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萬裏長城(1 / 1)

中國的萬裏長城

長城的兩端在哪裏

中國的長城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建築,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長城修築的曆史可上溯至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擊,築城堡以防禦他們。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爭霸,各諸侯國根據各自的防禦需要,在自己的邊境上修築起長城。

我國的長城號稱萬裏,實是當之無愧,並無疑義,但長城的兩端到底在什麼地方卻有著不同的說法。因為長城的修築前後曆經2000多年,很多長城並不是綿延不絕連在一起,而且早期修築的城牆頗多損壞,以致對長城兩端所在地的認識出現了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說法: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長城的兩端是臨洮和遼東。可惜的是經過時間的侵蝕,很難再看到西起臨洮的這一段長城是否存在過。

有關專家曾在這裏找到了很多秦代遺物,不過這一帶本來就是秦朝活動區域,找到一些秦遺物並不能說明問題。

第二種說法:萬裏長城東端到遼東,西端為現在新疆羅布泊地區,此種說法是基於漢代所修築的長城之上的。漢武帝時國力空前強盛,於是漢王朝不再唯唯諾諾,而是主動出擊。

經過一係列戰爭,打通了甘肅經河西走廊到新疆羅布泊的交通要道,還曾4次大規模修築長城。

第三種說法:長城分別是東至山海關,西至甘肅的嘉峪關。這兩座雄關修建得氣勢磅礴,至今保存完好,又經過多次修複,一東一西相互對峙,所以被認為是萬裏長城的兩端。

萬裏長城的兩端到底在什麼地方,以什麼時候的修建為標準來定,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

長城千年不倒之謎

長城整個布局有主幹,有分支,沿線設立許多障、堡、敵台、烽火台等不同等級、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築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係。

城牆是聯係雄關、隘口、敵台等的紐帶,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體,牆基平均寬約6.5米,頂部寬5.8米,斷麵上小下大成梯形,使牆體穩定不易倒塌。牆身由外簷牆和內簷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外簷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麵。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125%。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

內簷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麵,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

關於外簷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準,這裏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因此,長城能夠曆經千年的風霜雨打,依然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