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玫瑰石頭城
佩特拉古城的曆史
佩特拉在約旦南部,距首都安曼271千米,坐落在胡爾山腳下,處於穆薩穀地之中。佩特拉是座曆史古城遺址,在人們的心目中,它是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勝古跡。2000多年前,那巴特人曾在這一帶棲息生活,並先後建都於此。由於這裏是埃及、敘利亞等國之間的交通要道,很快便成為商賈雲集,繁榮昌盛的商業都市。
那時的佩特拉曾以“中東商業中心”而著稱。擅長經商業務的奈巴蒂人在前往埃及、敘利亞販運商品時,都把佩特拉作為他們經商活動的中轉站,從而促進了佩特拉的發展與繁榮。
居住在這裏的那巴特人曾是沙漠的遊牧民族,驍勇善戰,最初是在商隊必經之路上靠攔路搶劫為生,而後改為保護過路商隊,以收取一定的保護金為生。最後,許多那巴特人也加入商隊,成了商人。
公元前1世紀,佩特拉王國的疆土擴大到了大馬士革。106年,羅馬帝國攻占了佩特拉,開始擴建城堡,使這裏成為盛極一時的商隊要道。隨著紅海海上貿易的發展,佩特拉逐步失去原有的重要地位。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佩特拉的土著居民在岩石中雕琢了眾多建築物,逐漸使其成為一座“石頭城”,也成為人類文化寶庫 中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多少世紀以來,這顆明珠一直沒有被人發現。
佩特拉古城的發現
那時候,約旦地區流傳著一個帶有神話色彩的民間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在約旦南部廣袤的沙漠中有一條神秘的峽穀,這條峽穀既深又長,但不知在何方。一批神人在那裏修建了許多雄偉的建築物,並在裏麵藏了無數珍寶,誰能找到它,便可成為大富翁。人們一批又一批地前去探索,但都無功而返。
這個神話故事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但始終沒有人想到,這些建築物就存在於穆薩山穀之中。
直至1812年,瑞士探險者約翰·伯克哈特遊覽佩特拉時,才第一次揭開這個神話故事的奧秘,閃爍著奇光異彩的“石頭城”最終與世人見麵。
佩特拉山穀的岩石呈朱紅色或褐色,在朝陽或晚霞的映照下 城中的建築會變成玫瑰色,所以佩特拉也被稱作“紅玫瑰古城”。
相傳,這裏是摩西“點石出水”的地方。當年,摩西率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流落荒野,正當饑渴困乏的時候,摩西得到上帝的幫助,他揮杖擊石,激出泉水。據說,這股泉水至今仍流淌不息。
佩特拉古城建在海拔950米的山穀中,進入佩特拉古城,要通過15
千米長的峽穀,峽穀最寬處不過7米,最窄處僅能通過一輛馬車。兩邊的石壁高70米至100米,行人抬頭僅能望到一線青天。走出峽穀是寬廣的穀地,豁然開朗。高大雄偉的殿堂排布在周圍山崖的岩壁上,門簷相間,殿宇重疊,十分壯觀。
佩特拉城的宮殿建築
佩特拉城的建築物全都是依傍山勢雕琢而成的,這一奇景是大自然的“雕刻師”和能工巧匠共同創造的。峽穀出口不遠便是一座依山鑿出的巨大殿堂,高40米,寬30米,這就是卡茲尼石宮,又名“金庫”。傳說這裏是曆代佩特拉國王收藏財富的地 方,但也有傳言說這裏是國王陵墓的靈殿。
整個殿門分兩層,下層是兩根羅馬式的石柱,高10餘米,門簷和橫梁都雕有精細的圖案。殿門的上層雕有3個石龕,龕中分別雕有天使、聖母和帶有翅膀的戰士石像。宮殿中有正殿和側殿,石壁上還留有原始壁畫。
城中有一座依山雕琢出的古羅馬劇場,可容納6000人。還保存了露天劇場,劇場看台呈扇形,有數十層石築階梯,每10層階梯中間築有一個通道,整個劇場沿山而上。舞台上還殘存有4根巨大的石柱。
城中一座拜占庭風格的建築,叫做“本特宮”。傳說當年城市缺水,國王下令,如果有人能引水入城,就將公主許配給他為妻。一位建築師開山修渠,將水引進城裏。國王履行諾言,將女兒下嫁 給他,並賜此宮給他們居住,所以本特宮又叫“女兒宮”。
在古城南麵的半山腰,有一座歐翁石宮。這座石宮的建築順序是先削平半山腰,再開鑿石窟,最後才修建宮殿。幾百平方米的大廳殿居然沒有一根柱子,真是巧奪天工。歐翁石宮的兩側是石窟群,向東西延伸。石窟內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
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兩座方尖碑,高地被猜想成用於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供奉著那巴特人的兩個神:杜莎裏斯和阿爾烏紮。這裏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來排放人血的。有跡象表明,那巴特人曾用人來進行祭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