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城的石墓
佩特拉的那巴特人傳統上將他們死去的親人葬於環繞城市的砂石峭壁之中,這裏有著成千上萬的墳墓。它們當中有些是簡陋的石 墓,有些則十分奢華。因為這裏岩石很軟,所以很容易雕琢。
佩特拉的王陵並沒有具體的名字,而是靠傳統來決定,他們並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那個被埋葬的死者。在修建皇陵的過程中,那巴特人利用祖傳石工技巧模仿、加強和改造了如亞曆山大之類的大都市中最新穎、最雄偉的建築構思。
他們先將合適的崖麵平整好,然後在立麵上從上至下進行開鑿。石墓後的房間比較小,有的隻有一間外室,裏麵偶有刻出的石凳。佩特拉王陵外立麵雖然沒有人去維護,又經曆了許多個世紀以來地震、侵蝕和偶爾溜進來的盜墓賊的侵擾,仍然幾乎完好無損。
外牆上精美的石刻可能是當地石匠的傑作。在一處那巴特人的陵墓——瑪丹沙裏所刻的文字告訴人們,當年的石匠一般工作 25年,而像采石這樣的粗活可能是由奴隸來做。當年這些墓被塗抹了用石灰石與沙製成的石膏,然後又被塗上鮮豔華麗的顏色。
如今風沙剝去了石膏,裸露的岩石在陽光的照射下色彩變幻無窮,使陵墓充滿生機,這是當年的建築者沒有料到的。在佩特拉最後修建的大墳墓中,有一座是為羅馬總督所建,稱作“烏恩墓”,但是在446年這座墳墓被改建成了一座教堂。
隨著沙漠中的香料商路被慢慢荒廢,取而代之的是紅海的海上路線,沙漠中的城市生活隨之土崩瓦解。最後,墳墓變得衰敗不堪,雕像也剝落脫皮,曾經安葬過達官貴人的石室漸漸淪落為牧羊人遮風擋雨的場所。
佩特拉城的生活
後來的考古學家發掘出3個大市場,研究由那巴特人發展起來 的蓄水設施。該設施包括一個岩石中開鑿出來的大蓄水池和一條水渠。水池用來收集泉水和雨水,並通過水渠把水送給城中心的一個較小的水池。那巴特人還從噴泉處直接安裝了許多陶管,把水引向城市各地。
現代考古學家還在遺址上發掘出那巴特人的陶器製品,表明當時佩特拉不僅商貿發達,而且手工藝製作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們的陶器細薄精致,裝飾著樹枝樹葉之類的自然圖案。
1990年,一位考古學家在佩特拉發掘出了始於6世紀拜占庭風格的教堂的部分牆壁和整個地板。地板由兩塊大的鑲嵌圖案裝飾而成,圖案中描繪了長頸鹿和大象之類的動物、四季的象征,以及漁夫、吹笛者和趕駱駝的人,如今這些圖案已經得到清理和修複。
佩特拉真正用途是什麼
佩特拉方圓幾十千米內,四周的山壁雕琢有許多的建築物。有的壯觀、有的精美、有的簡陋,有的還不及擺放小神像的方形小室大,幾乎僅能算洞穴。一般認為它們是神殿、廟宇和祭壇。但有人卻對此提出疑問,如果是這樣,為什麼房間裏沒有任何的祭祀標記?
有人據此進一步提出,佩特拉不能稱為一座城市,它更像一座紀念碑似的公墓或者說寺廟。甚至有人認為它是“亡靈之城”。然而,假如它果真是那巴特人的墓地,為什麼從未發現過有關喪葬的物品,如石棺、屍骨?
古城被遺棄之謎
考古學家推斷,在全盛時期,佩特拉城居民多達30000人, 城市規模遠比早期歐洲人估計的大得多,但佩特拉為什麼被遺棄一直是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就算它一度失去了商道的控製權,但仍然可以保持原狀,為什麼如此迅速衰亡了呢?
1991年,有些科學家們發現,早期的那巴特人時代,佩特拉四周的山地曾經密林茂盛。然而到了羅馬時代,人們為了建房和獲取燃料砍伐了大量的木材,致使森林匱乏。至900年,環境進一步惡化,過分地放牧羊群使灌木林和草地也消失了,這一地區漸漸淪為沙漠。也就是說,環境惡化是導致佩特拉衰亡的因素之一。
也有人認為,導致佩特拉城衰亡的可能是天災。363年,一場地震重擊了佩特拉城,震後,許多建築淪為廢墟。551年,佩特拉城再次遇到強烈地震。連續的地震使它損失慘重,因此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