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和小雁塔(1 / 1)

大雁塔和小雁塔

大小雁塔的來曆

西安市的大、小雁塔是中國保存較好的唐代古塔,不但在中國,即使是在世界上也頗有名氣。

大雁塔位於西安大慈恩寺內,是中國佛教名塔之一。唐王朝為了請當時名聞遐邇的玄奘法師擔任大慈恩寺的主持,特令在寺內修了翻經院。652年,玄奘上表,請求在慈恩寺內建塔以保存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和佛像,朝廷欣然同意。

小雁塔坐落在西安薦福寺內,是一座典型的密簷式佛塔。小雁塔建於707年,共15級,約45米高。

唐代名僧義淨於671年由洛陽出發,經廣州取海道到達印度,經曆30餘個國家,曆時25年回國,帶回梵文經書400多部。

706年,義淨在薦福寺內翻譯佛經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具有很高的價值。現在薦福寺內僅存有建於唐景龍元年的小雁塔。

大雁塔竟是個不倒翁

遊客到大雁塔如果細心觀察的話,會發現大雁塔竟然是斜的。現今經實際測量後,得出塔身向西的偏離程度竟達1.0064米。這

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大雁塔將成為比薩斜塔了嗎?

據史料記載,早在1719年就發現大雁塔有傾斜的現象了,1985年已達到0.998米,現在已經超過1米了。雖然說:“古塔十有九斜”,但這種傾斜畢竟讓人擔心大雁塔會因此倒塌。為何大雁塔經曆了幾千年的風雨,依然保存完好呢?

原來,在設計建築這座塔時,地基是橢圓形,就像不倒翁的底部,原理跟不倒翁是一樣的,無論風往哪邊吹,塔身就會做相應的搖擺,但就是不會倒。

後來由於開采地下水過多,導致了大雁塔周邊的地質結構發生了變化,大雁塔出現了倒塌的危險。為了拯救大雁塔,政府又開始往塔身周圍的地質中重新注入水分,讓大雁塔又直立了起來。所以我們看到塔身會有潮濕的現象。

小雁塔裂縫竟能自動愈合

1556年12月12日,陝西省華縣發生了8級大地震,西安距震中僅80千米,有80餘萬的居民死於地震,房屋與地麵建築大部分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尤其是高大的建築物更是所剩無幾。

整個西安城,瓦礫廢墟比比皆是。而小雁塔卻赫然矗立著,令人驚異不已!

在此之前,1487年的一次破壞性地震中,小雁塔從頂到底裂為兩半,裂縫寬達0.3米。而在1521年的一次地震中,這偌大的裂縫竟在一夜之間彌合了,外觀完整如故。此後,小雁塔又多次裂而複合,合而又裂。

至民國年間,小雁塔在一次地震中第四次裂開。直至1965年,國家撥款進行維修,並用鋼箍加固了塔身,小雁塔反複裂合的曆史方告結束。

小雁塔建成1200多年來,共經受了70多次地震,不僅塔身嚴重裂開,塔頂也受震坍落,原為15層,高43米,現剩13層,高33米,卻一直巋然屹立。尤其它的“四裂三合”,為曠古罕見。

古人因不知道這是為什

麼,便認為塔是神人所造,能昭示世運盛衰,預兆吉凶。當地民間曾流傳“動亂之年塔縫開,大治之年塔縫合”的諺語,越發給小雁塔裂合之謎抹上一層詭秘神奇的色彩。

原來,小雁塔的反複裂合都有其特定的規律,即多是大震裂、小震合。值得慶幸的是小雁

塔裂開後,下一次地震正巧是小震,小震水平推力不大,不足以將塔推倒。相反,由於分為兩半的塔身重心仍偏向塔中,所以輕微的震動反使它向中間聚攏,由裂變合,而一旦合攏後,當然也就多少增強了其內在聯係,從而提高了抗震能力,以致“四裂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