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電磁性噪聲。由於電機中交變力相互作用而發生,如發電機、變壓器等發出的嗡嗡聲。
④生產性噪聲根據持續時間和出現的形態,可分為連續聲和間斷聲,穩態聲和非穩態聲。
⑤根據聲音的頻率特征和頻譜特征,又將噪聲分為低頻、中頻、高頻、窄頻和寬頻帶聲音。
2.噪聲對聽覺器官的危害
長期接觸強烈噪聲後,聽覺器官首先受到影響,聽力損傷隨噪聲的強度和接觸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加重。
①聽覺適應。在強噪聲環境中暴露若幹時間後,可出現短暫的聽力下降。聽覺閾值可提高10~15,離開噪聲源幾分鍾後即可恢複。這種現象叫聽覺適應。聽力暫時下降是生理現象,也稱暫時性聽閾移位,這是機體對不良噪聲環境的一種保護反應。
②聽覺疲勞。較長時間停留在噪聲環境中,可致聽力明顯下降,聽閾提高15~18以上,有的可高達30-50,離開噪聲源數小時甚至十幾小時後才能恢複,稱之為聽覺疲勞。聽覺疲勞是聽覺器官的功能性變化,但它是產生聽覺器官病理性改變的基礎,因此應注意防止聽覺疲勞的進一步發展。
③噪聲性聽力損傷與耳聾。在聽覺疲勞的基礎上,繼續在強噪聲環境下工作,聽覺器官即可由功能性改變發展為器質性病變,聽力損失不能完全恢複,即發生永久性聽閾移位。內耳螺旋器毛細胞出現退行性變,進而病變發展到神經纖維和神經節細胞。甚至螺旋器完全萎縮,導致永久性耳聾。
3.防止噪聲危害的措施
①控製和消除噪聲源和振動源,這是控製噪聲的根本性措施。包括生產工藝流程的改革和隔離噪聲源兩方麵。
②密閉和隔離,密閉聲源是把單一或多種的噪聲源封閉在一個小空間之中,如用隔聲罩和隔聲間等措施。
③控製噪聲的傳播。在噪聲傳播中減弱噪聲的強度,包括距離控製、設置屏障、利用地形等措施。
④衛生保健措施。個人防護:常用的個人防護工具有耳塞、防聲棉、帽盔和防振手套等。護耳器最常用。定期查體:就業前及工作期間的定期健康查體,一旦發現有聽覺閾值升高者,應立即采取各種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以阻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三、振動
1.振動對人體的危害
振動是彈性物體受到外力作用後,圍繞一平衡位置周期性往複振蕩或旋轉的運動。振動在人們生產活動中普遍存在,人體長期接觸強烈的振動可產生機體的功能紊亂而導致疾病發生。但在一般生產中,最常見和危害性較大的還是局部振動。
(1)局部振動對機體的作用
局部振動對機體的作用主要有:
①神經係統:局部振動可引起中樞和外周神經係統的功能和病理改變。以上肢末梢神經的感覺和運動障礙為主,表現為皮膚感覺遲鈍,觸覺、痛覺、溫度覺及振動覺減退,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反應潛伏期延長,肢端感覺障礙,有時呈手套、襪套樣分布,部分患者可出現手臂肌力的降低甚至肌肉萎縮。中樞神經係統方麵表現為大腦皮質功能下降,腦電圖有改變。
②心血管係統:局部振動的急性和慢性作用,首先表現在對外周循環的影響,40%以上的振動可使末梢血管痙攣、變形,血液速度異常,肢端皮溫降低,發作性手指變白(振動性白指)。
③骨骼肌肉係統:表現為肌無力、肌疼痛、肌萎縮、肌纖維顫動和肌電圖異常。
④聽覺器官:振動引起的聽力損失表現為低頻段的聽力下降。由於噪聲與振動往往同時存在,所以它們對人體產生聯合作用,可加重聽覺器官的損害。
⑤免疫係統:振動作業工人血清中對球蛋白可剩可增高。
全身振動對機體的作用全身振動使人產生不舒適感,嚴重時有疲勞、嗜睡、耳鳴、肌肉酸痛、頭暈、焦慮和虛弱,更甚可引起強烈不適以致不能耐受。長期慢性作用表現為前庭器官刺激症狀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如眩暈、惡心、血壓升髙、心率加快、疲倦、睡眠障礙等。振動還可引起心肌局部缺血的表現,心電圖改變以竇性心動過緩、段下移、心室高電壓、右束枝傳導阻滯等較多見;胃腸分泌功能減弱、食欲下降、胃下垂患病率增高;內分泌係統調節功能紊亂、月經期延長、血量多及痛經發生率增高,自然流產率增高;駕駛員腰背痛、椎間盤脫出症的發病率高於一般人群。
(2)局部振動病
局部振動病的概念局部振動病是指肢體長期接觸強烈振動而引起機體產生的職業性危害,是一種以肢端血管痙攣、上肢骨及關節的骨質改變和周圍神經末梢感覺障礙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又稱職業性雷諾綜合征。
(3)局部振動病的臨床表現
①局部振動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以雷諾綜合征、神經肌肉係統受損和骨及關節的病變為主。
②自覺症狀。主訴多為手部症狀與神經衰弱綜合征。手部症狀以手麻,手痛、手脹、手涼、多汗、遇冷後手指發白等症狀為主。神經衰弱症狀有頭昏、失眠、心悸、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及記憶力減退等。
③雷諾綜合征。是局部振動引起的手指間歇性蒼白和發紺的交替發作。典型病人常見患指突然麻木、冰涼、蒼白、界限分明。局部取暖加溫後轉為發紺、伴針刺樣疼痛、然後轉為局部發紅、發熱、發脹等,而後恢複正常。
④體征。振動病的早期客觀體征較少,除雷、諾氏綜合征特有的體征外,重症患者常有手指皮膚變厚、指紋不清、指關節變形、手指腫脹、指甲鬆脆變形、末梢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握力減退、肢體遠端振動覺及痛覺的曲值提高,部分患者大小魚際肌萎縮,腱反射減退,手掌側多汗等。X線檢查常見有指骨、攀骨及腕、肘關節骨質增生、骨質琉鬆和囊樣變。
2.預防措施有以下幾方麵:
①改革工藝;
②改進設備和工具;
③采取隔振措施;
④建立合理的勞動休息製度;
⑤合理發放個人防護用品;
⑥注意保暖;
⑦進行就業前和定期體格檢查;
⑧貫徹執行衛生標準。
四、非電離輻射
當一根導線有電流通過時,導線周圍即產生電場和磁場。電場和磁場以波的形式向空間傳播稱電磁波或電磁輻射。它是以輻射源為中心沿各個不同的方向傳播的輻射能,並具有波的一切特性,如波長、頻率、傳播速度等。
1.高頻電磁場與微波對機體的影響、防護措施
(1)髙頻電磁場與微波對機體的影響
①高頻電磁波與微波的概念。
高頻電磁輻射又稱射頻輻射或無線電波,是電磁福射中量子能量最小、波長最長的頻段,按其波長不同,又可分為高頻電磁場與微波。
②髙頻電磁場與微波對機體的影響。
高頻電磁輻射對機體的影響,與電磁輻射的強度和頻率有關。長期在一定強度的高頻電磁波的輻射作用下,會對機體產生下列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