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病毒的定義;②病毒體的概念;③病毒的測量單位和病毒的形態。
二、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
①病毒的結構和對稱性;②病毒的化學組成與功能。
三、病毒的增殖
四、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
①物理因素;②化學因素。
五、朊粒
1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態
1.病毒的定義
病毒是一組體積微小,可以通過濾菌器,結構簡單,隻含有一種類型的核酸或,必須寄生在活的和敏感的細胞內,以複製的方式進行增殖的非細胞型微生物。
2.病毒體的概念
病毒體是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
3.病毒的測量單位和病毒的形態
病毒體形態多數呈球狀或近似球狀,少數為杆狀,絲狀或子彈狀,痘病毒呈磚塊狀,噬菌體則大多呈蝌蚪狀。
二、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
1.病毒的結構和對稱性
病毒體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核心為核酸,在核酸外圍有蛋白質外殼,稱衣殼。衣殼與核酸在一起稱為核衣殼。有些病毒在核衣殼外麵有包膜包圍著。衣殼係
由一定數量的殼粒組成,殼粒被稱為形態亞單位。每個殼粒又由一個或多個多肽分子組成,這些多肽分子被稱為化學亞單位或結構亞單位。根據殼粒數目和排列不同,病毒衣殼有螺旋對稱型、20麵體立體對稱型和複合對稱型。病毒的化學組成與功能
核酸可分為雙股或單股,核酸構成病毒的基因組,為病毒的增殖、遺傳和變異等功能提供遺傳信息。蛋白質構成全部衣殼和包膜的主要成分,對核酸具有保護功能,同時病毒蛋白是良好的抗原,可激發機體發生免疫應答。
三、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增殖隻能在有感染性的活細胞內進行增殖,以病毒基因為模板,先合成互補的核酸或信使核糖核酸,再以後者為模板,合成與原來一樣的基因。從病毒進入宿主細胞開始,經過基因複製,最後釋放出來,稱為1個複製周期,包括吸附和穿人脫殼、生物合成,組裝和釋放四個步驟。
四、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
1.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溫度、值和射線對病毒有很大影響。病毒耐冷不耐熱,值在6~8範圍內較穩定,7射線和X射線及紫外線都能使病毒滅活。
2.化學因素
化學因素如脂溶劑、酚類、氧化劑及鹵素都可能滅活病毒。
一、病毒的傳播方式
二、病毒的感染類型#
①慢性感染;②潛伏感染;③慢發病毒感染。
三、病毒的致病機製
①病毒對宿主細胞的直接作用;②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四、抗病毒免疫
①抗病毒免疫的構成因素;②幹擾素的定義、分類、功能、抗病毒機製及意義;③中和抗體的概念及作用機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病毒的傳播方式
病毒的傳播方式有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兩類。水平傳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個體間的傳播,其導致的感染為水平感染。水平感染常見的途徑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等。垂直傳播指通過胎盤或產道,病毒直接由親代傳播給子代的方式,導致的感染稱為垂直感染。
二、病毒的感染類型
常見的病毒有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病毒感染根據臨床症狀的有無,區分為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按病毒在機體內滯留時間,分急性感染和持續性感染,後者又分為慢性感染、潛性感染和慢發病毒感染。
1.慢性感染
指顯性或隱性感染後,病毒並未完全清除,可持續存在於血液或組織中並不斷排出體外或經輸血,注射而傳播。病程常達數月至數十年,患者表現輕微或無臨床症狀,如08乂、巨細胞病毒、28病毒感染。
2.潛伏感染
指顯性或隱性感染後,病毒基因存在手一定組織或細胞內,但並不能產生感染性病毒。但在某些條件下可被激活而急性發作。病毒僅在臨床出現間隙性急性發作時才被檢出。在非發作期,用一般常規方法不能分離出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1型感染後,在三叉神經節中潛伏,此時機體既無臨床症狀也無病毒排出。以後由於機體受物理、化學、或環境因素等影響,使潛伏的病毒增殖,沿感覺神經到達皮膚,發生唇單純皰疹。又如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主要在兒童引起水痘,病愈後,病毒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的感覺神經節細胞內,暫時不顯活性,當局部神經受冷、熱、壓迫或X線照射以及患腫瘤等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潛伏的病毒則活化,增殖,並沿神經幹擴散到皮膚發生帶狀皰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