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各國曆史1(3)(2 / 3)

漢武帝劉徹為防禦匈奴,加強了北方邊郡的守衛。元朔元年(前128),一度在遼東塞外置蒼海郡,但三年後即罷撤。元封二年(前109),武帝令涉何出使朝鮮,詔諭其王衛右渠(衛滿之孫)。涉何在歸途中殺死護送他的使者,詭稱斬朝鮮將以邀功。這種錯誤行為引起了漢與朝鮮的武裝衝突。武帝遣楊仆將水軍五萬自齊跨越勃海,左將軍荀彘將陸軍自遼東南下渡鴨綠江,夾擊王險城。次年夏,荀彘始擊敗朝鮮軍,陷其都城。漢在其地設置四個郡:樂浪郡(或謂因古時東方有“良夷”之稱而得名),以王險城為中心,統治鴨綠江(古稱馬訾水)以南、清川江南北最富裕的地方;也就是箕氏朝鮮幾世紀以來所統治的地方;臨屯郡,統治以涉貉為主體的部族,在樂浪郡以東;玄菟郡,統治東臨日本海的南沃沮部族;真番郡,統治樂浪以南的真番部族。四郡的土地包括半島的絕大部分,隻有東南角名曰辰韓的一小塊地方尚獨立。

昭帝始元五年(前82)罷真番郡。元鳳六年(前75)又罷臨屯郡,同時把玄菟郡從圖們江南的舊地移至鴨綠江北、遼東郡東,其治所在渾河上遊、遼寧新賓附近,僅領三縣,從此樂浪郡便成為朝鮮半島上的主要漢郡。西漢時領縣二十五,東漢時減至十八。漢末,公孫康據有遼東,割樂浪郡之一部分置帶方郡,領縣再次減少。自樂浪始置郡,至為高句麗所並,前後凡四百餘年(前108~313)。在這樣長的時間內,漢文化大量輸入朝鮮,不僅見於文字記錄,而且從朝鮮境內許多漢墓出土的封泥、印章、兵器、漆器、織物以及瓦當等,也能充分證明。同時,朝鮮古文化也輸入到了遼東、遼西及幽州各郡。

古代中國對日本的泛稱。首見於《山海經》。《漢書·地理誌》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可能指以北九州為中心的許多小部落國家。《後漢書·倭傳》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1784年在福岡市誌賀島發現的“漢委奴國王”金印證實了此事。一般認為,“委(倭)奴國”即北九州博多附近的儺縣。這說明公元1世紀中,日本北九州一帶已與漢朝交通。

桓帝、靈帝時期(147~189),倭國出現了女王卑彌呼治下的邪馬台國,轄有伊都國、奴國、斯馬國等二十多個小國。另外,日本列島上還有不屬邪馬台國統禦的拘奴國。關於邪馬台國的位置,日本學界有九州說和大和說之爭,迄未定論。曹魏正始年間(240~248),卑彌呼死,國亂,漸衰,中斷了與中國的交往。

扶南

中國史籍所載1~7世紀印度支那半島南部的古國名。三國時康泰(見朱應、康泰)的《扶南傳》、萬震的《南州異物誌》以及陳壽的《三國誌》已見著錄(或謂東漢楊孚的《異物誌》最早)。又作夫南、跋南。學界多主張該名係吉蔑(khmer,今譯高棉)族古語Bnum(Vnun)或現代語Phnōm的對音,意為“山嶽”。約在1世紀初建國。其領土當包括今柬埔寨以及越南南部、泰國東南部一帶,鼎盛時達老撾南部、泰國西部乃至馬來半島南端。

自223年(三國孫吳黃武四年)至588年(南朝陳禎明二年),扶南不斷遣使來華,同時也與貴霜王朝有聯係。3世紀中期,朱應、康泰奉吳大帝孫權之命出使該國,回國後著有《扶南傳》、《扶南異物誌》。504年(梁天監三年),梁武帝曾授其國王憍陳如闍耶跋摩以安南將軍、扶南王之號。扶南和中國的經濟、文化聯係頗為頻繁。“扶南大舶”遠近聞名,“扶南樂”早在三國時即傳入中國,隋代和唐初被列為九部樂之一。南北朝時期,扶南僧人宋華在扶南館等處澤經,番禺(今廣東廣州)的佛寺中曾供有扶南國所造石像。6世紀下半期,其北部屬國真臘崛起,扶南的都城南徙,與中國來往漸稀。唐武德、貞觀間曾再度來朝。迄7世紀中期,遂為真臘所取代。

真臘

7~15世紀印度支那吉蔑族所建王國名。唐代或以其當時的都城名之,稱邑心國、伊賞那補羅國;或又以其民族名之,稱吉蔑、閣蔑(Khmer,今譯高棉)。宋代亦作占臘。

該國原為扶南的北方屬國,位於湄公河中下遊,今柬埔寨北部和老撾南部。6世紀中崛起,7世紀中期取代扶南而為印度支那半島南部的大國。其領土包括今柬埔寨以及老撾南部、越南南部,最盛時西與緬甸鄰接。唐神龍(705~707)後,分裂為陸真臘(又稱文單,今泰國、老撾、柬埔寨接壤一帶)和水真臘(今柬埔寨和越南西南部)二部,9世紀時複歸於統一。據《諸蕃誌》載,宋時已都於祿兀(今柬埔寨吳哥),為其最繁榮的時期。13世紀時領有雉棍(一譯西貢)等屬郡九十餘處。15世紀中期遷都金邊。

自616年(隋大業十二年)至15世紀50年代(明景泰年間),和中國通貢頻繁。623年(唐武德六年),真臘與唐廷建立聯係,此後從628年(唐貞觀二年)起,至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不斷遣使來華。唐玄宗在位(712~756)時,陸真臘王子曾率屬下26人來唐,被授予果毅都尉。《舊唐書·經籍誌》有《真臘國事》一卷,當為記載該國史的第一部專著,惜已亡佚。元周達觀曾親曆其地,目睹吳哥盛景,歸國後撰《真臘風土記》一書。明鄭和下西洋時也經過該國。約15世紀時,真臘趨於瓦解,今柬埔寨和老撾等國的版圖方漸確定。元、明時期,中國古籍對今柬埔寨已開始采用幹不昔、甘不察、甘孛智、澉浦隻、甘破蔗、柬埔寨等對音。

驃國

7~9世紀緬甸驃人(pyū)所建的國家。魏晉時的《西南異方誌》、《南中八郡忐》等書首載其名。同名異譯還有剽、傈、縹、漂越等。其都卑謬(今緬甸伊洛瓦底江下遊卑蔑附近),故《大唐西域記》也稱之為室利差呾羅。另外,《新唐書》還記有朱波、突羅朱、徒裏掘等異稱。

8世紀時,其疆域北抵南詔(此處指今雲南德宏和緬甸交界地區),東接陸真臘(今泰國、老撾、柬埔寨接壤一帶),西接東天竺(今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等地),南至海,據有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有9個城鎮、18個屬國、298個部落。近代在驃蔑一帶驃國舊址發現了一些佛像、佛經及刻有驃文的碑銘。832年(唐大和六年),驃國為南詔所敗,自此漸趨衰落而為緬人所建的蒲甘王國所取代,其族也逐漸同化於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