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單元 腸道傳染病流行病學

考試要點

一、病毒性肝炎

①病毒性肝炎的類型;

②甲型肝炎(簡稱甲肝);

③乙型肝炎(簡稱乙肝)。

二、細菌性痢疾

①病原體;

②流行過程三環節;

③防治措施。

三、霍亂

①病原體;

②流行過程三環節;

③流行特征;

④防治策略和措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病毒性肝炎

1.病毒性肝炎的類型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組傳染病。目前認為病毒性肝央至少有五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從流行病學方麵可分為兩類:一類包括甲型和戊型,主要經糞一口途徑傳播,有季節性,可引起暴發流行,不轉為慢性。另一類包括乙型、丙型和丁型,主要經血液傳播,無季節性,多為散發,易成為慢性,少數甚至轉化成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

2.甲型肝炎(簡稱甲肝)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潛伏期15~50天。

(1) 原體

甲型肝炎病毒是一種27nm的類似腸道病毒的病毒。其抵抗力較一般腸道病毒強,對乙醚、酸及熱有較強的抵抗力,加熱100℃、5分鍾或1:4000甲醛在37℃條件下作用72小時才可使之滅活。

(2)流行過程三環節

①傳染源。甲肝病人是主要的傳染源。病毒攜帶者也可起到傳染源的作用。病人在潛伏期末即排出病原體,至前驅期排出量最多,當轉氨81值達到高峰時,或出現黃疸時糞便中已停止排毒,所以甲肝的傳染期較短。

②傳播途徑。糞、口途徑是主要的傳播途徑。

③易感人群。沒有感染過甲肝病毒的人對本病普遍易感,而感染後可產生持久免疫力,再感染者很少見。

(3)流行特征

①時間分布。季節性,甲肝以秋末冬初和春季發病較多,城市春季髙峰多,農村秋季髙峰多。周期性,甲肝每隔3~9年有一次流行,這與易感者積累及群體免疫水平降低有關。

②地區分布。農村暴發流行較多見;家庭內續發率較高。

③人群分布。以兒童發病為主,15歲以下兒童發病率髙,其中又以5~9歲組最高。男性多於女性。

(4)防治措施

加強衛生教育;加強疫情報告;及早隔離傳染源;必要時對接觸者采用被動免疫。

3.乙型肝炎(簡稱乙肝)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潛伏期14~180天。

(1)原體

乙肝病毒是一種直徑為42nm的雙股結構的脫氧核糖核酸病毒,由27nm的核蛋白殼核心組成,核心內含有DNA多聚酶,外層包繞著含表麵抗原的外殼。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特性與不同,主要在肝細胞核內增殖,在肝細胞漿內包裹上裝配成完整病毒顆粒,然後釋放到外周血循環中,故血清中一般不能直接測定。

(2)乙肝病毒抵抗力強,在60℃、10小時還不能全部滅活,98℃、1分鍾失去傳染性,保存抗原性。

①傳染源。病人和病原攜帶者是乙肝的傳染源。靈長類動物亦可做傳染源,但意義不大。

②傳播途徑。經血或血製品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除此之外還有母嬰傳播;消化道傳播;吸血昆蟲傳播;其他方式如:精液,陰道、月經、皮膚淸瘍血清滲出液中也檢出乙肝表麵抗原,與這些材料接觸也可能被感染。

③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甲、乙兩型無交叉免疫。病後對同型肝炎有一定程度的特異型免疫,乙肝病毒不同亞型間可有部分交叉免疫。

(3)流行特征

①時間分布。乙肝多呈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狀態,大部分為亞臨床感染。乙肝發病無明顯季節性。

②地區分布。世界各地均有該病發生,發病率髙低與經濟、文化、衛生水平有一定關係。我國南方高於北方,尤以華東、中南各省為高,特別是江西省最高。華北諸省較低,其中山西最低。

③人群分布。乙肝發病以青壯年為主,15歲至44歲最高。男性高於女性。醫務人員感染率高於一般人群。乙肝發病有明顯的家庭聚集性。

(4)防治措施

①管理傳染源,及早發現肝炎病人,采取措施,尤其是一些特殊職業如:醫務人員、飲食行業人員、保育員等應及時隔離治療。乙肝病人及病毒攜帶者不得獻血。

②切斷傳播途徑,對輸血的血源應采用敏感的方法檢測乙肝表麵抗原,防止輸血後傳染肝炎。在醫療或預防過程中要嚴格進行消毒,避免造成醫源性感染。加強衛生宣傳教育。

③保護易感者,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肯定,持續時間長,是目前預防乙肝感染的最好方法。

二、細菌性痢疾

1.病原體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發病率占急性傳染病的第一、二位。

痢疾杆菌屬於腸道杆菌科誌賀氏菌屬中一組革蘭氏陰性杆菌,依其抗原結構不同,按照國際分類法,將其分為4個群,39個血清型(包括亞型),賀氏菌屬中的4個群,相互之間無交叉免疫。不同血清型在臨床上、流行病學上均具有一定的特征,在痢疾的防治中,血清型的鑒別是很有必要的。誌賀氏菌屬在外界的生存力以宋內氏菌最強,福氏菌次之,誌賀氏菌最弱。痢疾杆菌對溫度敏感,隨著溫度升高死亡時間加快。對化學消毒劑較敏感。

2.流行過程三環節

(1)傳染源

痢疾的主要傳染源是急性、慢性病人和病原攜帶者。急性病人作為傳染源,主要取決於疾病的臨床特點與病人的生活習慣,臨床症狀越嚴重,排出的病原體越多,作為傳染源的意義越大。病程超過2個月稱為慢性病人,多由於急性病人遷延不愈而成。症狀時好時壞,病程長,排菌期長。在冬春季節,散發病例主要是由慢性病人引起的。從流行全過程來看,慢性病例不但在流行期間維持一定的發病水平,並成為下一次夏秋季節疫勢上升的基礎。帶菌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主要在於其職業,飲食行業人員及兒童機構保育員作為帶菌者,所起傳染源的作用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