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各國曆史1(3)
罽賓
古代中東東北部的一個國名。西漢時期的罽賓在今興都庫什山以南阿富汗境內喀爾布河流域。古希臘人稱該河為Kophen,罽賓即其音譯。首府循鮮,即古加畢試(Kapisa)城,原為希臘亞曆山大大王所築,稱為“高加索之亞曆山大城”,位於興都庫什山南麓,扼守著巴克特裏亞(大夏)通往喀布爾、克什米爾和印度的大道的咽喉,是古代中東及印度西北的交通和戰略要地。希臘—大夏王德米特裏南征時占領罽賓,以阿拉科西亞和錫斯坦兩郡並封第四子阿伽托克勒斯(Agathocles,前185~前167)為副王,以循鮮為首都。公元前167年,塞琉古王朝安條克四世之婿、將軍歐克拉提德(Eucratides)東征,襲殺德米特裏家族主要成員,奪取了大夏和罽賓。公元前141年,安息王密司立對提一世(MithradatesI,前171~前138)第二次東征大夏,奪取了罽賓和犍陀羅(Gandhara),但歐克拉提德的後裔安提埃耳基達斯(Antialtidas,前140~前90)旋於公元前138年收複了罽突和犍陀羅,在今印巴邊境建立了希臘人的王朝。公元前124~前114年間,入侵伊朗東部的塞種受安息王密司立對提二世部屬蘇林東征的壓力,沿赫爾曼德河(Helmand)而上進入罽賓,逐走希臘人,建立了塞種王朝。
公元前115年,張騫西使烏孫,派副使至罽賓,漢與罽賓始有往來。漢與罽賓交通的道路是從位於“西域南道”上的皮山西南行,經烏托和印度河上遊吉爾吉特(Gilgit)一帶的懸度,到達罽賓,路途雖險,但距離較近。從此再西南行,便達烏弋山離。這條道路當時稱“罽賓烏弋山離道”。《漢書·西域傳》罽賓國條中之塞王烏頭勞,即斯巴萊尼斯之封號“國王之弟”的希臘語音譯。斯巴萊尼斯於昭、宣帝時(前86~前49)曾數次剽殺漢使,但漢廷隱忍不發,仍與維持友好關係。斯巴萊尼斯死,子斯巴拉革達瑪斯繼立,遣使朝漢,元帝(前48~前33)派文忠護送其使至循鮮,後斯巴拉革達瑪斯又欲害文忠,“忠覺之,乃與容屈王子陰末赴(即希臘王赫爾毛攸斯,前50~前30)共合謀,攻罽賓、殺其王,立陰末赴為罽賓王”。文忠與陰末赴的交往是漢王朝與希臘遺嗣往來的最早記錄。文忠之後,趙德使罽賓,其副以下七十餘人複被陰末赴所殺,後陰末赴遣使上書謝罪,元帝寬宥之。公元前30年陰末赴死,子繼位,仍朝漢,但約於前20年被塞種所滅。
塞王斯巴萊尼塞斯·阿澤斯一世、阿澤裏塞斯·阿澤斯二世一家數代依次統治罽賓,約於公元15年亡於安息人崗多法勒斯(Gondopharnes,公元15~46)。公元45~50年間,陰末赴的親屬貴霜翕侯丘就卻(Kujula Kadphisēs,公元20~75)擊敗安息,奪取罽賓,罽賓遂成為貴霜帝國的領土,從此不再是獨立國了。
身毒
印度河流域古國名。始見於《史記》,為中國對印度的最早譯名,原文為梵語Sindhu,古波斯語訛為Hindhu,古希臘語更轉為Indus。其後中國古文獻中亦作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天竺、賢豆、印度等,皆同音異譯。其領域有時亦包括印度河以東的南亞次大陸地區。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達帕米爾以西的大夏,聽說在大夏東南數千裏有身毒國,並在大夏看到從身毒國販運來的邛竹杖和蜀布。張騫認為大夏在漢西南,而身毒在大夏東南,則身毒應距中國蜀郡不遠。漢武帝聽信此言,從蜀郡四道出使,企圖從中國的西南部地區經身毒通大夏,但因當地少數民族的阻攔沒有成功。據《後漢書·西域傳》所載,中國在2世紀時對身毒的地理、物產、宗教、政治情況已有初步了解;且知當時身毒許多地區皆屬“月氏”,即早期貴霜帝國(即貴霜)。這是由於東漢時佛教已傳入中國的緣故。
大秦
漢代西域古地名、國名。《後漢書》說,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西域都護班超遣甘英西使大秦。甘英到了波斯灣口的條支,誤信安息西界船人言,說“海水廣大”,航路難行,故未向西進。安帝永寧元年(120)撣國王遣使來獻幻人(魔術師),自言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來貢獻。安敦乃羅馬皇帝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同書說天竺國“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說“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雲海西國”。《魏書·西域傳》:“大秦國,一名黎軒,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裏……。”《魏略》更明言:“大秦國一號犁軒,在安息、條支西大海之西,從安息界安穀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風利二月到,風遲或一歲,無風或三歲。其國在海西,故俗謂之海西。”大秦道既從海北陸通,又循海而南,與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異物。”古大秦相當於何地,學界大致有三種說法:一謂指羅馬帝國東部,一謂指羅馬帝國,一謂指黎軒即亞曆山大城。三者中以後一說較妥當,因諸書多言大秦即黎軒,且言以石為城。所謂“海曲”,實指自波斯灣口之條支或安穀(Orcoe)水行經波斯灣,出灣後西航沿阿拉伯半島南岸至亞丁,轉北入紅海,直達埃及東海岸的伯倫尼卡(Berenice)或米奧斯戈爾莫斯港(Myus Hormus),登陸至科普托斯(Coptus),換船順尼羅河而下即達亞曆山大城;若航至紅海北端阿爾斯諾(Arsinoe),再通過古運河亦可達亞曆山大城。此“海曲”在古代是很繁榮的一條海上商路。言海西亦多指此海曲之西。總之,自大秦至漢有四條路:一、自大秦出紅海跨印度洋穿馬六甲海峽,北上直到九真、日南或廣州;二、自大秦同樣跨印度洋東北行至緬甸,循伊洛瓦底江而上達撣國,由此而東至漢永昌郡;三、自大秦循“海曲”至波斯灣口的條支、安穀,穿安息沿絲綢之路東達中國;四、自大秦航海至安條克(Antiloch),再東行經安息亦與絲綢之路接。大秦與中國海陸直接間接交往,在漢代亙三百餘年。
朝鮮
古國名。秦漢時其地包括今朝鮮半島北部的大部分。戰國末葉,燕國向東北發展,勢力曾達到鴨綠江南。當時朝鮮在箕氏統治之下。秦統一中國後,在燕國故地東部置遼西、遼東郡。燕、秦之際,齊、燕一帶已有不少移民移居到朝鮮半島,引進了中原的先進文化。漢初,燕人衛滿東走出塞,渡過壩水(今朝鮮清川江),殺箕氏朝鮮末代王箕準,割據朝鮮北部,建都王險城(今朝鮮平壤)。朝鮮半島土著真番、臨屯等部族都服屬衛滿。漢初和衛氏朝鮮基本上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