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悠久的庫斯科古城(1 / 2)

曆史悠久的庫斯科古城

庫斯科城的曆史

庫斯科位於比爾加諾塔河上遊,安第斯山高原盆地,海拔 3410米。居高臨下,四周皆是崇山峻嶺,林木蔥鬱,氣候涼爽,秘魯人稱它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庫斯科城是燦爛的古印加文化的搖籃。

庫斯科城是秘魯南部的著名古城,也是古印加帝國首都,現為庫 斯科省省會。它已成為秘魯最重要的旅遊勝地,“庫斯科”在克丘亞語中意為“世界的中心”。

傳說公元前1100年左右,安第斯山區仍是一片荒涼,太陽神憐惜這群生活在荒原和黑暗中的子民,於是他派遣自己的兒子,也就是第一位印加王——蒙可 ·卡帕帶來光明和溫暖,而月神也派自己的女兒瑪瑪下來成為蒙可·卡帕的妻子。

他們自的的喀喀湖浮出後,便開始了尋找家園的旅程。兩人手拿太陽神的金杖測試著沿途的土地,當來到一片水草豐盛的穀地時,太陽神的金杖一下子便消失在土地之中,於是他們便在這片聖地定居下來,這就是今天的庫斯科——意為“大地之臍”。

印加文明沒有文字記載,口傳的曆史已理不清哪些是神話傳說,哪些是真正的史料。印加人崇拜日月山河等大自然神祇,而第一位印加君王又是太陽神之子,君主和百姓之間便一直存在著神權的崇拜,反對印加王也就是反對自然之神的思維模式,也已

根深蒂固地存在於印加人心中。以庫斯科穀地為基地的印加部落,於12世紀逐漸嶄露頭角,

15世紀時建立了印加帝國,版圖北起北方的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南至智利中部、阿根廷北部,幾乎囊括了南美洲半壁江山。農業、醫療、建築也十分先進,人民生活也相當富庶,因而有“美洲前哥倫布時代的羅馬帝國”之稱。

然而,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6世紀時,西班牙人以強大的武力摧毀了庫斯科的印加神殿和宮室,並在原來的基礎上建起了宏偉的大主教堂和西班牙式的宅第。盡管如此,在西班牙人的破壞與建設之間仍留下不少印加圖騰、文物、石造建築遺跡,其精確的測量與技術,仍是考古界和科學界的謎團。

庫斯科城的主要建築

庫斯科古城依照美洲虎的形狀而建。頭部是位於安第斯山脈上的薩克希沃瑪城塞,中部是印加王宮,貴族的住宅在“美洲虎”的尾部。其輪廓現在仍然依稀可見。沿著石板路走進庫斯 科,映入眼簾的是清一色的纖瓦屋頂,不僅街道巷弄,就連教堂、民居全都是由石頭砌成的。

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庫斯科,將財寶文物洗劫一空,後又經幾次地震和200多年的拉鋸戰,城市受到很大破壞。但城內有些印加帝國時代的街道、宮殿、廟宇和房屋建築仍留存至今。城中心是廣場,正中聳立著一位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四周有西班牙式的拱廊和4座天主教堂。

廣場東北,有5間大廳的太陽廟建有高聳的金字塔頂,還有月亮神廟和星神廟。廣場東南有相對著的太陽女神大廈和蛇神殿的牆壁遺跡。廣場附近有考古博物館,展出印加帝國時期的陶器、紡織品、金銀器皿和雕刻碎片等。

城中還有1692年建立的大學。距庫斯科城15000米處,有舉行 “太陽祭”的薩克薩瓦曼圓形古堡。以古堡為起點,印加人修築了長長的棧道,這是秘魯古代一條主要交通幹線。

走訪庫斯科城,從位於“美洲虎”腹部的印加中心廣場開始。帝國時代,這裏是舉行宗教祭典與軍事典禮的中心廣場,西班牙殖民時期改建成包含噴泉和大教堂的城市廣場。庫斯科城所有的道路、建築、商家都以廣場為中心向四方輻射開來。

古城的宗教建築群

中心廣場東北側是一組以大教堂為中心的教堂群,左右分別為耶穌瑪麗亞教堂和艾爾 ·特諾夫教堂。廣場東側則是建造在宮殿基址上的耶穌會教堂。

大教堂始建於1550年,是西班牙人在宮殿基址之上融合了西班牙式的文藝複興建築風格與印第安人石雕藝術,花了近一個世紀的 時間才建造完成的。左側鍾樓的瑪麗亞·安哥拉大鍾,是南美洲最古老的教堂大鍾,其洪亮的鍾聲在40000米以外都能聽見。

從中心廣場旁邊的曼塔斯大街朝西南方走,不遠便可到達拉摩寶教堂和修道院,教堂中除了精美的宗教藝術品外,還收藏有魯本斯等著名藝術家的作品。

繼續往南就到了聖佛朗西斯科廣場,以及宏偉的聖佛朗西斯科修道院。再穿過聖·克拉拉拱門,就是秘魯曆史上最古老的聖·克拉拉教堂和修道院。教堂中裝飾著上千麵鏡子的祭壇,是庫斯科宗教藝術品中獨特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