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緣起
場景:東北某農村,綠油油的田地與村莊中間的土路上。
人物:中年農婦、兩個小男孩,幾個壯年男子,華服村婦。黑衣人及群眾若幹。
時間:1990年春天的下午。
中年農婦:憑啥毀掉我家的青苗?我們還沒有同意把地給你呢,你們怎麼就能這麼幹?!
壯年男子:就搶了,你能怎麼地?!有本事你告去!
◆兩個小男孩瞪著大眼睛,一左一右跟隨在農婦左右。
◆另一華服村婦罵罵咧咧的,而那幾個壯年男子中,華服村婦的那兩個兒子,已經開始動手打人。
◆幾個穿著黑衣的人在維持外圈的所謂秩序,對打人的行為視而不見。
◆圍觀的村民們有一些開始惱怒了,大家開始往圈裏擠,有勸架的,有要幫忙的……
◆鬧騰了老半天,被打的農婦及幼子由親屬護持送回家中,眾人也各自散去。
字幕:1990年春日
慢鏡頭閃過:此時,在村子西北的大山裏,一個十一二歲的女孩兒在原野裏靜靜地行走著,她小心翼翼地探查著春天的氣息,輕撫一片片形態各異的綠葉,問候每一朵不起眼的黃的、紫的、白的小野花兒,時而抬頭望望天空、時而看看雲朵。有時候,也會撿起一塊石子,端詳半天。有時候,一隻草裏飛出的蝴蝶也會吸引她好奇的目光……
她純淨的眼神裏,盛滿了簡單的快樂。
場景:村西北的小路上
人物:少女安安,一個年紀相若的男孩子。
時間:鄉村的傍晚
◆少女剛從山野裏回來,神采飛揚地漫步而行,自在輕鬆如一朵悠閑的雲。
男孩:你跑哪兒去了?到處都找不見你!
少女(略略驚訝地):你找我幹嘛?什麼事啊?
男孩(生氣地):你家出大事啦!你媽和你弟弟被人打了!
少女(震驚):你說什麼?!誰打的?
男孩:還能有誰?就是要搶你家地蓋房子的那家人唄!仗勢欺人,太不像話啦!幾個大男人打女人和孩子,也不害臊!……
◆男孩話音未了,已經聽懂事由的少女拔腿就向家裏跑去……
場景:村東頭的少女家中、三間瓦房的農家屋內
人物:安安的父親、母親、兩個弟弟。
時間:傍晚
◆安安一腳門裏一腳門外,已經感受到家裏的沉重氣氛。
◆母親躺倒在炕上,仍在低聲哭泣。兩個弟弟在旁邊悶著頭坐著,不言語。
◆父親在外屋做飯,一臉的鬱結。
安安(劈頭就問):爸爸,你下午跑哪兒去啦?
父親(抬起頭):我在北山地裏幹活呀。等我得到消息回來,什麼都晚了。
安安氣惱極了,輕輕走到母親的跟前,小心翼翼地用手拭去母親臉上的淚滴。
一個12歲的孩子,獨自惆悵,心裏的仇恨在滋生。
旁白:我自小喜讀詩書,也愛聽評書,什麼《隋唐英雄》《五鼠鬧東京》《三俠五義》都聽過。
我的心裏,和我當時的眼睛一樣黑白分明,善惡誓不兩立。
但是我又糾結:這個搶地的仇人,就在去年,還曾接力送迷路的我回家。
字幕:最初發現安安迷路的是一個工人師傅,他送到半路,遇見了這位同村,他們認識,就把安安交給了他帶回。)
同時閃過:秋天的鄉路上,兩個中年男子接力送一位迷路少女回家的場景。
旁白:評書裏總說——受人點水恩,當以湧泉報。可是,這恩與仇交織在一起,當如何是好?
字幕:微塵的心開始打結,一邊是自己親愛的媽媽受到了傷害,一邊還要正視這個仇人曾經的恩情。
場景:繁星滿天,安安家院子裏,柵欄旁邊叢叢粉豆花爭奇鬥豔,菜地裏一片漆黑。院中的水井台上轆轤安靜地佇立。門開著,有一縷燈光從門內投射到院中井台旁。
人物:父親、安安。
時間:夜晚。
閃過:父親勸解完母親,走出屋子長歎一聲。然後——
父親(自言自語):要蓋房子,有的是荒地,為什麼要把房子建在良田上?
石頭上可以蓋房子,可是誰見過石頭上長莊稼?!
家裏哪年不是指著這塊地產糧吃?地沒了,這今後的日子還怎麼過?
安安:爸爸,怎麼辦呢現在?
父親:(深沉地歎息)唉,都是本家本份的,何必動粗呢?當年,你奶奶也還接濟過他家,他不也曾經送你回來過呢?咱們還沒出五服呢。你媽說想打官司,可是你說這自家人,何必非要反目成仇呢?這事兒真不好辦啊!
安安:那就打官司!你看媽媽都氣成這樣啦!你別忘了大嫂的教訓啊。當年要不是被他家人欺負,大嫂怎麼至於年紀輕輕就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