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情商——我們曾經忽略了它(2)(1 / 3)

通常情況下,普通少年的智商介於90到110之間,而智商高於130的少年則被稱為“天才”少年。有統計數據表明,“天才”少年在同齡人中的比率約為2%。人們常說,“天才與白癡隻有一步的距離”,“高智商”有時候會被認為“低情商”,“高情商”有時也是一種“低智商”的表現。舉例子就是風靡世界的電影《阿甘正傳》的主人公阿甘,就是一個典型。他是天才的運動員,戰士,商人,可是我們知道從小它就是被人嘲笑的白癡。他真的是白癡嗎?智力的遲鈍固然令人與成功有了距離,但是成功不一定永遠屬於高智商的天才。成功屬於高智商與高情商完美結合的人。我們可以阿甘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我們可以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天才”與“白癡”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執著於一點,竭盡全力,不達目的不罷休。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但上帝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它會令起點不高的人比天生優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活中的真實。從智商隻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有的人常常會感覺到生活的負擔過重,人生道路上,麵前的困難重重,因而整天垂頭喪氣、鬱鬱寡歡。阿甘呢?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心中都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隻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鬥,直到這一目標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標的出現。沒有單純的抉擇就不會沒有心靈的雜念;而沒有心靈雜念的人,大概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若輕。正是因為他的信念是這樣的單純,目標又是這樣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麵前有窮山惡水,可愛的阿甘也絕對能夠以一顆絕對平常的心視之,並最終一一跨過。這絕不是僅僅用“傻人有傻福”就可以解釋的。所以,我們寧願相信,隻有保持阿甘這種生活態度和堅強意誌的人,信念才是能夠減輕自己許多關於生命的重負,從而達到生命之巔、獲得自己最終的輝煌。

該劇獲1995年第6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改編、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六項大獎,導演是羅伯特·澤梅基斯。重要的是這部片子影響了一代人關於人生的思考:在我們的身邊,究竟誰是傻瓜誰是天才?

人們常常認為,智商高的少年與普通少年相比情商往往有缺陷,如愛獨處、易怒、脾氣不好等等。但德國馬堡大學心理學教授德特勒夫·羅斯特教授卻指出,這一偏見並無根據,“天才”少年的情商與普通少年並無明顯差別。這些少年由於智力上的超常而往往被認為在生活等其他方麵也具有較強能力,因此往往需要自行判斷並處理更多的事情,人們對他們的要求也會比普通孩子高一些,從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顯得離群索居。而普通少年則要輕鬆一些,在生活等方麵受到的優待相對更多。這可能是導致兩者性格表現方麵出現差異的原因。如果一個高智商的“天才”沒有正常的“情商”,這樣的“天才”是站不住腳的,愛因斯坦的例子最明顯。

★“智力低下”的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降生在一個猶太人家庭。小時候的愛因斯坦便對各種事物懷有強烈的好奇心。5歲時,父親給他買了一個指南針,那是一個兒童玩具。當阿爾伯特注視著那根指向南方的“魔針”時,他興奮得簡直坐立不安了。他覺得這個小東西是那麼的神奇,當時雖然不懂得什麼是磁場理論,但他卻本能地感覺到,自然界蘊藏著無數的奧秘,自己正站在一個令人著迷的世界的門前,於是,他從小便產生了探索大自然的強烈欲望。憑著自己的高智商,愛因斯坦在科學上提出的理念非常新穎、不可思議。直到今天。他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理論——相對論;關於微小粒子的理論——量子論等,仍極大地影響著科學家對原子和宇宙的看法。世界上沒有多少人能名副其實地被稱之為“天才”。但愛因斯坦肯定當之無愧。他的理論幾乎改變了物理學的每一個範疇。如果沒有這些理論。現在的激光、電視、電腦、宇宙航行和其他很多事物。根本就不會出現。但是,愛因斯坦在童年的求學時期並不愉快,老師們都認為他並不很聰明,對待他也很不友善。一次,教師送來了他的成績報告單,他的父親看了感到很痛心。老師對他的父親說:“這孩子智力遲鈍,不喜歡同人交往,老是糊裏糊塗地在自己的夢囈中遊蕩。”同學們還給愛因斯坦起了一個綽號——“孤獨小老頭”。但阿爾伯特並沒有察覺到長輩的擔憂。他感到這個世界充滿了奇觀,他的心智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想要奔馳。他覺得自己是孤零零一個人來探索這個世界的。他不需要什麼夥伴。他在花園裏玩耍,或者在街上邊走邊唱自己編的歌曲。他難以置信地過著快樂的日子。

情商的鍛煉與藝術的修養密切相關,愛因斯坦對音樂的迷戀不亞於對自然的癡迷。愛因斯坦的母親是位頗有才華的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和教育下,他從6歲開始學拉小提琴。音樂使他興奮異常,每當他的母親在鋼琴上彈奏一曲莫紮特或貝多芬的奏鳴曲時,他就一動不動地站在旁邊,出神地聽著。雖然他精於音樂,但很多學科的成績都很差。可是,他對數學卻有著濃厚的興趣,在12歲到16歲這段時期,愛因斯坦熟悉了數學的基本原理,並對自然科學的研究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久,他的數學和理論科學的專長得到了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