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生產性毒物與職業中毒

考試要點

一、概述

①生產性毒物與職業中毒的概念;

②生產性毒物的來源和存在形態;

③毒物進入機體的途徑和代謝;

④引起職業中毒的因素;

⑤職業中毒的診斷;

⑥職業中毒的預防。

二、金屬中毒

①鉛中毒;

②汞中毒。

三、刺激性氣體中毒

①刺激性氣體毒作用的特點;

②急性中毒的臨床表現、急救和治療;

③刺激性氣體中毒的預防;

④氯氣中毒的毒理、臨床表現。

四、窒息性氣體中毒

①窒息性氣體的分類;

②一氧化碳中毒的毒理、臨床表現;

③預防。

五、有機溶劑中毒

①有機溶劑的毒作用;

②苯中毒的毒理、慢性中毒臨床表現、苯中毒的預防;

③甲苯與二甲苯中毒的毒理和臨床表現。

六、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

①毒作用的共同點;

②苯胺中毒的毒理、中毒臨床表現、治療、預防。

七、高分子化合物生產中的職業中毒

①髙分子化合物的毒作用;

②氯乙烯中毒的毒理、臨床表現、預防。

八、農藥中毒

①有機磷農藥中毒的毒理、急性中毒臨床表現、治療、預防;

②擬除蟲菊酯類農藥中毒。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概述

1.生產性毒物與職業中毒的概念

①生產性毒物是指在工農業勞動過程中,產生或使用的有毒物質,稱為生產性毒物。

②職業中毒是由於接觸生產性有毒物質而導致的中毒。

2.生產性毒物的來源和存在形態

(1)生產性毒物的來源

①生產原料。如製造用顏料、坤漆或鉛。

②中間產品。如用苯製造二確基甲苯所產生的硝基苯。

③輔助材料。如苯、汽油等有機溶劑。

④成品。如農藥廠生產的各種農藥。

⑤夾雜物。化工廠及冶煉廠生產過程中的一些化學元素。

⑥副產品或廢棄物。如含碳物質燃燒不全產生的等。

(2)毒物在生產環境中的存在形態

生產性毒物常以固體、液體、氣體或氣溶膠的形態存在於環境中。

①氣體,是指在常溫常壓狀態下呈氣體狀態的物質,如氯氣等。

②蒸汽,固體升華及液體揮發形成的,如汞、苯、汽油等。

③霧,是指懸浮於空氣中的液體微滴,多由蒸汽冷凝或液體噴灑而形成。

④煙,是指懸浮於空氣中的固體微粒,其直徑小於0.1,如煤、油燃燒不完全產生的煙。

⑤粉塵,能較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的固體微粒,其直徑在0.1~10之間的固體顆粒。懸浮在空氣中的粉塵、煙和霧稱為氣溶膠。

3.毒物進入機體的途徑和代謝

在生產環境中毒物主要經過呼吸道、皮膚黏膜和消化道進入機體。呼吸道

呈氣體、蒸汽、氣溶膠狀態的毒物可經呼吸道進入體內。進入呼吸道的毒物通過肺泡直接進入大循環,毒性作用發生很快,大部分職業性中毒都是由呼吸道進入引起的。氣體狀態的物質經呼吸道進入體內的速度主要取決於空氣中有毒物質的濃度和水溶性。

4.皮膚黏膜

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毒物接觸皮膚被吸收而中毒者比較常見。某些毒物可透過完整的皮膚進入體內,一是通過表皮屏障到達真皮,進入體循環;二是汗腺、毛囊或皮脂腺繞過表皮屏障到達真皮層,但意義較小。某些有機溶劑及脂溶性較強的毒物易透過表皮屏障。影響毒物經皮膚吸收的因素,除毒物本身的性質外,還有毒物的濃度、黏稠度、接觸時間、部位、麵積、溶劑種類及氣溫、氣濕。

生產性毒物經消化道進入體內而導致職業性中毒者較少,與個人衛生習慣有關,主要是固體粉末狀毒物。進入呼吸道的難溶性氣溶膠和顆粒狀毒物在被呼吸道消除時,隨痰液經咽部進入消化道是不可忽視的,某些毒物可經口腔黏膜吸收進入體內。引起職業中毒的因素

進入機體內的毒物主要通過腎髒、呼吸道、消化道及其他途徑排出體外。

接觸生產性毒物時機體不一定受到損害,毒物對機體產生損害作用還取決於下述一係列因素。

①毒物本身的特性,取決於毒物的化學結構和理化特性。

②劑量、濃度和作用時間。

③毒物的聯合作用,多種毒物進入體內時,可表現為獨立作用,相加作用,增強作用或拮抗作用。

④生產環境過程中的溫度、濕度與勞動強度影響毒物的吸收速度。

⑤個體感受性,同一人群接觸相同劑量的毒物,產生毒害作用的隻是極少數易感個體。故毒物的吸收在個體間差別很大。

5.職業中毒的診斷

職業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在神經係統、呼吸係統、血液係統、消化係統、泌尿係統和皮膚黏膜等。

職業病的診斷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尤其是對某些慢性職業性中毒確診更困難。應著眼於搞清所接觸毒物的種類、性質及中毒條件,反複分析臨床及實驗室檢查資料,排除非職業性疾病後方可疑是診斷職業病,診斷標準如下:

(1)職業接觸史

要詳細了解生產環境中毒物的存在情況,從而判斷勞動者在作業過程中是否接觸毒物及其程度,這是診斷的前提。

(2)勞動衛生條件調查

深入工作現場,搞清在生產工藝過程中可能接觸的職業性有害因素,空氣中毒物的濃度及防護措施,從而判斷可疑病人在該環境中是否有中毒的可能性,此為診斷職業病的基本依據。

6.臨床症狀與體征

根據臨床表現來判斷毒物的種類,症狀體征與毒物的毒性作用是否相符,明確臨床症狀的出現與從事職業時間的關係,還要注意與非職業性疾病相鑒別。

(1)實驗室檢查

對確診職業病具有重要意義,檢查範圍有三個方麵:

①反映毒物吸收的指標。如血鉛、尿酚、發汞等。

②反映毒物毒性作用的指標。如鉛對卟啉代謝的影響。

③反映毒物所致機體出現病症的指標。如肝功、腎功及其他器官功能狀態的測定。

(2)職業中毒的預防

生產性毒物種類多、分布廣、職業中毒約占職業病的1/5,預防職業病必須采取綜合措施,分清主次,著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①徹底根除毒物。從生產工藝流程過程中消除有毒物質,用無毒或毒性較低的物質代替有毒物質是最理想的防毒措施。

②降低生產環境中毒物的濃度。使之達到或低於最高容許濃度,是預防職業病的中心環節。通過革新技術改造生產工藝流程,加強通風排毒和建築設計符合衛生要求等措施降低毒物濃度。

③個體防護。搞好個人防護衛生。要通過穿防護服裝,戴防護麵具和強化個人衛生措施,盡可能減少毒物進入機體。

④增強體質。注意作息製度,采取保健措施和開展體育活動等增強個人體質。

⑤強化安全衛生管理製度。加強生產設備和維修與管理,特別是生產過程中毒物的跑、冒、滴、漏,對預防職業中毒具有重要-意^^。

⑥加強對生產環境現場的毒物監測和對從業人員健康狀況的監護。

二、金屬中毒

1.鉛中毒

在工業上鉛用途很廣,因此,鉛中毒成為最常見的職業病之一。主要經呼吸道進入體內,進入血液中的鉛90%與紅細胞結合,其餘在血漿中。

(1)鉛對血紅蛋白合成的影響鉛是作用於機體全身多係統多器官的毒物,其中毒機理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鉛中毐的機理主要是卟琳代謝障礙,導致紅細胞血紅蛋白合成障礙。

血紅蛋白在合成的過程中,受體內一係列酶的作用,鉛能抑製含巰基酶的活性,主要抑製氨基乙酰丙酸脫水酶,使氨基乙酰丙酸形成卟膽原受到抑製,同時又抑製卟啉原氧化酶和血紅素合成酶,阻礙糞卟啉原氧化為原卟啉,以及原卟啉漢與二價鐵結合成為血紅蛋白。結果使氨基乙酰丙酸脫水酶和糞卟啉在血中升高從尿排出。從而影響了紅細胞內血紅蛋白的合成,紅細胞內遊離原卟啉增高是鉛中毒的早期征象。

(2)慢性鉛中毒的臨床表現與治療

①慢性鉛中毒的臨床表現。職業性鉛中毒主要是慢性中毒,常見的臨床表現有:神經係統:

神經衰弱綜合征。如頭痛、頭昏、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全身無力、肌肉關節酸痛等,這些症狀脫離鉛作業崗位後可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