他能在科技研究方麵走上正確的途徑。與此相聯係,宋應星的科技研究工作具有這樣幾個特點和優點。

其一,重視實地考察和實踐: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的序言中表示了對那些食古不化、徒有虛名、不務實際的人的鄙視。他說,世上一些所謂“聰明博學”者,往往對常見的棗花梨花還分不清楚,卻胡亂猜測古書上所記楚昭王看到的萍實是什麼樣子,連鑄鍋的模型都很少接觸,卻妄談春秋時候的寶鼎,這種人是不足效法的。他認為要進行研究,不能隻靠別人說的和寫的。他指出,明代中原統一,比東晉、南宋時國內分裂的局麵好得多,從雲南到遼東,從嶺南到燕北,交通暢通,“為方萬裏中,何事何物不可見見聞聞”。因此,他為了了解各項生產技術,盡可能進行實地考察。如為了研究紡織生產,他走訪了許多紡織業工場作坊,仔細觀察各種機械的結構尺寸和操作方法,畫下了多幅生產圖和機械圖,而且弄清了從養蠶、繅絲、種棉到紡織成品的來龍去脈。通過仔細的觀察,他對蠶蛹變成蠶蛾,破繭而出,雌雄交尾,一隻雌蛾產卵約二百餘粒等等,連同時間變化,作了生動具體的描述。

在介紹種蔗經驗時,宋應星強調要“試驗土色”,要親嚐土味,味苦的不宜種蔗。但山裏河流上遊的壩地,即使土味甜也不行,因為山氣寒冷,溫度不適宜。最好是陽光充足的下流河壩地,要沙壤土,不要黃泥土,等等。這都是他經過實地考察而總結出來的蔗農多年積累下來的有用經驗。

宋應星在“膏液”卷中,記下了經過試驗的十多種榨油原料的出油率。又說,“其他未窮究試驗”的,還有待以後補記。他在“佳兵”卷中提到古書上講的,烽火台上狼糞燒的煙能迎風直上,江豚骨灰能逆風燃燒;他認為對這種傳聞不能輕易下結論,“皆須試見而後詳之”。可見,他對於沒有試驗過的東西,是采取慎重態度的。

其二,請教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勞動者: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一再讚頌直接生產者的創造性勞動。他表示:上古神農氏有無其人雖不得而知,但那些最早種植五穀、培育良種的“先農”,的確配得上神農的稱號。他欽佩地說:耕田施肥要掌握好氣候變化,“在老農心計也”;江南農民創造的“水碓之法巧絕”;絲織工匠織出的花色“人巧備矣”。他還讚揚老采煤工對地下礦藏“從土麵能辨有無之色”。

宋應星經常到各地農村請教老農,到手工業生產現場走訪工匠師傅,這樣,才能對各種生產過程的細節、工藝要點、許多機械的構造和性能,以及生產中呈現出來的物理作用和化學變化等,有比較深切的了解,他甚至還了解到一些工藝技術的秘訣。例如,用紅花染過的絲綢如要褪色,可將所染絲綢浸濕,滴上幾十點堿水或稻灰水,紅色就會退淨,將所得色水用綠豆粉吸收起來,再用來染紅色,就不會褪色了’。這種方法“染家以為秘訣,不以告人”。在封建行會習氣濃厚、工場主嚴格保守技術秘密的情況下,宋應星能了解到一些技術秘訣,這正是他不恥下問,在虛心求教於工匠方麵做了深入細致的工作的結果。

其三,注重實用:宋應星對於同廣大人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產品和技術,記述較詳細;而對於專供達官貴人享受的用品,則記述簡略。例如,他詳述了供多數人食用的水稻品種,最後說,“香稻一種,取其芳氣,以供貴人,收實甚少,滋益全無,不足尚也”。他重視廣大人民穿著的布衣、棉衣,而對皇帝穿的“龍袍”,隻說比普通織品多費工本數十倍,至於如何製作,則以“不可得而詳考”一筆帶過。他對於普通人“日用必需”的杯盤等器皿的生產,記述頗詳;而對於“不適實用”的供擺設的瓷器則講得很簡略。在述及專供皇家用的琉璃瓦“其土必取於太平府”(今安徽當塗、蕪湖一帶)時,他加了一條抨擊統治者的夾注,指出製瓦和造皇陵,都要取土於其地,舟運三千裏方達京師,承運的官吏除了摻沙作偽,一路上拉民夫,搶民船,“雇役擄舡之擾,害不可極”。關於“窯變”的附錄中,他記載了正德年間(1506~1521)陶瓷工匠因為造不出供皇帝用的一種叫“宣紅”的瓷器,以致“身家俱喪”,甚至跳入窯中“自焚”的悲劇,從而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罪惡。可以看出,宋應星注重實用技術,是同關心民間生活聯係在一起的。

其四,重視數據:由於封建製度的束縛和輕視生產技藝的儒學傳統的影響,在我國古代,科技著作不僅數量少,而且大都缺乏具體的數據。而掌握數據,是使研究內容具有科學性的條件之一。《天工開物》中記錄了一百三十多項技術經濟數字,這就增強了本書的科學價值。這些數字包括農業方麵的農時、田間管理、單位麵積產量,手工業方麵的各種生產工具的大小尺寸、材料消耗、使用壽命、材料配方、經濟效率以及不同物質的物理性能,等等。例如書中所記各種銅鋅合金的配方,至今仍有參考價值;特別是黃銅配方比例,同現代采用的配方非常接近。當然《天工開物》中所記的不少數字並不一定都精確,但這些記述足以說明宋應星對數據的重視。而且,這些技術經濟數字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的總結,是了解我國古代工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