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老狐狸處世恩怨經(13)(3 / 3)

而失敗者不然。失敗者把失敗看成洪水猛獸,魑魅魍魎。他們在犯了錯誤、陷入困境的時候,就會完全心灰意冷。他們認為,一旦他走錯了一步,有一次失了手,那麼一切都無法挽回,於是很快放棄了繼續努力。同時,他們以為,如果自己從前所做的不是完美的,那麼,無疑地,他就是一個失敗者。

長期致力於研究成功課題的人士指出,失敗實際上隻不過是暫時的挫折。暫時性的挫折是一種幸福,因為它會使我們振作起來,調整我們的努力方向,使我們向著不同,但更美好的方向前進。

暫時性的失敗,在致力於成功的人士的意識中,都不會成為永久的失敗,隻要你把它當作是一種教訓。事實上,在每一次失敗中,都存在著一個持久性的教訓,這種教訓是無法通過失敗以外的其他方式獲得的。隻有把暫時性的失敗當做永久性的失敗來加以接受時,失敗才會成為一種破壞性的力量。

失敗者常常感歎命運的不濟,現實也確實如此。競爭機製的引入,優勝劣汰,必然要求更好的心理素質。現實中常有這樣的事,一個人頗具實力,卻不能在競爭中取勝,甚至一敗塗地。究其原因,就是對競爭的心理準備不足,進一步而言,就是害怕失敗,缺乏信心。

我們深信,失敗是大自然來考驗那些成功者的,使他們能夠獲得充分的準備,以便進行他們的工作。失敗,能焚燒成功者心中的垃圾,使他們經受得住嚴峻的挑戰。

生命年輪在不斷地旋轉著。如果它今天帶給我們的是悲哀,明天它將為我們帶來喜悅。

人間七苦少不了

歲月的痕跡讓我們明了:幾十億人口,無論是豪富還是乞丐、農夫還是詩人、男性還是女性,當麵對傷痛、失落、艱辛的時候,每個人所承受的折磨是一樣的。不必唉聲歎氣,不必怨天尤人,生、老、病、死或其他不幸,都是人生的必經階段。

金庸先生在杭州講學時曾概括人間有七苦:生、老、病、死是苦,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也是苦。

老、病、死自然是苦的,生為什麼也是一苦呢?金庸先生說,一個人隻要認真地生活,就會遇到許多麻煩與苦惱。另外三苦,金庸先生說得意味深長。一為求不得,你一心想追求的東西(包括金錢、榮譽、地位),盡管費心費力,卻始終是可望而不可即。二為怨憎會,俗稱冤家會,有的人生性凶悍奸惡,言辭刻薄,工於心計,對這種人避之唯恐不及,偏偏他是你的同事,或不幸成為你的伴侶,怎麼辦?你必須忍耐。三為愛別離,一個人一生要遇到一個傾心相愛的人很不容易,遇到了卻要分手,豈不叫人肝腸寸斷痛徹肺腑?

人間七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生活是一杯苦咖啡,香醇中摻雜苦澀。人活著就要接受許多挑戰,要麵對許多難題,所以生活的本質是苦。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苦是一種警訊,它告訴自己有了難題,有了危險和困境。如果自己不願意正視它,設法解決眼前的難題,那些難題就會累積重疊,結構成更嚴重的困境,集合成更巨大的痛苦,導致生活的潰敗。所以每個人都必須設法消除困境,解決問題,才能夠泯滅痛苦。

斯蒂芬遜是大家熟悉的火車的發明者。1781年,斯蒂芬遜出生於英國,雙親都是礦工,家境清苦,他10多歲便在礦場上班,18歲時,才有機會上學,畢業後,又到礦場當技工。由於從小目睹礦工工作的艱辛與危險,斯蒂芬遜決定為礦工解決工作的難題。

斯蒂芬遜首先發明了巧妙的礦坑安全燈,解決了采礦的照明問題,減少意外的災難發生。其後,他看到礦井底下運煤困難,又致力於火車的研究,希望緩解礦井工人運煤的辛勞。在當時想研究火車,需要大的經費投入,斯蒂芬遜雖然每天過著清苦的生活,但追求成功的意誌鼓舞著他克服種種困難,終獲成功。

沒有吃不了的苦,卻有享不了的福。人們忍受苦難的能力,是非常大的。不論有多麼大的困苦,都可以千方百計去克服,就一個企業的經營來說,也是一樣的。企業要成功,要步上康莊大道,就要克服困難,懂得吃苦耐勞。要消除痛苦就需要吃苦耐勞的韌性。忍耐過後,就一定會贏得掌聲,贏得成功,贏得幸福。

成功沒有捷徑

人是注定要受“苦”的。你看,人人臉上寫著一個“苦”,左右眉毛像草字頭,左右顴骨加中間鼻梁像一個十字,底下一張嘴是一個口字。可不是?學生必須“苦學”,誰貪玩誰的功課就不及格;做事的人必須“苦幹”,誰苟安誰就要失敗。宗教家必須“苦修”,音樂家必須“苦練”,“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