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悠久的庫斯科古城(2 / 2)

穿過洛萊托街,可以來到建造在印加考利坎恰基礎上的聖多明哥修道院。“考利坎恰”在登恰印第安語中意為“黃金庭院”,是一座由太陽神廟、月亮神廟、彩虹神廟和星神廟所組成的神廟群,規

模相當龐大,是印加時代最重要的信仰中心。

據說這個神廟群中的石牆,原本覆蓋著700多塊,每塊黃金板都重達幾千克。

太陽神廟的主祭壇上也以黃金鑄造的巨型太陽為裝飾,每當陽光照射進來,黃金便會反射出炫目的光芒,將太陽神廟烘托得既神聖又神秘。另一座月亮神廟則由大量的白銀所覆蓋。

西班牙人占領庫斯科之後,不但搜刮了“黃金庭院”中的全部金銀飾品,更以此為基礎修築成聖多明哥修道院,“黃金庭院”隻剩下回廊下的印加石牆,來寄予人們對昔日印加“黃金庭院”的無限想象。

庫斯科城的博物館

庫斯科城博物館藏品雖然不多,規模也不大,但都如實地反 映出了庫斯科文化曆史發展的脈絡。對印加古文化和殖民藝術感興趣的人,進行一次庫斯科博物館之旅,定會有相當豐富的收獲。海軍上將宮是庫斯科考古博物館的所在地,主要介紹秘魯的人類文化、曆史發展,展品有石製的箭鏃,及印加神廟中挖掘出的黃金製品等帝國時代的各種用具,因而又稱為印加博物館。有時這裏還會展出利馬博物館巡回的文物。

位於巨石街的宗教藝術博物館是一座建造在第六世印加王印加羅卡宮殿基地上的殖民時代建築,它曾經是庫斯科的主教堂,後來教會將這座建築和宗教藝術品捐給庫斯科市政府,並在此成立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別具特色,除了陳列許多以繪畫和彩色玻璃品為主的宗教藝術品外,博物館建築本身融合了印加石造地基和西班牙木造建築風格,造型獨特並且具有曆史意義。

卡布列拉屋是一座規模不大的小博物館,主要以展覽現代庫斯科秘魯藝術家的作品為主,但館中最珍貴的收藏是20世紀庫斯科著名攝影家馬丁·喬比的作品。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他的工作室模型,裏麵保存著他曾經使用過的各種攝影器材,顯示出當時秘魯攝影技術的運用。而馬丁·喬比當時拍攝的庫斯科風土人情和自然景觀,除了為當地人保留了庫斯科過去的記憶,也是人們了解庫斯科從過去至現在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庫斯科城的太陽神廟

庫斯科太陽神廟和廟前的中心廣場是舉行宗教慶典和節日狂歡的神聖場所。太陽神的兒子——印加王國的始祖蒙可 ·卡帕將金杖插入此地,這裏發出金光,耀如太陽,所以又稱“金宮”。

太陽神廟由一個主殿和周圍幾個小配殿組成。西班牙的一位 史學家描述這座神廟:太陽神廟麵朝東方,是在一塊聖地上建築起來的。整座廟宇用精心修整過的平滑巨大的石板砌成,這裏有一個很優美的祭台,主殿占地約400平方米,上下都鑲有較厚的純金片。正麵牆壁上有太陽神像,是一塊繪有男子臉形,周圍環繞著光芒和火焰的用黃金製成的厚重的圓形凸片,它麵朝東方,在太陽照射下,放出萬道金光。

在太陽神左右兩側的金禦椅,舉行典禮時當政的印加王就坐在上麵。主殿的周圍是5個正方形的小殿,它們依次為供奉月神——太陽神的姐妹和妻子的月神殿,殿裏的每一件東西都是由純銀製成的,月神像是繪有女人麵容的銀製圓凸片。接著是供奉金星和7顆啟明星以及天上其他的星星的“星房”,與月亮神殿一樣,殿中所有的器物也均由白銀製成。

庫斯科城的印加石牆

庫斯科市中心除了紅瓦石牆的教堂、民居外,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充滿韻味的印加石牆,兩側分立著祭婦樓和耶穌會教堂的洛萊托街,有目前庫斯科最長的一段古印加石牆。在巨石夾道的小巷中前行,兩側打磨光滑的花崗石令人不由得伸手撫觸。

在感歎前人的匠心巧作之時,會奇怪石牆最底層皆以小石塊為底,而上麵的方石卻逐漸往裏傾斜堆疊,其實這樣可以減緩地震所造成的危害,據說在曆次大地震中,建於印加石牆上的殖民建築幾乎完全傾倒,而底層的印加石牆卻絲毫無損,實在令人驚奇。

巨石街是庫斯科城中另一條有名的街道,這裏保留著一段第六世印加王——印加羅卡宮殿的石牆遺址。與洛萊托街的石牆不 同,巨石街的石牆全部由體積巨大的石塊堆砌,其中最著名的是那塊有12個角的巨石,天衣無縫地和其他巨石鑲嵌在一起,充分表現出印加人精湛的石材技術。傳說12角石可能是印加時代的月份牌,12個角分別代表了一年的1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