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為什麼要殺嬰
動物殺嬰發生頻繁
動物學家幾十年野外工作取得的資料表明,野生動物中殺嬰現象經常發生。動物殺嬰的死亡率,比人類的謀殺和戰爭造成的死亡率還高。
因此,當近10年來有關動物殺嬰的報告開始頻繁地出現時, 許多科學家都對此感到困惑。圍繞動物殺嬰的原因,動物學家、人類學家以及社會生物學家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猩猩為何虐待小崽
猩猩力大無窮,可以說,在動物世界裏,大猩猩是人類的近親。凡是生活在動物園裏的大猩猩,人們都讓它們成雙成對,以便繁衍後代,可大猩猩卻很不配合。
在北京動物園裏,有一次,一隻雌猩猩生了一隻小崽,開始時它對小崽還算愛護。可是一周之後,它不但不給孩子喂奶,還經常耍弄小崽,時不時把小崽舉起來使勁搖,嚇得小崽“嗷嗷”直叫,沒過多長時間,小崽就被折磨得骨瘦如柴。管理人員隻好把它們隔離開,對小崽進行人工飼養。
科學家的猜測
大猩猩為什麼要如此虐待自己的孩子呢?難道是因為小崽妨礙了它的活動嗎?還是因為雌猩猩缺乏某種營養而疲勞過度,力不從心所致?或者是因為生的是第一胎不會撫養小崽?
這其中的奧秘,還有待於科學家的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對動物殺嬰的分析
以美國伯克利大學的人類學家多希諾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殺嬰是由環境擁擠造成的一種壓迫效應。
野外條件下,一些較高等的社群動物如猩猩、狒狒和猴子,在發生種內衝突時,也常殺戮幼體。當種群密度升高,食物供應不足時,淘汰幼體是為了減少對食物的競爭。黑猩猩會咬死並吃掉非親生的幼體;姬鼠會咬死企圖吃奶的病弱幼體;黑鷹會啄死 孵出的第二隻雛鳥。
多希諾還指出,動物在受到驚擾、威脅或嗅到特殊氣味時,也會殺嬰的。如母兔在剛產下幼兔時,受到外界驚擾就會吃掉幼兔。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殺嬰是一種結偶生殖的需要。持這種觀點的日本京都大學的動物學家杉山,美國生物人類學家聯合會的一些科學家、卡裏索克研究中心的迪安·福西等,他們提出了一種生殖優性假說。
杉山曾長期研究長尾葉猴的野外生活。杉山發現,在一個由1隻至3隻成年雄猴為頭領、帶領25隻至30隻個體的猴群中,年輕的幼猴。
他們認為,接管種群的新雄體殺死未斷奶的幼猴,是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的子孫。因為一般哺乳動物在授乳期不發情,殺死幼猴可促使母猴早發情,從而早生育新頭領的子孫後代。
因此,這種表麵看來有害的破壞行為,除了使新頭領得到利益外,對整個種群可能仍是一種生殖上的進步,即使被殺嬰的母獸,也往往能從自己子孫後代的死亡中受益。當被屠殺幼仔的場麵驚擾後不久,通常母獸就與殺嬰凶手結偶。這些地位較低的雌體,會通過與新頭領結偶而獲得較高的地位,得到較好的食物和較多的保護,它的後代會受到保護而不致被殺。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動物的嗅覺靈敏性遠遠勝過人類,而嗅覺辨認是母子相認的關鍵因素。有實驗證明,非親生的幼獸由於 身上的氣味與母獸氣味不相投,不僅得不到母獸照顧,反而會遭到攻擊。
但若用母獸的尿液塗抹在非親生甚至不同種的幼仔身上,母獸則會把它們當做自己親生孩子般地照料,因為其身上的特殊氣味與母獸氣味相投了。
實際上,動物園裏就常用這種辦法讓哺乳期的雌狗給剛生下的小老虎和小獅子喂奶。相反,如果母獸自己的親生孩子身上帶有特殊氣味,這氣味與母獸氣味不相投,則會導致母獸不認自己親生孩子的現象。例如某些齧齒類的幼鼠如果被人用手摸過,母鼠不久就會將帶有異味的幼鼠咬死,甚至吃掉。可見,特殊的氣 味是動物母子聯係的紐帶,“嗅味不相投”是導致動物殺嬰現象
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動物借助於氣味聯係形成的紐帶對於動物個體生存與種族繁衍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方麵,幼仔可以通過這種氣味信息與自己的親代相互辨認,並得到親代的保護與喂養,獲得生存機會;另一方麵,它可以使幼獸形成早期印象,甚至在成年之後還會根據這種早期印象尋找自己的同種配偶,以便防止種間雜交。動物正因具備這一係列本能才有可能在複雜的生存競爭中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因此“嗅味不相投”導致動物殺嬰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科學不斷進步
但以上假說證據不足,因為有些動物如兔、絨鼠、袋鼠、黃 麂等產後即會發情;而且對於雌體殺嬰以及鳥類、魚類中的殺嬰,很多原則都無法解釋。因此以上假說都有明顯的局限性,動物殺嬰的原因究竟何在,還是個待揭之謎,希望科學家們的努力探索與研究能早日解開這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