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隋唐時期中國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亞洲佛教傳播中心已由印度轉移到中國。隨著當時國際文化、經濟的交流,佛教理論也從中國傳播到東方一些鄰國。南北朝時期重要的佛教學者,不少是外國僧人,他們多是來中國傳授佛教的。隋唐時期國際著名學者中,中國人所占比例增大,外國僧人到中國來,多是來向中國人學習佛教的,並把在中國學到的佛教宗派哲學介紹到他們的國家去。在西域及印度,有些散佚的佛經找不到原本,也有從中國的漢譯佛經中轉譯回去的。漢譯佛經與藏譯佛經也經常互相交流。鄰國朝鮮、日本各國也開始有了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唯識宗、禪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等宗派。到過長安的國際僧人,終唐之世,代不乏人。伴隨著佛教的傳播,有關音樂、藝術、建築、雕塑等,也得到國際交流的機會。這雖是佛教思想傳播中的副產品,但對於國際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是應當引起重視的,其影響也相當廣泛。
佛教在隋唐時期發展迅速,信徒眾多。儒、釋、道並稱“三教”。國家重大節日或慶典,招三教講論於殿廷。開始時三教講論多標榜自己的主張而貶低另外兩教的主張,後來則多從互相補充、互相融合的立場,以論證三教的相互為用,不可偏廢。佛教與道教兩個以出家為號召的宗教,在唐代有一段時間互爭高低,李淵父子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後裔,規定在朝覲的排班次序中道士在僧尼之前。武則天天授二年(691),由於僧人獻《大雲經》,為武後當女皇帝製造輿論,朝廷又規定僧尼排班次序在道士之前。唐睿宗景雲二年(711),複敕僧道齊行並進,班次排列不分先後,終唐之世,遂成定製。
為了使佛經得到長期保存,隋代僧人靜琬於幽州雲居寺(在今北京房山)仿照儒家石經的先例,雕刻石經,把重要的佛教經典刻在石窟及碑版上。唐、宋、元、明繼續刻製,使這裏成為佛教文物寶庫,也是中國最早的佛經石刻本。除房山數量最多外,尚有山東泰山和徂徠山、山西太原鳳峪、河北響堂山等處。隋唐時期在敦煌、洛陽龍門等地建造石窟寺,造像壁畫藝術精美,為世界文物珍品。敦煌石窟中還保存有手寫重要佛經及其他書籍。敦煌唐人寫經與房山石經是極珍貴的文物,引起全世界學者的重視。
隋唐時期佛教僧眾日漸增多,朝廷製定了管理僧眾的法規。隋開皇十五年(595)政府頒布《眾經法式》作為管理僧尼的依據。唐朝後期,百丈懷海撰有《百丈清規》,是禪宗僧眾首領自己製定的管理規章,後經曆代不斷修訂,成為佛教徒(不限於禪宗)公認的僧規。
佛教經典及注釋在隋唐有了大量的增加,佛教的經典全集稱為《大藏經》(在隋以前稱《一切經》)。北宋開始雕印《大藏經》,曆宋、遼、金、元、明、清各朝。官方或私家不斷雕印,《大藏經》卷數也逐漸增廣。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82年開始編輯《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1984年起陸續出版。全書共收佛書四千餘種,合計兩萬三千餘卷,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收集最全的漢文佛教全集。佛教的目錄學、分類學也趨於完善。經考古發現,隋唐時代已有印刷的佛像,為後來宋代印刷《大藏經》準備了條件。
宋元明清宋元明清各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隨著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中國佛教從總體上說,逐漸由盛變衰;從形式上看,中國佛教從隋唐時期與道、儒三教鼎立,逐漸走向宋明以後的三教會同,佛教的宗教理論和思想滲透到儒家的倫理綱常內部,佛教的某些思想也被宋明理學所吸收。
北宋時期,除了徽宗、欽宗兩帝外,其餘七帝對佛教均采取扶植、利用的政策。統治者派遣大批僧人西行求法,據佛教史料記載,從太宗即位到太平興國七年(982),普度僧人17餘萬人。同時創建規模宏偉的譯經院,使中斷170年之久的佛經翻譯工作重新恢複。譯經規模超過唐代,但成就稍遜。從北宋開始出現雕刻佛經,為以後佛經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以北宋的程顥、程頤和南宋的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大量吸取了佛教華嚴宗、禪宗的思想來豐富自身的內容,認定“理”先天地而存在,把抽象的“理”提到永恒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佛教宗派以禪宗為最盛,天台宗、淨土宗、華嚴宗、律宗等也較活躍。天禧五年(1021),天下僧尼近46萬人,寺院近四萬所。南宋偏安,由於官方限製佛教的發展,除禪宗、淨土宗外,其他各宗趨於衰微。
元代統治者崇尚佛教,並實行帝師製度,特別崇尚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也采取保護政策,禪宗、律宗繼續流行發展。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全國有寺院42318座,僧尼213000人。
明太祖朱元璋曾出家當過和尚,對佛教頗有感情。明代諸帝中,多半“與佛有緣”,且“好佛”。因此,明代佛教在日益衰微的總趨勢中有所發展。佛教諸宗中,相對活躍的是禪宗和淨土宗。明萬曆以後,佛教界出現了祩宏(1535~1615)、真可(1543~1603)、德清(1546~1623)、智旭(1599~1655)四大家,他們都是禪教皆通,對內融會禪、教、律學說,使佛教各宗趨向融合;對外融通儒、釋、道三家,儒化佛教,佛化儒道,進而達到“三教同源”。作為宋明理學中明代理學家代表之一的王守仁,受禪宗思想影響很大,提倡“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萬曆年間在佛經雕刻方麵出現了《方冊藏》(又稱《徑山藏》、《嘉興藏》),初刻於五台山。《方冊藏》的出現,“省梵筴本全文之半,建者、運者、貯者、閱者均稱簡便,於是請藏之風極熾”。
清代前期幾代皇帝重視佛教。康熙年間,對漢地佛教的禁令有所鬆弛,迎請明末隱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師。雍正重視藏傳佛教,但提倡儒佛道異用而同體,提倡佛教各派融合。乾隆時刊行《龍藏》,並編輯《漢滿蒙藏四體合壁大藏全咒》。清末民初,佛教在社會上仍有一定影響,一些佛教宗派和組織又有所抬頭,如清末楊文會、歐陽竟無等在南京創辦金陵刻經處和支那內學院。五四運動後,太虛等人曾通過興辦學校,印刷出版刊物,發起“佛教複興運動”。但西方現代思潮已湧進中國,佛教服務的對象及其社會作用,也與過去有所不同,成為歐亞現代思潮彙合時期的佛教。中國近代一些進步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梁啟超、嚴複等人,都受過佛教的影響。
景教
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的稱謂。聶斯脫利為東羅馬君士坦丁堡主教,主張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在東羅馬被視為異端,受到迫害。一部分追隨者逃至波斯,得到波斯國王保護,成立獨立教會,與摩尼教、襖教共同形成波斯當時的三大宗教,流行中亞。漢地景教的名稱是教徒自己所取,唐建中二年(781)吐火羅人伊斯出資於長安義寧坊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存西安市陝西省博物館》,內有“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數語,可能是既取“基督”的諧音,又取光明輝煌的含義。敦煌遺書中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也是景教在中國流傳的寶貴資料。
唐貞觀九年(635)景教僧侶阿羅本將此教傳入中國。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詔稱“波斯僧阿羅本,遠將經教來獻上京”,並命令在長安城中義寧坊建寺一所,度僧21人,許其傳教。高宗也加以保護。當時中國人亦稱景教寺為波斯寺。玄宗即位之初,景教頗遭非難,但靠羅含等教士的努力和玄宗的保護,未遭厄運。唐天寶四載(745)玄宗下令改稱為大秦寺。
景教的寺院不僅建於長安,地方府州也有。肅宗即位,在西北地區建立寺院,信奉者不僅是來華的西域人,也有中國人,並有翻譯的經典。如阿羅本時代翻譯的《序聽迷詩所經》、《一神論》等。唐武宗會昌廢佛,景教同被禁止。後來衰微,元代再度傳入,教徒與來自歐洲的天主教教徒並稱為“也裏可溫”。元亡後,再次衰落。
襖教
源出於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約在公元前6世紀,由波斯人瑣羅亞斯德(Zoroaster)創立。《波斯古經》(Avesta)謂世界上有光明與黑暗,兩者為善與惡之源,人宜棄惡就善,應崇拜光明。故敬拜火光及日月星辰。中國古代以其拜火及天,故稱之為火襖,省為襖教,俗稱拜火教。3世紀時,波斯薩珊王朝定此教為國教,遂盛行於中亞。中國南朝梁時及北朝元魏時,始知其教。《魏書·西域傳》謂波斯國俗事火神、天神,《梁書·諸夷傳》亦謂滑國(都拔底延,今阿富汗馬紮裏沙裏夫西)事天神、火神。滑國鄰接波斯,故漸染其俗。其教東傳,當是先經今新疆南部。《北史·西域傳》謂焉耆、高昌都俗事天神,應是由波斯商賈傳來。北魏後期及北齊、北周並有祀胡天的記載。胡天即指襖教的崇拜天神。看來傳入中國的襖教,有了某些變化,如產生了對神像祈禱等現象。又襖教的祭司名為薩甫,北齊鴻臚寺典客署有京邑薩甫、諸州薩甫官名。典客署掌管接待外國使臣及客商,反映當時來華的胡商中有不少襖教徒。
唐代前期及中期,對各種宗教都很尊崇,當時來華經商的胡人極多,故在長安及洛陽均有火襖祠,供每歲胡商祈福。又設薩寶府官,主祠襖神。地方上,特別是河西走廊諸州,也有襖祠。襖教主要是在華的胡人信奉,唐朝禁民祈祭,但也有可能私下傳布。唐武宗會昌(841~846)年間,禁毀佛寺,同時對西方傳來的襖教、景教、摩尼教所謂“三夷教”的祠寺也加禁毀,僧徒並令還俗。襖教在中土受到一次大打擊,會昌以後弛禁,到宋代還有殘存的襖祠。南宋以後,中國典籍上罕見襖祠名稱。
摩尼教
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的宗教。中國舊譯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其教義是糅合波斯原有的瑣羅亞斯德教(即襖教)、印度傳入的佛教及由東羅馬傳入的基督教而成。摩尼教曾不容於波斯,摩尼本人亦被處死。然摩尼雖死,其教向外傳布卻甚為迅速,3~6世紀,已遍及中亞及地中海沿岸各國。
據考證,摩尼教在武則天延載元年(694)由波斯人拂多誕傳入中國。拂多誕所持者為二宗經,“二宗三際”是摩尼教的根本教義。即“光明”與“黑暗”為二宗,三際是“初際”“中際”“後際”三個階段。認為經過三個階段,光明即戰勝黑暗。20世紀70年代以來,學術界傾向於認為遠在拂多誕得到官方承認以前,摩尼教已在中國民間流傳多時。當它傳入中國後,受到佛教的排斥,唐開元二十年(732)唐玄宗李隆基下詔“末摩尼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宜嚴加禁斷”,隻準許胡人信奉。但它在回鶻,卻受到可汗的尊崇。安史之亂後,回鶻人以助平亂事之故,入居中原的很多,摩尼教倚仗回鶻人的勢力,大大發展。各地多有摩尼教寺院,稱為“大雲光明寺”。清代末期在今蒙古國境發現的《九姓回鶻可汗碑》記載了摩尼教在回鶻可汗大力支持下傳布的情況。此碑又稱摩尼教為“明教”。這個稱號到後來代替了“摩尼教”的原名。唐武宗李炎滅佛,摩尼教也被禁止,此後,摩尼教多在民間秘密傳布,成為農民起義領袖用以組織群眾的工具。五代後梁時,陳州毋乙、董乙的起義和宋代的方臘起義都利用了摩尼教。元朝末年,韓林兒、劉福通的起義以白蓮教號召群眾,有人認為白蓮教就是摩尼教與佛教彌勒派的結合。
20世紀初外國探察者在新疆吐魯番等地發現了缽羅婆語、粟特語、古突厥語、漢語的大量摩尼教經書斷簡,石窟壁畫中亦有摩尼教內容。同時,敦煌文書中也出現了漢文的摩尼教殘經。這些殘經的重新發現,把對摩尼教在中國流傳的研究推向新階段。
伊斯蘭教
7世紀初穆罕默德於阿拉伯半島麥加城創立的一神教。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蘭一詞,阿拉伯語意為“順從”。該教尊奉安拉(中國穆斯林亦稱真主)為惟一的神,認為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世上一切事物都由安拉安排,人們必須絕對服從安拉的意誌。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古蘭經》,是立法和行為道德規範的依據。穆罕默德創教不久,因受迫害,於622年動員大批教徒從麥加遷至麥地那,並在那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Ummah)。後來穆斯林把這一年作為伊斯蘭教曆元年。632年,穆罕默德完成了創教和統一阿拉伯半島的事業。以後他的繼承人(哈裏發)對外進行征服戰爭,建立了在中國史籍上稱為“大食”的政教合一的伊斯蘭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隨之在亞、非、歐廣大地區傳播,成為世界性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