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黃庭堅:《論書》

凡學書,欲先學用筆。

〔中〕黃庭堅:《與張載熙書卷尾》

學書須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

〔中〕米芾:《海嶽名言》

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

〔中〕晁補之:《雞肋集》

士於書法必先學正書者,以八法皆備,不相附麗。

〔中〕趙構:《翰墨誌》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

〔中〕薑夔:《續書譜·臨摹》

臨摹之際,毫發失真,則神情頓異,所貴詳謹。

〔中〕薑夔:《續書譜·臨摹》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須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捏破管,書破紙,方有工夫。

〔中〕解縉:《春雨雜述·學書法》

先儀骨體,後盡精神。有膚有血,有力有筋。

〔中〕解縉:《春雨雜述·書學詳說》

書有三戒:初學分布,戒不均與敲;繼知規矩,戒不活與滯;終能純熟,戒狂怪與俗。

〔中〕項穆:《書法雅言·取舍》

字須熟後生,畫須生外熟。

〔中〕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作書須自家主張,然不是不學古人;須看真跡,然不是不學碑刻。

〔中〕馮班:《鈍吟書要》

書有二要:一日用筆,非真跡不可;二曰結字,隻消看碑。

〔中〕馮班:《鈍吟書要》

臨古須是無我。一有我,隻是己意,必不能與古人相消息。

〔中〕王澍:《論書剩語·臨古》

習古人書,必先專精一家至於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可兼收並蓄,淹貫眾有。然非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若專此一家,到得似來,隻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

〔中〕王澍:《論書剩語·臨古》

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入,亦未有不從規矩而出。

〔中〕朱履貞:《書學捷要》

學書要學古人用筆,不可徒求形似,若循牆依壁,隻尋轍跡,則疵病百出。

〔中〕朱履貞:《書學捷要》

臨摹古帖,筆畫地步必比帖肥一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傳其意者也。

〔中〕包世臣:《藝舟雙揖·答熙載九問》

每習一帖,必使筆法章法透入肝隔,每換後帖,又必使心中如無前帖。積力既久,習過諸家之形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杼軸矣。

〔中〕包世臣:《藝舟雙揖·答三子問》

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

〔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別。入他神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

〔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

〔中〕周星蓮:《臨池管見》

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切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規形似也。

〔中〕周和羹:《臨池心解)

學書行草宜從何始?宜從方筆始。

〔中〕康有為:《廣藝舟雙揖·學敘》

冷著古人用筆,不貴多寫,貴無間斷。

〔中〕姚孟起:《字學臆參》

離形得似,書家上乘,此中消息甚微。

〔中〕姚孟起:《字學臆參》

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誌士,學無及之。

〔中〕王羲之:《書論)

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

〔中〕黃庭堅:《論書》

學字既成,且養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為楷式。

〔中〕黃庭堅:《跋與張載熙書卷尾》

襟韻不高,記憶雖多,莫湔塵俗。若風神蕭散,下筆便當過人。

〔中〕薑夔:《續書譜·草書》

書是君子之藝。

〔中〕馮班:《鈍吟書要》

造詣無窮,功夫要是在法外,蘇文忠公所謂“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是也。

〔中〕朱履貞:《書學捷要》

俗氣未盡者,皆不足以言韻也。

〔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

〔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也者,心學也。心不著人而欲書之過人,其勤而無所也宜矣。

〔中〕劉熙載:《藝概·書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