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麻刺朗國王的王陵(1 / 1)

古麻刺朗國王的王陵

意外發現的小國家

古麻刺朗王國是古代東南亞的一個小小的島國。在明代以前,我國曆代朝廷均不知有這個小國的存在。至明朝永樂年間,隨著我國經濟的繁榮與發展,航海事業日新月異,朝廷不斷派出龐大的使團對外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活動。

繼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後不久,明成祖又下令讓太監張謙率團出使東南亞一些國家,在途經浡泥等國家的航行途中,竟發現了一個名曰古麻刺朗的小國家。張謙回國後當即將這個重大發現稟報明成祖。

出訪古麻刺朗王國

1417年9 月,張謙作為皇帝的特使,手捧明成祖的詔書正式出訪古麻刺朗國。他在晉見國王斡刺義亦敦奔時,代表明皇朝向其表達了友好之意,並贈上中國特產絨棉、紗羅、紵絲等禮物。古麻刺朗國王見自己一個小國家竟受到大明皇朝如此恩寵,十分欣喜,心想如果能進一步得到明皇朝的庇護,不但可以憑此抵禦周圍一些國家的欺壓和淩辱,而且還可通過貿易往來、文化交流促進本國的繁榮。

古麻刺朗國國王回訪我國

1420年10月,古麻刺朗國王斡刺義亦敦奔決定啟程朝貢大明皇帝。國王親自率官員入貢,受到了明成祖隆重的歡迎和接待。整個京城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皇城內錦衣衛陳設儀仗,龐大的宮廷樂隊高奏起《感皇恩》曲子。

斡刺義亦敦奔國王入鄉隨俗,一切按照中國禮儀行事。他和其妻子、兒子、大臣身著大明皇朝朝服,下跪於丹陛,拱手加額,高聲三呼成祖皇帝“萬歲!”

明成祖由翻譯官向來貢國王說:“國王遠道而來,知尊中國,可佩可嘉,皇帝問您一路辛苦了!”

斡刺義亦敦奔國王回答:“茲遇中官張謙,欽詣皇帝陛下稱賀。我雖然是國人推選出來的,但未受大明的朝命,望皇帝幸賜之。”

明成祖當即答應了他的請求,下詔書仍以“古麻刺朗國”國號封之,並賜以印誥、冠帶、儀仗、文綺、紗羅、金織襲衣,賜王妃冠服,賜各陪臣以彩幣、衣服、文綺等物。當晚,明成祖在奉天大殿擺設盛宴款待古麻刺郎國嘉賓。

古麻刺朗國王回國途中病亡

古麻刺朗國王自此在中國一住長達半年,1421年春天,起程回國。不料在路過福建時斡刺義亦敦奔國王染上重病,不久即不幸亡故。明成祖特賜諡號“康靖”,下令由禮部主事親自主辦喪禮,並按王公規格在當地營建陵寢。

1424年10月,古麻刺朗國新國王刺苾為報答明皇朝,派叭諦吉三等人奉金表箋到京,向大明皇上朝貢珠寶、長頸鹿等物。此後因東南沿海倭寇騷擾和西班牙入侵,古麻刺朗國不再派使臣到中國。時光流逝,轉眼5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個古麻刺朗國“康靖”王陵究竟在何處?

古麻刺朗國國王葬於何地

不少海內外人士曆盡艱辛希望尋找到康靖王陵,但終因曆史變遷,至今未能查考到王陵原址。據有關報道稱康靖王陵當在福州西郊鳳凰池北之茶園山一帶。福建省和福州市領導曾多次組織考古工作者去福州市郊踏勘查尋,但均未找到陵址。據鳳凰池村老人講,早年那裏確實存在康靖王陵,陵前有石翁仲二,石馬、石羊各一,分列在陵墓兩邊。石人著明朝朝服,一文一武。陵前有一座石碑,碑文字體如蝌蚪狀,無人認識。

1952年,在此興建福州市傳染病醫院時,有人目睹石人、石馬、石羊從茶園山半山坡上被推土機推下山來。目擊者說康靖王陵呈圓丘形,陵前豎有兩根旗杆,即望柱,麵積約300平方米,封土係糯米汁、石灰、沙土拌成、非常緊固。但這些文物無一件保留下來。

據曆史記載,自古麻刺朗國王病歿後,每年清明、重陽時節,明朝政府都派官員前往王陵祭祀。留在中國守陵的國王陪臣和他們的後代,均由當地政府發給俸薪和廩食。這些人隨著曆史歲月的流逝,已與中華民族融合在一起,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活。至今還能找到陪臣後裔葛氏家人。

葛蔚庵是葛氏的始祖,康靖王下葬後他就居住在王陵西邊的洪塘鎮,當地官府奉朝廷之命發給房屋、田產、俸薪。到明末,葛氏家族中已有不少人出人頭地,遷往府城定居。至晚清時散居在楊橋頭、宦貴巷、倉角一帶,大多從事教書,有一叫葛世樞的還當過光緒皇帝的老師。現在葛氏家族中仍有不少是教育工作者,有的還以訪問學者身份去歐洲講學。葛福煌老人是當今葛氏家族的嫡傳後人,他住在福州倉角頭9號。據他說,倉角的葛氏祠堂原存一族譜,由他保管。

祠堂麵積有100多畝,堂內供有葛蔚庵神像,立有“洪塘葛氏祖宗神位”。這可以證實葛氏祖先確實生活在洪塘,可惜後來祠堂改建為學校,族譜在動亂中被焚燒。

然而,康靖王陵究竟在哪裏呢?人們從點滴曆史資料和調查訪問中隻能知道它很可能在福州市郊,至於具體何處是王陵原址,還難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