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妙法捕大餐(1 / 1)

海豚妙法捕大餐

講究“排兵布陣”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佛羅裏達海岸邊的海豚非常講究“排兵布陣”的捕食方法。它們能夠在合作捕食過程中,體現出高度的團隊精神。

研究人員重點追蹤觀察了兩組海豚。研究人員通過對這兩組海豚60多次捕食活動的觀察,他們發現,在捕食開始時,海豚總是先擺出一個口袋形的包圍圈,然後由一頭海豚充當“轟趕者”,將獵物向它們的包圍圈中驅趕。當獵物進入包圍圈後,最 後它們再一同捕獲獵物。

研究人員發現,海豚的這種陣法,效率非常高。更有趣的是,擔當“轟趕者”重任的海豚是固定不變的。

利用“聲波武器”

科學家已經證實,海豚是利用超聲波精確地辨別方位、測定水深,並能分出魚、軟體動物及甲殼類等各種食物的。不過美國研究人員最近又發現,海豚還會用不同聲波的變化組合,作為捕殺獵物的武器。

研究人員在拍攝野生大西洋斑點海豚追捕鯡魚的過程時發現,這些海豚先是悄悄跟蹤,在靠近鯡魚群時,突然發出低沉的“轟轟”聲,結果被追趕的鯡魚馬上亂了陣腳,迷失了逃跑方向,最後紛紛成為海豚的腹中之物。

研究人員根據這種現象,還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在一群鯡魚中播放事先錄製好的這種海豚發出的低頻噪聲,結果發現,這群鯡魚馬上就迷失方向,要麼原地打轉,要麼呆傻不動,有的甚 至很快昏迷了。可見海豚的這種聲波武器還是很厲害的。

研究人員通過觀察還發現,這種海豚還會用一種中頻聲音攻擊鰻魚。當它們在海底沙地捕食時,會發出一種中頻聲音,這種聲音會使鰻魚從沙中跳出,並像受驚嚇一般在水中徘徊,這時,海豚便乘機捕殺了它們。

使用“工具”打獵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在澳大利亞西部鯊魚灣生活的寬吻海豚嘴部常有異物,最初研究人員以為是個別海豚長著“腫瘤”,後來才證實這些家夥經常喜歡用嘴咬著一塊海綿體進行捕食:它們在海底用海綿體攪動沙層,當魚兒四處驚竄時,它們就可以抓住獵物了。

它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原來,它們利用海綿體作為嘴巴的“保護套”,因為這些聰明的家夥知道,如果用嘴直接攪動沙層,嘴巴將會受到磨損,而且在海底還潛伏著一種石魚,如果不小心觸到它們,嘴巴立即會

被石魚的毒刺傷到——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海洋哺乳動物懂得使用捕食工具的有力證據。因此,這些海豚通常需要花很長時間來尋找一塊合適的海綿體,這比其他不用這種方式覓食的海豚要多花費很多時間。

有趣的是,這種自我保護技術大都掌握在雌性寬吻海豚手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研究人員通過多方麵分析發現,這種自我保護技術其實並不遺傳,而是代代相傳的,都是女兒從它們的母親身上學來的。

那為什麼兒子不虛心學習呢?研究人員猜測,很可能是兒子們天生喜歡群體協作捕食,用不著像它們的姐妹那樣,必須去海底費時、費力地“渾水摸魚”,所以把學習這項技術的任務交給了它們的姐妹。

“加工”好了才吃

海豚沒有雙手也沒有工具,卻能憑借智慧去掉墨魚骨,清除墨汁,“烹製”美味墨魚大餐。在一份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澳大利亞和英國的科學家稱海豚為“海上廚師”。

研究人員在澳大利亞南部斯潘塞灣觀察發現,野生太平洋瓶鼻海豚能通過一係列周密、複雜的工序捕食墨魚。

首先海豚先是把墨魚從棲息的海藻叢中驅趕到幹淨的沙地上。然後倒立起來,用吻部壓住墨魚,使其不能動彈。接著用力一搖尾巴,猛地用身體向下直戳墨魚,墨魚當即骨頭斷裂,一命嗚呼。

墨魚受到攻擊時,即會向水中噴射有毒黑色墨汁,體內還有 “又大又硬像衝浪板一樣的墨魚骨”。因此,海豚接下來會正過身來,像打棒球一樣用吻擊打墨魚,讓墨汁流光,再把獵物帶到海底,在沙子上摩擦到墨魚骨突出來。剝掉骨頭後,海豚就為自己做好了一頓美味可口、柔軟易食的墨魚大餐。

和漁民合作捕魚

在巴西南部,海豚與漁民形成一種令人吃驚的合作關係,海豚會將魚群趕向漁民,而後搖晃腦袋和拍打尾巴,在海麵上濺起水花,通知漁民拋出漁網。在混亂中,海豚捉到魚群中的“殘兵敗將”,也撿到些奮起逃脫的“漏網之魚”。

研究顯示,當地僅僅隻有一群約20隻海豚組成的群體會與漁民合作捕魚,而其他的海豚則選擇不合作,至於為什麼導致這種分化,研究者還沒有找到原因,他們指出,合作捕魚對雙方來說都是有益的,

離開任何一方,對方都無法生存。海豚是如何掌握這項神奇技能的呢?研究者指出,它們通過

學習將這種合作技巧一代代傳承下去,這與人類的某些行為是相

似的,就像年長者會教年輕的漁夫怎樣與海豚合作捕魚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