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埃勃拉古城
神秘的埃勃拉
在亞洲西部的敘利亞北部城市阿勒頗與哈馬之間,橫著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沙漠區冬季雨量稀少,夏季酷暑難熬,據說盛夏午時地表沙土的高溫能夠烤熟雞蛋和麵餅。酷熱的氣候使得地表水的蒸發特別強烈,造成這裏異常的幹旱。令考古學家們迷惑不解的是,就是在這樣一個氣候幹旱、鳥獸難棲、人跡罕至的沙漠 地帶,古代敘利亞人竟然建立過繁榮富強的國家,創造出了堪稱世界奇跡之一的光輝燦爛的文化。有人把它喻為“古代世界第八奇跡”,有人甚至認為與“古代世界七大奇跡”相比,埃勃拉古國之神奇還要勝出一籌。
沙漠古國的發掘
1862年,法國考古學家梅 ·戴沃蓋為了探尋古文明,率先來到這裏進行考察。他發現了一座巨塔和一些古建築物遺跡,這些建築物特點鮮明,牆壁較寬,殿堂較大,柱子較高。但由於各種原因,發掘工作被迫中止。此後近百年間,這裏便不再有人踏足。1955年,一個居住在附近的農民偶然在沙漠裏發現了一個石獅子和一個聖盆。石獅子是用灰色玄武岩雕刻成的,聖盆四周刻著行軍的武士和舉行宴會的情景。遺憾的是這一發現在當時並未 得到人們的重視。
1962年,意大利考古學家保羅 ·馬蒂爾博士率領羅馬大學考古隊來到敘利亞,他們發掘的目的地定於沙漠中的特爾 ·馬爾狄赫荒丘,這裏正是石獅子和聖盆的發現地。
1968年,人們終於發掘出一具由玄武石雕刻而成的無頭男人像。據考證,這尊石像的製作年代是公元前2000年。這位石雕男子穿著考究,舉止高雅。在他的袍子上人們發現了26段楔形文字銘文,其中寫道“因為埃勃拉之王和伊斯塔女神的緣故,將水槽獻給大神廟。”
後來,考古隊發現了雄偉壯麗的特爾·馬爾狄赫陵墓,接著又發掘出了整個埃勃拉古城遺址。遺址總麵積約56萬平方米,它的平麵大致呈菱形,最寬處約1000米,4個門。城址中央的衛城 近似圓形,直徑約170米。
1973年,考古學家在衛城中發現了公元前3000年的王宮遺址。王宮裏宮殿極多,排列整齊有序,結構複雜。這些建築整體布局和諧,排列技巧精湛,堪稱西亞建築藝術中的精品。
1974年,馬蒂爾博士在王宮的一間小房子裏發現了42通碑。這些碑上都刻有楔形文字,有些文字無法辨認,有些是蘇美爾語。通過碑的內容確定,這裏就是消亡已久的埃勃拉古王國首都埃勃拉城。
1975年9月30日,考古隊在衛城共發現了30000多塊泥版文書。先是在一個房間裏發現了15000塊,接著又在另外兩間房裏發現了16000塊。這裏簡直就是一座藏書豐富的古老圖書館,多的令人難以想象的泥版文書。埋藏在地下幾千年的埃勃拉古國遺址的發現震驚了全世界。
盡管還有相當數量的“埃勃拉文書”尚未破譯,但是根據已經解讀的大量文書記載,學者們已初步勾勒出這個神秘國度的概況。
埃勃拉王國為什麼會突然消失
大致說來,埃勃拉古國是一個高度發展的奴隸製國家。公元前3000年,是埃勃拉古國的奴隸製初期。那時國家的統治者是通過選舉產生的,國王7年一選,允許連任。後來,國家開始實行世襲製。國王作為專製君主,擁有無上的權力。
埃勃拉古國的農業相當發達,主要農作物是大麥和小麥。當時,埃勃拉城附近是一片平原,水源豐富。畜牧業也有一定的規模,手工業和商業也非常發達。在泥版文書中提到的技術工人有陶工、雕刻工、金屬工、麵包師、木匠、紡織工、製香料者、磨坊工等。
後來,埃勃拉王國又先後受到阿摩利人、赫梯人的侵略和掠奪。屢經浩劫的埃勃拉自此日漸衰落。後來,埃勃拉居民突然之間全部“蒸發”,埃勃拉王國也在曆史上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