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中秋宮宴(二)(2 / 2)

跟在額娘身後,由宮女引著穿過坤寧門,便看見這個盛極一時的中宮,這時的坤寧宮不像在後世已經逐漸荒廢的那個宮殿那樣荒涼,此時的坤寧宮,正是現下的國母赫舍裏皇後居住的宮殿。

坤寧宮位處交泰殿之北,是皇後的正宮。“坤寧”為坤地寧定之意。清代,坤寧宮按照滿族習俗進行了改建,改建後的坤寧宮形製富於滿洲文化特色:正門不居中而偏東側,隔扇門改為木板門,窗戶亦改為吊搭窗,沿北西南三麵設萬字炕,俗稱“口袋居”,以及陳設薩滿教祭祀神堂等。坤寧宮坐北麵南,麵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明代是皇後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仿盛京清寧宮,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原槅扇門改為雙扇板門,其餘各間的欞花槅扇窗均改為直欞吊搭式窗。室內東側兩間隔出為暖閣,作為居住的寢室,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麵炕,作為祭神的場所。與門相對後簷設鍋灶,作殺牲煮肉之用。由於是皇家所用,灶間設欞花扇門,渾金毗盧罩,裝飾考究華麗,坤寧宮改建後,即成為清宮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之前隻能從曆史資料或是網上的資料才能腦補在封建時期的坤寧宮的盛況,可是親眼看見卻是比想象的更加輝煌雄偉。

坤寧宮簡介:坤寧宮是明清兩代皇後的中宮。明代皇帝住在乾清宮,所以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坤寧宮攻克北京時,崇禎的皇後(周皇後)就是在坤寧宮自殺的。到了清代,因為皇帝辦公地點從外廷移進內廷的乾清官,寢宮西移養心殿,所以坤寧宮也就成為形式上的中宮了。皇後可以住在東西六宮隨便選擇一處居住,隻有在皇帝大婚時才在坤寧宮和皇帝住上兩天。清朝的皇帝在即位以後才舉行婚禮的,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朝。而根據《大清會典》能肯定皇後曾經在坤寧宮住過的,隻有康熙、同治、光緒三朝。此外,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舉行婚禮時也曾在這裏住過。除了婚禮之外,清代曆朝的皇後在元旦、冬至和她的生日(叫作千秋),率領貴妃等去朝見太後和皇帝禮畢在坤寧宮休息,再到交泰殿升座,受妃嬪們的朝賀。坤寧宮經常的用途是祭神。每日朝夕祭、春秋大祭、求福祭、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等,都在坤寧宮的明間舉行。

坤寧宮雖然基本上是明代的建築,但在清代有很大改動。明代坤寧門在清代順貞門的地方,今天的坤寧門在明代是一道圍廊叫“遊藝齋”,與禦花園相接。至於清代坤寧宮的室內格局,則完全依照沈陽故宮裏清寧宮的樣子,保存著一部分滿民族的風俗習慣。室內順著山牆,有前後簷通連的大炕,窗紙糊在窗欞外麵,在炕上祭神,在炕沿鼻柱上掛著弓矢,這些,和明代坤寧宮的室內裝飾當然不會相同。

1959年,坤寧宮布置了原狀陳列,這裏把布置經過和陳列依據,作一簡單的介紹。坤寧宮共九間,除東西兩間為過道之外,室內七間。七間又可以分為三個單元,中間一個單元包括四間,是祭神、吃肉的地方;東麵一個單元包括兩間,即所謂坤寧宮東暖閣,是起坐的地方;西麵一間是存貯佛亭的地方。這次布置的經過,是先研究資料,如1925年3月15日清室善後委員會刊行的《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內務府廣儲司所存的坤寧宮陳設檔、乾隆年間纂修的《滿洲祭天祭神禮》,以及《大清會典事例》《內務府辦事則例》等等清代官書和清室善後委員會時期拍攝的一部分現場照片,並向曾經在坤寧宮吃過肉的老先生進行了訪問。結合這些資料,對坤寧宮以往的收藏物品進行了研究之後,才進行布置。

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